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视角下小学生网瘾的立体防治模式研究

2010-06-02 01:33党亭军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网瘾小学生

党亭军

摘 要:小学生网瘾的形成可以归结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所应当形成的网络综合教育合力的缺失。终身教育视角下,小学生网瘾问题的有效防治不可能是某个部门在短期内所能够完成的,为此,其防治就应当从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的三个维度来共同长期地进行。这种立体防治网瘾模式的逻辑起点在于小学生网络自主教育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从而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有效进行小学生网瘾行为的综合防治。

关键词:小学生;网瘾;自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0-0018-03

2009年8月,我国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首次发布,被调查小学生中网瘾比例达7.1%,另外有网瘾倾向的约占5%。[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瘾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更多地倾向于对网络实施规范化管理来防止小学生网瘾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小学生的网瘾形成可以归结为小学生在接受网络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区教育所应当形成的网络教育合力的缺失。为此,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小学生的网瘾防治就应当从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的三个维度来共同长期地进行。而且家庭、学校和社区网络教育之间应当围绕着小学生的自主教育来进行,即通过不同的网络教育途径激发小学生的自控意识和培养自控能力。

一、 小学生网瘾的立体防治模式的逻辑起点:自主教育

事实上,从终身教育视角来看,这种三位一体的小学生网瘾防治模式原本就存在于现实的网络教育制度之中,但是,现有的网络教育理论没有a能对这种三位一体的网瘾防治模式的逻辑起点进行专题关注与深入研究,致使这种三位一体的防治模式呈现出联系松散等弊病,以至于造成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害怕小学生上网,学校教育中也尽可能地避免小学生上网甚至于在信息技术课上也不敢轻易地给学生电脑联网,而社会教育(如网吧)也是以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方式来防治小学生的网瘾问题,从而造成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能够为小学生学习提供上网的机会几乎都处于缺失的现状。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在防治小学生网瘾的问题上是有共同的逻辑起点的,即无论哪个层面的教育形式都应当以小学生的网络自主教育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的培养为逻辑前提。

首先,从防治网瘾的动力因素来看,家庭教育的动力在于家庭,学校教育的动力在于学校,社会教育的动力在于社会及政府,这三种防治动力都来自教育对象(小学生)的外部,所以,目前小学生的网瘾防治主要在于通过外部强制因素来进行,即家长加大监督意识、学校做好正面教育工作、政府加大网吧的监管力度,甚至于国家通过立法形式来防治小学生网瘾问题的出现,而出自于小学生本身的防治网瘾的内在动力问题几乎很少有人关注,笔者认为,真正的网瘾防治应当是内外动力的有机结合,目前这种网瘾防治模式之中惟独缺失了基于小学生自身的内在防治动力的激发和培养,也就是说在目前的这三种教育组织形式中都忽视了小学生进行网络自主教育意识的激发与自主教育能力的培养。

其次,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任何教育组织形式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小学生离开这种教育环境后在网络教育中表现的自主教育意识与自主教育能力。否则,这种教育组织形式对于小学生的网瘾防治而言就是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教育。假如小学生离开了家长的视线控制后,偷偷地去网吧或其他地方上网玩游戏,那就证明了家庭教育在防治小学生网瘾方面的无效或失败;小学生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和监督后,偷偷地上网玩游戏或外出上网玩游戏也同样足以证明学校教育在小学生网瘾防治方面的不成功,这同时也说明了社会教育在防治小学生网瘾问题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问题与缺陷。

第三,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贪玩本身就是小学生的天性,只不过是网络时代下小学生的游戏媒介发生了变化。事实上,小学生的贪玩天性表现在任何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中,即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我们都不可能忽视小学生这一天性的客观存在。笔者认为,我们在承认小学生的这一自然天性的同时,又必须做好对于小学生贪玩天性的引导工作,把网络作为小学生的游戏媒介之一而非主要媒介或唯一媒介,积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来满足小学生的需要。目前,小学生上网成瘾的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比较孤独,在缺少人际交往和其他交往活动的前提下就往往选择上网寻求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满足的交往和游戏需要。

二、 小学生网瘾立体防治模式中的家庭教育维度

家庭教育作为小学生的教育组织形式之一,承担着小学生自出生后的第一教育角色的重担。根据小学生使用互联网行为的最新调查发现,约8成小学生是在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更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甚至1岁时就已经接触网络。[1]这样一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网瘾防治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家长的态度与方法对于小学生的网瘾防治就成为不得不关注的事情。有的家长反对小学生上网,总是想方设法限制孩子的上网行为;也有的家长对于孩子采取放纵的态度,这两种态度对于小学生的网瘾防治都是不宜采取的,因为,父母不同意或坚决反对孩子上网的,并不等于孩子就不上网;至于父母允许在家里或去网吧自由上网的小学生,那就更容易成为忠实的网瘾用户。对此,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分析说,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相关:家庭教育走向极端——过分的放纵和过分的限制,都容易造成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1]所以,对于小学生上网不应当过分地依赖“防堵”措施,而应当积极地采取“疏导”策略。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家庭成员上网公约,明确规定每个人的上网时间(如半小时),甚至于还可以就上网内容进行家庭讨论和明确规定,并且家长首先要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和“言行一致”,这样可以为小学生树立现实的学习与模仿榜样。事实上,现行家庭教育在内容上有偏向智育而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即大多数家长除了确保孩子身体的健康外,并没有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来给予高度关注。而是借用学校教育的智育内容对孩子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强化与培训。这样一来,缺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孩子就更容易上网成瘾。为此,家长应当把网络的有效利用与网瘾防治作为一项新的家庭教育课题,进行必要的理论咨询和能力培训,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小学生在网络使用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

