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电影”课多元文化视角建构的探索

2010-05-31 10:31张华
电影评介 2010年10期
关键词:澳大利亚建构课堂教学

一、研究背景

“澳大利亚电影”课是北京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完成国家教委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学习后,选修的语言文化类型的拓展课程之一。作为一门四级后的语言文化课程,“澳大利亚电影”课一学期给学生展示5部反映这个国家社会文化的影视作品:《澳洲乱世情》(Australia),《加里波利》(Gallipoli),《防兔篱笆》(Rabbit Proof Fence),《悬崖下的午餐》(The Picnic at Hanging Rock),和《钢琴别恋》(The Piano)。通过电影这个视听艺术的窗口,电影课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今天澳大利亚多元的社会文化形态,拓宽文化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对多元文化认同和理解。澳大利亚是一个实施多元文化政策的国家,认识这样一个国家,也是构建二十一世纪青年学生跨学科知识框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元文化视角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im)最初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建构主义观点坚持语言输入实际上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输入,而是通过原有的知识系统与新的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他的语言能力。[2]这一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拓展与升华,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学习者在一定的语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立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学习者是在周围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以发展。建构主义倡导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文电影也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是学习文化的过程。文化的概念不是先天所有,是通过后天习得的。澳大利亚与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属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差异进行的研究。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4]

三、个案研究:以“澳大利亚电影”课为例

北京大学自2009年起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了大学英语四级后的拓展性文化课程“澳大利亚电影”。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首先学生课前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对要讲评的电影进行大量的背景资料阅读,以便参加课堂电影讨论。其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导的分析作品和讨论,教师只是指导者。

(一)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将回答以下问题。

(1)学生如何评价一个学期的“澳大利亚电影”课?(2)学生怎么样看待通过电影方式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

(二)研究对象

58名学生中,男生38人,女生20人。平均年龄20岁。在2009-1010学年第一学期选修“澳大利亚电影”课。

(三)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首先基于58名选课学生的问卷调查,然后将问卷数据输入SPSS(10.0)统计软件。笔者又从58人中随机访谈8名学生,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如何通过电影来建构多元文化的理解。

(四)结果与讨论

1. 电影课堂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电影语言传递着文化符号和意义。电影课堂教学将文化意义展现给学生。学生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澳大利亚电影教学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国家的多元文化观念。下面的表1是个量表。它反映了学生对电影课堂教学中文化建构功能的看法。

(表1 :学生对“澳大利亚电影”课的总体评价)

平均数和众数反映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多数水平和集中趋势;中数表示学生对澳大利亚电影喜欢的程度。表1中的平均数8.1739和众数8说明学生普遍认为“澳大利亚电影”课上讨论的5部电影不仅增加了他们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认识,同时帮助了解澳大利亚历史以及多元文化政策。由此可见,电影能够成为学生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表1的中数8反映了大多数的学生喜欢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并认为它能够有效地帮助获取文化知识。

访谈中,一个学生说,“5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澳大利亚社会并不完全是我以前了解的以白澳文化政策为主导国家。在这块土地上,200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时,澳大利亚政府也因此建立起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社会形态”。另外一个同学说,“二战后世界各地的移民大量涌入澳洲,使得这个国家今天成为200多个民族的独特组合。这些电影让我觉得澳大利亚一定是一个没有身份证的国家,没有人去关注别人的身份。只要生活在那片国土上,就会得到足够的信任”。学生喜欢通过电影这种视觉艺术来增加对文化的理解。文化不是仅读一些东西就可以理解,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比如电影、视频等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的过程。下面表2的结果显示了72%学生选择影视资料作为他们理解文化最好的手段,这个百分比远远高出了喜欢文本形式的学生人数(23%)。

(表2 : 学生眼中对了解文化最直接的媒体形式)

电影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和文化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反映。今天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与他们的长辈相比,他们更容易通过视频感官刺激来获取知识。充分利用电影课来传播文化价值观,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以及建构多元文化认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澳大利亚电影”课堂讨论也是建构文化理解的一部分。澳大利亚除原土著居住民以外,人口的大多数是移民的后代。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质疑澳大利亚移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共存的可能性。不同文化的人看世界的方法不一样,如何在一个社会中文化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呢?有的同学说:“尊重移民的文化,重视各个少数民族的社会平等权利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恪守的基础。多种不同民族共生共存的国家没有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冲突,而是每个人都有权享有平等待遇和机会”。学生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初步、原始的想法,在与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和碰创中,迸发出火花。同学之间的“头脑风暴”也使自身知识结构得以发展,这一点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讨论式的电影课堂教学让我们觉察到学习者身上对文化认识的变化,他们的文化视野在此基础上得到拓宽,新的文化认同得到建构和发展。

