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生死劫

2010-05-30 10:48邵乐韵
新民周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太子港救援队维和

邵乐韵

海地总统勒内•普雷瓦尔和部下,是踩着遇难者的尸体从总统府逃生的。内阁成员爱德文•帕瑞森的办公室荡然无存,手里抱着仅有的一台笔记本电脑。

北纬18.5度,西经72.5度——若不是一场里氏7.3级的浅源地震,人们很少关注这个地理坐标。然而一场强震,令这个遥远又陌生的国度近在咫尺。

天灾

作为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在首都太子港的小陈时不时在网络日志中发布令人惊艳的海地风景照:这个南临加勒比海、东接多米尼加、面积2.78万平方公里的岛国,虽然政治动乱、经济贫穷,碧水的颜色却能透到人的心底。可是,1月12日之后,几乎天天更新网络记录的小陈没有上线。着急的朋友们纷纷在他的网页上留言询问:你还好吗?

当地时间1月12日下午约4时53分(北京时间1月13日凌晨5时53分),剧烈震荡过后,卫星图像上的海地面目全非,太子港至少30%的建筑严重损毁,一些地方超过一半的建筑夷为平地。没有网络,没有电讯,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红十字会粗略估计,海地近900万人口中,约有350万人受到影响。海地总理贝勒里夫13日称,强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10万人,但4天后,他改变了最初的保守估计,“看起来最低死亡数是10万”。

海地总统勒内•普雷瓦尔和部下,是踩着遇难者的尸体从总统府逃生的。

三层高的白色总统府“国家宫”主建筑部分已经倒掉,国会大厦塌了,而原本7层楼高的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总部大楼,只剩下约两层高的楼架。至于60%属于豆腐渣建筑的平民住宅,在240年来最强地震撼动下,更是不堪一击。

海地政府机构陷入瘫痪。内阁成员爱德文•帕瑞森的办公室荡然无存,手里抱着仅有的一台笔记本电脑。旅游部长帕特里克•德拉图尔的双亲在地震中遇难,“五个部长的办公总部都完全被毁了。”

面对突来的天灾,流离失所的总统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显得无助无措——这个情形,在灾难大片《2012》中似曾相识,只不过,眼前的总统,不是在片场,却真的像见到了世界末日。在察看废墟的时候,他“无法想象”最终的遇难者数字是多少。

对于美国有线电视网(CNN)记者的提问,胡子花白的普雷瓦尔不知道接下去要住在哪里。没有时间找床,睡觉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么去救援。街上到处是逃难人的哭喊声;废墟里,不断有求救的声音传出。没有挖掘设备,外面的人只能徒手搬挖。太子港只剩下一家医院尚且完整,85%的医生葬身瓦砾堆。

夜晚很快降临,惊魂未定的生还者聚集到太子港的共和广场,手拉着手唱起圣歌,悼念遇难者。受伤的孩子躺在街道上,呻吟和抽泣声划破夜空。

据美国地震勘探局地质学家艾米•沃翰测算,从海地当地时间周二晚到周三早晨,大约发生了30多起4.5级以上的余震。每一次地面晃动都让会呼吸的人胆战心惊。

强震也给联合国系统造成了重大打击。由于海地维和重任一直由联合国担任,包括联海团、联合国驻当地各机构在内的工作人员加起来,约有1.2万名。而截至15日,包括联合国驻海地最高官员赫迪•安纳比在内,已有37名联合国工作人员确定遇难,另有330人下落不明。

一名中国前赴海地维和警察得知地震消息后在博客上不安地写着:“MSN上一连串的战友、兄弟都脱机了,电话只有忙音。”

地震后,海事卫星电话是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工具。想起在海地的战友,“很多人都是那一年同行的兄弟,算上这次任务,已经是第三期了。他们早已是为人父或为人夫,但在国徽下,军令如山,哪怕三赴海地。”

消息传来,8名中方维和人员失踪,国人日夜牵挂。

地震发生时,联海团团长、联合国秘书长特派代表赫迪•安纳比与8名中国代表团成员(4名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人员及4名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正在联海团四楼商谈维和工作。联海团大楼出现“馅饼式”坍塌,毫无生存空间。

人援

国际社会展开了与时间赛跑的大救援。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发言人斯坦福妮•邦可在回复本刊记者的邮件中写道:“发生地震后,整个联合国系统都以海地救灾为第一要务,联合国各人道主义机构和联海团马上参与到紧急救援中。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大型非政府机构在海地都设有主要办事处,并且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在海地的联合国团队分了5个工作块:物流(世界粮食计划署);帐篷(国际移民组织);水、卫生防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健康(世界卫生组织);食物(世界粮食计划署)。但事实上,联合国系统的所有部门都在参与,包括维和力量。”

