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不合理静脉输液用药情况分析

2010-06-01 12:22诸林俏
中国药业 2010年9期
关键词:不合理输液处方

诸林俏,周 璇,黄 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浙江 温州 325027)

静脉输液是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常规手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给药方式的比例达70%以上,高出国外20%~30%;添加药物的输液量占总输液量的40%~65%[1-2]。鉴于药物的理化特性、剂型、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多药合用有可能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为此,笔者对我院2008年8月至12月病区静脉输液处方进行了抽查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随机的方法从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2008年8月至12月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处方共4 876张,根据《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以及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对其中的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系统分类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所抽查的4 876张静脉输液处方中,共发现不合理处方209张,占所查处方的4.29%,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药物配伍、溶剂选择、给药频次、剂量浓度、给药途径等方面。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不合理静脉输液情况

3 分析与讨论

我院病区静脉输液用药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配伍不当

维生素C与胰岛素合用:维生素C具有强还原性,在体内脱氢形成可逆性氧化还原系统,使胰岛素失活,可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二者不能配伍使用。

甘露醇与地塞米松合用:甘露醇的水中溶解度(25℃)为1∶6,属过饱和溶液,容易析出沉淀,特别是在室温偏低时常析出结晶,需用热水(80℃)温热、振摇溶解后才能使用。地塞米松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不溶于水,其注射液为有机酸钠盐,内含0.2%亚硫酸氢钠(抗氧剂)。两者混合,可能析出甘露醇的结晶,患者使用后易引起电解质平衡紊乱,导致低血钾[3]。

右旋糖酐与维生素K1合用:右旋糖酐能作用于血小板的膜,可改变其表面电荷,阻止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性,不利于维生素K1止血。

西米替丁与山莨菪碱注射液合用:西米替丁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可引起头晕、嗜睡、疲乏和精神障碍等现象,应避免与中枢抗胆碱药同时使用,以免加重中枢神经毒性反应[4]。

中药注射液配伍问题: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与其他药物配伍易发生理化反应,降低药效或发生药理拮抗[5]。调查发现,痰热清注射液与氯化钾合用、丹香冠心注射液与维生素B6联用较多见。氯化钾等强电解质与中药注射液合用后可加速中药中不稳定成分的变化,ADR发生率上升,而丹香冠心注射液中含有酚羟基,具有鞣质的性质,与维生素B6注射液配伍后产生沉淀[6]。中药注射液在没有安全资料的情况下,建议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应单独滴注。

2)溶剂选择不当

多烯磷脂酰胆碱用0.9%氯化钠注射液(NaCl)作溶剂:多烯磷脂酰胆碱在0.9%NaCl中会析出结晶颗粒,对人体产生危害。正确方法为应用葡萄糖注射液(GS)稀释。

呋塞米注射液用5%GS稀释:5%GS的pH为3.2~5.5,而呋塞米注射液的pH为8.5~10,在酸性环境中呋塞米易发生沉淀。呋塞米注射液静脉给药时宜用0.9%NaCl稀释。

注射用两性霉素溶于0.9%NaCl:0.9%NaCl为电解质溶液,两性霉素能被电解质盐析出来,使胶体粒子聚集而产生沉淀,故只能加在5%GS中静脉滴注。

氯化钾注射液溶于20%脂肪乳注射液:脂肪乳是靠乳滴间阴离子的相互排斥作用达到稳定,加入阳离子药物会破坏这种平衡,使脂肪乳微粒聚集,给患者用药造成潜在危险[7]。

乳酸红霉素用0.9%NaCl或GS溶解:乳酸红霉素滴注液的配制在pH为6.0~8.0时稳定,若直接用0.9%NaCl溶解稀释,则会形成团块,故应先用注射用水5.0 mL将其溶解后再加入0.9%NaCl内静脉滴注;如选用GS作溶剂,则需要在每500 mL中加入5%碳酸氢钠0.5 mL调节溶液pH至6.0左右后再使用。

3)给药频次不当

统计资料显示,处方中抗生素给药次数不合理占整个不合理用药处方的49.76%,问题比较突出。如头孢替安4.0 g+0.9%NaCl 500 mL,1 次 /d;依替米星 0.2 g+0.9%NaCl 250 mL,2 次 /d等。头孢替安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抗菌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体内血药浓度较长时间维持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其杀菌效应与体内血药浓度在 MIC以上的时间成正比,与最高浓度无关,主要用于细菌的繁殖期。而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很短,抗菌后效应(PAE)较弱。因此,除个别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如头孢曲松)可每天给药1~2次,其余半衰期较短者每天的剂量分3~4次给药效果较好,且不易产生细菌耐药性。相反,依替米星等氨基苷类抗生素属于浓度依赖型抗生素,其疗效取决于单位时间的高浓度,杀菌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PAE也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延长。因此氨基苷类每天多次剂量改为每天1次的给药方案能增强疗效,并减轻其耳、肾毒性。

4)剂量浓度不当

如盐酸万古霉素2支(0.5 g/支)+0.9%NaCl 100 mL,剂量过大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红斑样或荨麻疹样变态反应,正确用法为每1.0 g盐酸万古霉素至少用200 mL以上的输液溶解稀释,并且要缓慢滴注。又如克林霉素磷酸酯1.2 g+0.9%NaCl 100 mL,克林霉素使用浓度过大,说明书要求600 mg的本品应加入不少于100 mL的输液中,且滴注时间不少于20 min。

5)给药途径不当

有些药物仅能静脉注射,不能静脉滴注。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注射液加入5%GS 250 mL中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注射液性质不稳定,容易变色,需专用溶剂溶解后,立即静脉注射。又如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应采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方式给药。而有病区将其加入10%GS 500 mL中静脉滴注。葡萄糖具有还原性,甲钴胺遇到氧化-还原性物质易失效,且该药见光易分解,而静脉滴注需要时间较长,因此不适宜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

静脉输液由于是大剂量的药液直接输入患者的静脉,因此,其安全性尤为重要。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药物品种繁多,新药层出不穷,医师很难迅速更新药物信息。同时由于专业及时间上的限制,医师对某些药物的理化特性、药动学、药效学知识欠缺,及对药物间相互作用、禁忌证、不良反应缺乏全面了解等都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不合理的用法用量不仅造成经济上浪费,还增加了ADR和耐药性的发生。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我院输液应用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现象,提示药师应进一步参与临床药学实践,提高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各种药品的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等,使患者用药更安全、有效、经济。

[1]曲 虹,周学东.常用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配制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J]. 中国药师,2005,8(4):342-343.

[2]胡鸿涛.静脉输液的趋势与临床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7):60.

[3]杨毓瑛,陈 文.不合理用药分析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9,249,313.

[4]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428,429.

[5]邓羽明.中西药并用的合理性和配伍禁忌浅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4):393-394.

[6]马瑞生,谢广艳,翟所迪.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临床输液配伍禁忌的调研[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6,2(5):10.

[7]蔡卫民,袁克俭.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12.

猜你喜欢
不合理输液处方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人间处方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颈枕输液袋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处方
请您收藏
——输液反应抢救流程
不合理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