2.电影是建构多元文化视角的手段之一

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它通过题材、故事情节等手段来表现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变化。表3统计了学生对一个学期所展示澳大利亚电影的喜爱程度。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成为影响他们文化态度的电影。

(表3:学生对电影题材喜欢的选择)

表3结果显示在“澳大利亚电影”课上展示的5部电影中,《防兔篱笆》(Rabbit Proof Fence)是最受学生青睐的一部。1996年,澳大利亚女作家多莉丝•皮尔金顿•加利梅拉(Doris Pilkington Garimara)完成了小说《防兔篱笆》。此书一面世,就在澳大利亚引起轰动。6年后,此书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得好评无数。在20世纪30年代,白人以物竞天择的自然生存法则为理由对土著人实施迫害政策,将土著人的小孩抓到白人的营地驯化,这些孩子称为“被偷走的一代人”(the stolen generation)。《防兔篱笆》记录澳大利亚这段土著人与白澳人冲突的历史。电影情节展示了两个被抓进营地的女孩如何经过千辛万苦逃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这两位80岁的电影原形人物依然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政策,国家让土著人分享现代白人社会的便利。政府做出很多努力,保护土著人的文化。

访谈中,有的同学说,“白人来到澳洲大陆,发现土著人与他们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他们就认为自己处于一个更加优越的地位,进而认为他们有权力帮助土著人进行他们所谓的文明化。本质上讲,这是一种野蛮的歧视。一个文明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其独特性,如果所有的文明都是一个形式,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单一的没有色彩的世界了。所以,白澳政策是一种强制性的文化侵略”。还有一位同学说,“这个片子的主题应该就在于平等这个观念。地球上每一种文化的行程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考验,而其存在就必然有其合理性与独特的魅力。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汇时,从来都不能以高下优劣来判断,而那些浸淫在特定文化中的不同种族的人群,自然也不应有优劣之分。人类的魅力就在于其多元化,如果整个地球千篇一律,人类文明大概也就停止了进化的脚步。文化的平等,是人的平等,因为文化体现在人的身上”。还有的同学在课程论坛里写了一首小诗:

“你的心中有防兔篱笆吗?

其实,我和你一样……

虽然我是黑人、虽然我是印第安人、虽然是贱民、虽然我是土著……

虽然我是贫苦农民、虽然我是小学未毕业、虽然我从没走出大山……

虽然我是曾经的小强盗、虽然我是曾经的瘾君子、虽然我是曾经的精神病……

虽然……

我不需要,你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我成为一个《窈窕淑女》,

你能尊重我吗?你能平等的看待我吗?你能容许我正常的生活吗?

我只是一只普通的小黑狗,但请你别用硫酸漂白我。”

接受访谈的8位学生一致认为电影帮助他们直观的认识了这个国家。澳大利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冲突的问题,发展至今澳大利亚已经在处理多元文化方面显示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包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为了生活需要抱着一颗理解与包容的心去和那些与自己有着极大不同背景的人打成一片。有的同学说,“我们国家对外开放不应该局限于经济方面,而是思想和文化都要进一步开放。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这不是说要中国走西化的路子,而是希望社会和社会中的人能够更加宽容,在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时,能够从容善意地接受别的文化,就像古人所说的‘和而不同’的境界”。电影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文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文化的局限性,看到他人文化的优势,使得跨文化意识得到加强,内在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影视这个窗口,帮助学生了解和建构新的文化认同,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电影课堂教学中的获得的经验是学生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四、结语

文化认同的建构是个动态过程,不是即时性的结果。人们在短时间内不一定会发现看得见的变化。通过一个学期对澳大利亚影视作品了解,学生拓宽了文化视野。今天中国的大学生是在汉语和汉民族“同质”文化中长大,缺少对多元文化理解的经验,因此学习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过程就是体悟我们自己思维视野有限性的过程。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

[2]甘玲玲. 多媒体辅助的大班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模式时间[J].高教论坛,2006(5):18-24.

[3]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 外语电化教学,2005(4): 6-8.

[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4.

猜你喜欢
澳大利亚建构课堂教学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澳大利亚RaeRae五口之家
澳大利亚将严格限制2,4-滴的使用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在澳大利亚骑行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澳大利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