从接到出征命令,到最终抵达太子港,中国国际救援队只用了27个小时。

北京时间13日上午11时许,中国国际救援队接到相关部门紧急命令,奔赴海地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下午4时,由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带队,由搜索营救、医疗救助及后勤保障三个分队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全部在首都机场集合完毕,去年在汶川地震搜救工作中表现优秀的3只搜救犬也随队待命。

这支队伍的神速集结,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去年11月14日,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了联合国国际救援组织国际重型救援队分级测评,获得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的认证,成为全球第十二支、亚洲第二支得到联合国认可的国际重型救援队。

当地时间14日凌晨,国航包机经过13000公里的飞行,比预定时间提前3个小时抵达了太子港。中国是继美国、冰岛和波多黎各之后第四个将救援队投送到灾区的国家,也是其中距离海地最遠的国家。下了飞机后,中国国际搜救队分组投入了紧张的救援工作。

15日,中国政府决定向海地提供价值3000万元的人道主义紧急物资援助,首批物资约90吨。在决定提供物资援助前,中国政府已宣布以红十字会的名义向海地提供1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紧急援款。17日凌晨,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二架救援货运包机——南航波音B747——400货机,满载着1000顶帐篷、净水机、纯净水、压缩饼干、应急灯、药品、医疗器械等救援物资抵达太子港。

同时,其他国家救援队和国际救援组织的“比赛”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14日表示,除16支来自中国、美国、冰岛、西班牙等国的搜救队已经在寻找幸存者外,另外还有40支救援队也进行了登记。人道主义救援事务副秘书长霍姆斯呼吁国际社会募捐5.62亿美元以帮助受灾的海地人民。

美国82空降师的先遣分队到达灾区后,着眼于拯救幸存者和清理机场等关键设施,为后续部队和救援飞机的到达开辟了通路。为了缓解太子港机场过度拥挤致使运送救援物资飞机难以降落的现状,美国还出动了“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空母舰。

法国救援队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当地人员初步恢复了港口功能,为此后的救援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德国和意大利分别承诺150万欧元和100万欧元援助。

几个国家的红十字医疗队13日晚在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戈会合,次日驱车6小时进入海地灾区。圣多明戈和太子港之间的路线,成为外界救援资源进入海地的生命线。无国界医生组织也迅速于太子港设立了4间帐幕医疗中心。

“在医疗中心工作的医护人员现时最关注的,是创伤治疗和大型手术的需求庞大,超出负荷。”该组织给本刊记者发来的新闻稿中写道。

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区发言人许楠告诉本刊记者,粮食计划署自1969年在海地设立办公室以来,对该国就有常规援助项目。目前一方面从仓库紧急调拨物资,另一方面通过海地周边的采购中心筹集更多食品。接下来,灾区会有更多人需要粮食援助,粮食计划署考虑在之前180万人的救援基础上,扩增到200万人。

许楠还说,地震发生后,她办公室的电话就没有断过,不停有人打来询问如何捐款。她提醒,中国市民可以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捐款,总部官方网站上也挂出了接受捐款的银行账号。

因为曾经“震痛”,所以中国人对于海地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截至18日上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接收我国社会各界为海地地震灾区的捐款已达173万元。

英国17世纪诗人约翰•堂恩说过:“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都是无边大海的一部分。任何人的不幸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

生死

地震后两天,无家可归、缺少食物的海地灾民开始对政府缓慢的工作进展感到不满:“我们在这里需要帮助,总统呢?总统却跑到机场去了!”

事实上,普雷瓦尔把政府临时办公场所移师到了太子港机场附近的警察厅。汇集在那里的部长们搜集着信息,试图评估这次灾难给海地造成的破坏程度。但灾民显然对那些平时衣着光鲜、开着豪华SUV到处跑的官僚没有好感,对他们的救灾效率更感到失望。

1月15日,海地网络通讯逐步恢复。离线3天的小陈终于在网络上发布了平安讯息,令所有关心他的人舒了一口气。这天晚上的央视新闻中,朋友们从背景画面中认出了穿着绿格子衬衫、戴口罩的小陈,他正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医疗队一起,在简易搭建的流动诊所帮助救助灾民。就在不远处,一个海地灾民面对媒体的镜头,发出了求生状态下最恳切的呼吁:“给我们一个生存的机会,我们将非常感激!”

