发展与环境不可兼得?

2010-05-30 10:48王倩
新民周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世博世博会绿色

王倩

很多新技术和新产品都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世博会让世界了解了蒸汽机、缝纫机、橡胶、海底电缆、电话、电视、汽车,熟悉了计算机技术、公共网络和数字化经济、现代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等。然而,越来越发达的城市,越来越进步的科技却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污染和麻烦。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本刊记者专访了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他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环境顾问。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的空调建筑得到了人们的欢呼,但几十年后的现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五星级酒店那样的全封闭空间完全没有节能减排概念。世博会从最初就是来展示产品科技的,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崇尚经济,对进步的定义就是经济进步,所以一直把科技当成经济增长,科技对社会总是有帮助的。

这样的观念一直持续到1974年美国斯波坎世博会,首次把环境问题纳入世博会主题(无污染的进步)。战后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增长,联合国甚至要求过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速不能低于5%,这样的发展持续到60年代时已经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上启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绿色”议程。但是直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大会前,两派观点始终在交锋,其中一派就认为经济和环境是对立的,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1992年世界各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人们终于肯定了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模式——由绿色来推动的发展,而不是先增长,然后再去做点环境治理。

自1992年后世博会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阶段,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就对它做了很深层次的理解,而2010年的上海也提出了“绿色世博,低碳世博”。现在很多人都讲究产品层次的“绿色”,而我们还可以在战略层面多做一些思考:

从单个产品层面的战术性思考,转化到整个城市成规模的战略性的“绿色”思考。比如现在大家都说燃料电池汽车节能,如果人人都买呢?还是不能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城市的宏观公共交通。

在世博园区建设上,我们虽然改建了江南造船厂等很多老厂房,但改建比率并不高。世博会结束后,那些新盖的世博馆都可以回收,但在这块空旷的土地上,会不会出现一大批高价格的商务房呢?这是最糟糕的。让拆掉的空间回到生态空间,而不是商业的经济空间,这可能才是世博会的贡献。希望上海也能出现美国纽约那种“中央公园”。

还有人问,预计7000万人到时会来上海,这本身是否环保。关键是你给别人留下了什么样的文化印象。如果仅仅是让别人看了热闹,拉动了消费,谈不上文化冲击,这点代价可能不值得。但如果我们给他们留下一个绿色的文化价值观,延续哥本哈根大会提出的“低碳城市”概念,通过具体的城市实践凝练出几个城市生活观念和思想价值观念,就像温家宝总理最近说的“留下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那这点环境代价是值得的。

猜你喜欢
世博世博会绿色
绿色低碳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十年磨剑,世博再出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喜游世博会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世博会历史
给“世博”拍张照
争做世博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