三、小学生网瘾立体防治模式中的学校教育维度

学校教育作为小学生网瘾防治的第二种教育组织形式,也承担着相应的重大教育责任,即激发小学生的网络自主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断提高。正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所长文喆研究员所说:“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教学的前提,又是教学的结果,从整体上看,成长中的学习者是从‘他主向‘自主的转化过程。”[3]为此,学校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学中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帮助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教育观念。从而在根本上扭转目前已经为小学生所普遍认可的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和玩游戏的主要上网目的。客观地说,正是由于学校在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中存在着网络资源不足、专职教师配备不足、课时偏少(每周1节课)、课堂教学中不是引导小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来查找相关学习资料和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而是在不联网的前提下教小学生如何利用电脑进行图画制作和简单打字等一些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此外,信息技术课也没有纳入到小学生的学业考评之中,致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内容简单的“电脑”课和效果无人问津的“考查课”。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学校在网络教育中的种种“不作为”现象,才最终导致学校教育没有培养出小学生的良好网络教育观念和相应的网络使用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 小学生网瘾立体防治模式中的社会教育维度

社会教育是小学生网瘾防治的又一重要教育组织形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教育在防治小学生网瘾问题上并没有起到应当具有的引导和防治作用,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小学生网瘾问题的“始作俑者”,如存在着许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而不顾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网吧业主,当小学生逃学上网之时,没有尽到劝解作用,反而允许小学生进入网吧甚至于还有把小学生作为网拖的案例。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于网吧经营的管理与监督力度,给网吧游戏机设计了远程监控程序和上网累计时间限制规定以有效防范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和形成网瘾问题的出现。但是,笔者认为,我们还应当把社会教育的积极功能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如可以学习国外进行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如日本的社会教育具有三种形态,即“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社会教育(校外的儿童组织和儿童设施);作为学校教育扩展的社会教育(大学开放),及作为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教育(再培训、在职培训等)。”在此,日本把社会教育的内容延伸与拓展到学校教育的层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而我国的社会教育具有成人化与职业化的特点,它忽视或排斥了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有机介入,尤其是没有为小学生提供可以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操作平台。当然,也有一些民间人士或组织设立了一些“绿色网吧”以使得小学生能够得到一个网络学习平台,从而为小学生摆脱游戏网吧和戒除网瘾提供正面引导和帮助。笔者认为,国家应当在此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工作,如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机构和个人设立小学生的学习网吧,以加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五、 小学生网瘾立体防治模式构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终身教育视角下小学生网瘾的防治模式是一种立体的空间模式。这种立体空间模式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三个方向维度,而小学生的自主教育则是其共同的逻辑发展起点。

其次,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小学生网络自控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小学生网络教育观念的正确构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在于社会参与小学生网瘾问题防治积极性的激发与鼓励;自主教育的核心在于小学生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教育观念形成。

第三,不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之间均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辨证统一关系,而且它们与自主教育之间也存在着哲学上的辨证统一关系。如果家庭教育能培养好小学生使用网络的自控能力,学校教育能积极协助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教育观念的构建,社会教育能积极地激发民间或个体主动参与小学生网瘾问题的防治工程,那就势必对于小学生网络自主教育的养成有着比较大的帮助作用;反过来,假如小学生网络自主教育得到比较好的培养,那么就有利于家庭教育之中孩子自控性的培养和学校教育之中正确网络观念的构建及社会参与小学生网瘾问题防治积极性的调动。

总而言之,终身教育视角下小学生网瘾防治模式呈现出一种以自主教育为坐标原点(O),以学校教育(X)、社会教育(Y)及家庭教育(Z)为三条坐标轴的立体空间模式结构(见图1所示)。在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学习与生活中的必需品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为主要教育组织形式来积极培养小学生的网络自主教育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治小学生网瘾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钱炜.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首次发布[N].科技日报,2009-8-19.

[2]张爽.素质教育背景下人的发展与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13.

[3] [日]千野阳一.关于理解社会教育本质的研究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01):42.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网瘾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我的爸爸有“网瘾”
中学生网络依赖(网瘾)形成的个人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独立院校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我是小学生
巧设班会课 改变一个他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