中国救援队医疗分队自14日9时在太子港总理府前的广场开设出第一个流动医疗点后,两天里已为110名受伤灾民提供医疗救助。海地总理礼宾官和海地总理夫人贝勒里维曾先后到中国国际救援队营地访问,对来自中国武警总医院的医生感慨地说:“你们是第一支来总理府进行人道主义救助的救援队。”“衷心感谢中国对海地的援助!”

另一方面,中国国际救援队一直在连夜探寻8名中方失踪维和人员的位置。“72小时黄金期”差不多已经过去,众人的心里越来越沉重。

当地时间16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总领队黄建发宣布,海地地震中8名中方失踪人员的遗体全被找到,按遗体发现顺序为王树林、钟荐勤、李钦、郭宝山、和志虹、李晓明、赵化宇和朱晓平。

面对曾朝夕相处的队友,许多维和警察防暴队员都红了眼圈。有位救援队员一直举着“战友!我们接您回家!”的牌子。当运送遗体的灵车缓缓进入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营地时,所有防暴队员在马路两边列队。营地安静得只听到敬礼的挥手声。

消息传回国,国人悲痛。据一名前赴海地维和人员告诉记者,遇难烈士钟荐勤的战友、第四支维和警察防暴队新闻官施金东已再次受命前往海地,接任新闻官工作。

同一天,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太子港地震废墟中找到了联合国驻海地最高官员赫迪•安纳比的遗体。

17日,星期天,本是天主教徒做礼拜的时候。绝望的海地人来到街头,举臂朝天,希望上帝能为他们纾痛。

建于1750年的太子港大教堂,眼下已是一堆扭曲的金属、残破的水泥块和玻璃碎渣。地震摧毁了牧师们住的地方,许多牧师也蒙难了。暂时在总统府对面公园里栖身的灾民们在简易的环境下,听着主教玛丽•埃里克•图桑布道。布道的主题是希望,而聆听的人群,失了亲人,失了房子,失了仅有的财产,几乎一无所有。“我们要保持希望。”尽管主教没有物质资源来帮助痛苦的教徒们,也不知道这座大教堂是否能重建,他还是强调,不能放弃希望。

海地有80%的人信奉天主教,教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虔诚的教徒们来说,太子港大教堂就是苦难生活的避难所。

16日,总统普雷瓦尔曾召集宗教和商业领导人到临时办公地点开会,希望教堂继续做好抚慰民众、发放食物的工作。但是与会的一个主教却觉得,倒是政府自己该好好想想接下去怎么办。

不少海地人希望在周日的早晨寻求一丝精神的慰藉。他们带着从废墟中找到的圣经,在街上寻找可以祈祷的地方。140座圣公会教堂中,100多座建筑已经倒塌。人们想做祷告,却又害怕进入没有倒掉的建筑物里。而有些在废墟中忙着拼凑“生存”的人则忘了时间:“今天是星期天了吗?”

海地电台主持人卡尔•佩德里这些天一直利用Twitter向外界发出求救呼吁——Twit-ter刚刚发明出来时被一部分人认为无聊,如今在灾难面前,却发挥着生死攸关的作用:“在Bel-Air地区,废墟下有7名幸存修女。她们在地震前和学生在教堂做祷告。他们需要帮助!”“伊芙琳•波尔多被埋在Delmas街30号银行废墟下,还活着。救命!!!”……

通讯情况开始好转。加勒比地区最大移动运营商Digicel在18日发布声明称:70%的Digicel网络运作正常,越来越多的太子港客户已能联系到网络,拨打和接听电话、发送短信和邮件。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在电话里的声音略显疲劳。遇难的8名中国维和人员遗体已经找到,中国国际搜救队连续60个小时在联海团大楼里紧张搜救的工作告一段落,接下来的工作重点,“首先是尽快对太子港以外区域进行搜寻营救。虽然已经过了72小时黄金营救期,但在类似例子中,还是有存活的可能性,比如汶川地震中,幸存者被困时间最长的是179个小时。所以在震后7天内,如果确定了搜救目标,还是可能找到幸存者的。第二,要加強医疗力度。先(治疗)外伤,再内伤,然后尽我们最大努力防瘟疫。但是大面积的防瘟疫和安全保障,是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该媒体记者在海地首都太子港郊外发现了一处开放的集体坟墓,里面已经堆压了至少100具尸体,情形极其惨烈,为这个遭地震重创的城市更增添了一分悲情。

巴西媒体17日说,国际救援队已完成了60%海地地震灾区的搜救工作,共有70人被安全地从废墟下救出。

考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灾民骚动的迹象开始明显。

虽然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国际救援机构在第一时间向海地投放救援物资,但是对于庞大的难民数量来说,救援仍是杯水车薪。由于太子港只有一个机场,机场只有一根飞机跑道,即便外面有源源不断的救援物资,也难以及时送达灾区。

“现时的困难是如何把更多无国界医生医疗人员和物资送到当地。目前已有7架专机准备就绪,但至今只有1架可以去到太子港。”无国界医生组织成员很着急。

燃料短缺也是颇在眉睫的问题,尽管太子港附近的几家加油站里有油,却没有电力使泵运作起来。无国界医生组织的紧急项目统筹荷德说:“太子港的基本物资经常短缺,现时情况就更为恶劣。对受伤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更令人担心。此外,汽油缺乏使很多不同种类的重要设备都未能运作。”

联合国意识到,“这是该组织在物资救援方面遇到的最严重灾难。”其协调能力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发言人斯坦福妮•邦可就联合国协调问题向本刊记者解释说,随着幸存者需求量逐渐明确,接下来援助将加大力量。在这个时候,协调工作变得尤其重要,因为必须及时给最脆弱的人们送去帮助。

“联合国在协调应对全球灾难方面有数十年的经验,并且建立了各种机制来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效率,不光是联合国机构之间,还包括受灾国家和地区,军队,和非政府机构。”邦可说,人们对联合国的抱怨“反映了他们对救援努力不满,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救援行动,需要大家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水、陆、空交通运输仍然很有限,运载卡车的缺乏也是个问题。

世界粮食计划署正扩大食品的发放范围,目标是在18日把食品发放到太子港内外的6万人手中,另外急需300吨即食高能量饼干来发放给地震灾民。

总统普雷瓦尔任命官员麦克尔•尚西协调救援物资的发放。但是尚西说,政府已经没有资源可以动用了。他说:“议会大楼倒了,许多部长的家也没了,警察不来工作,救援机构垮塌了。联合国也受到重创,我们已经很难有能力再去帮别人。”

为使来自世界各地的紧急救灾物资运抵海地,美国与海地政府约定,担负起了对海地首都机场的管理。但是却也引发了一场风波,美国被指责将太子港机场变成了美国人的专用机场,一切以撤离美国公民为优先,连其他国家的救援飞机也不允许降落,引起其他国家不满,但美国大使馆否认霸占机场之说。

美国官员表示,各国物资涌至海地首都太子港机场,太子港机场已饱和,地勤人员无法卸下物资。英国救援队飞机在太子港上空盘旋了半小时仍无位降落,被迫飞走。中国救援队的飞机载有20吨的救济物资,却花了6个小时才卸下全部货物。

对于各支前往海地的救援队来说,队员的体力经受着又一重考验。“队员们在体力上已经处于非常疲劳的状态,虽然有轮班休息制度,但是由于人数不多,情况又紧急,所以他们休息得很少。”曲国胜表示,至于是否派遣第二批,现在还没有确定。

时间也考验着灾民的耐性。震后第五天,尸体腐败加剧,食物和药品的连日短缺让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灾民越发绝望。有关暴力哄抢的报道开始见诸报端。部分地区治安状况持续恶化,甚至出现局势失控。海地国家警察已经“完全不见踪影”,维持秩序的任务自然落到了维和部队身上。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分析称,“联合国维和部队力量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以及其他拉美國家,语言沟通不成问题。再加上2004年起驻扎到现在6年了,对海地的情况比较熟悉,因此行动效率非常高。”

17日,海地当局宣布在首都太子港实行宵禁,全国性哀悼期将持续一个月。海地从即日起至1月末将处于紧急状态。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宣布,鉴于当地形势,在海地和其附近参加救灾的美军官兵人数将于18日达到1万人,而且,如果需要,人数可能还会继续增加。美方强调,美国是应海地政府要求,展开派兵行动的,将“努力维持”海地政府的权威,“重新恢复”政府功能并开始重建必须要做的工作。美国和联合国正密切关注灾区可能触发骚乱的迹象。

猜你喜欢
太子港救援队维和
青岛炼化救援队:鱼水情深 共抗时艰
维和亲历记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油慌
维和女兵
海外维和
加勒比的孤儿海地
海地大地震重创维和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