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失眠症状的护理干预研究

2010-06-08 03:41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1期
关键词:病房住院护士

黄 红

长沙市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近年来住院患者中有不少由于环境的改变、噪声、疾病本身及焦虑等原因导致症状性失眠。有文献[1]报道,住院患者失眠的发生率高达64%。失眠可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心肺脑血流量增加导致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脑出血、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等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对长沙市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94例住院失眠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研究及回顾性分析,探讨采用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失眠发生的效果,为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倡导科学护理,重视护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入住的心内科患者,住院第2天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包括一般资料失眠程度和分类、睡眠自行诊断表,排除智力、语言及人格性障碍者入选失眠患者94例,男41例,女53例,年龄35~70岁,按入院顺序编号,参照贺石林等[2]编写的《中医科研设计与统计学》中的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到干预(综合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7例,按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失眠程度和分类进行均衡性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组(综合性护理组)

统一标准,由2名经过培训的护士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1.2.1.1 营造良好睡眠氛围[3]

患者住院后面对新的房间、病床、不熟悉的环境、扰人的噪声、不舒服的光线等均可延长入睡的时间,使有效的睡眠时间减少。需要尽可能满足了患者睡前的要求。改善睡眠环境,保持病区整洁、温馨、舒适,减少刺激性气体、声响、灯光,给予适宜温度、必要的通风等。整理病房中的生活用品、器具,使病房物品整齐,外观干净。保持安静的病房内外环境,对医院周边噪音进行减少,同时科室实行夜间护士值班制,协助护士完成部分患者的生活护理。有学者研究[4]显示,33%的失眠由噪声引起,因此减少陪护率及外在流动人员等对减少生活噪音有积极意义,同时对进入病房及入住人员进行入院宣传教育,提醒其将手机、电脑等带音响设备的调为振动或自带耳机,接打电话、商量事宜人员必须接受当班护士监管,到指定地点进行,在病房显眼位置放置告知牌,提示医患及家属;对工作人员要求做到“四轻”(走路、关门窗、操作、说话),护士上班一律不得穿戴发出较大声响的饰品、鞋类,改穿医院统一订做的胶底护士鞋,不能拖鞋走路,工作人员避免在办公室里大声说话。另外,给予适宜睡眠环境温度,保持室温20℃左右,以利于患者享受最舒适的睡眠环境;适宜的灯光,说服同病房患者不开灯睡眠,关闭病房走廊部分灯光,避免灯光射入病室,要求护士查房时用手电筒。

1.2.1.2 指导患者注意睡眠卫生

做好睡眠卫生宣教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制定一个较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如鼓励失眠者建立有规律的休息制度,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鼓励患者睡前在疾病允许的情况下,略做活动,睡前尽量放松四肢,并向他们指出过饱、饥饿及烟、酒、茶、咖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利于睡眠,晚餐要清淡,不宜过饱;鼓励患者睡前饮用牛奶150~200mL,睡前洗漱,进行松弛训练,卧床不能自理患者协助其完成。l.2.1.3 刺激控制训练法

对失眠患者要求有睡意时才能上床准备睡觉,若上床15~20min不能入睡则应强制起床。无论夜间睡眠时间长短,清晨必须准时起床,对卧床患者更应注意睡眠-觉醒周期的刺激性训练。干预日间的睡眠,尽量使患者日间保持觉醒状态以便于晚间能够较顺利入睡,恢复正常的睡眠。

l.2.1.4 减轻生理不适

部分患者因疾病过程中出现胸闷、心慌、头痛、头昏等不适影响睡眠,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解释,将疾病的常见表现做细致的说明,减轻患者的顾虑。必要时根据症状需要药物治疗者应采用药物治疗。

1.2.1.5 心理疏导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设法找到引起担扰、焦虑的内、外因素,以消除隐患。对焦虑、紧张的患者进行松弛训练,以上47例患者在针对失眠原因的护理基础上,根据要求:13例涌泉穴等穴位以及头部按摩,17例予热水加盐或醋等泡脚,6例使用莫扎特音乐松弛,3例看书调节,1例听英语听力促眠。

1.2.2 对照组(常规护理组)通过护理巡视听取患者意见,给予常规的心理护理及不能入睡时告之医生,应用地西泮片口服催眠。

1.2.3 评价指标

采用传统的患者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患者对睡眠的主观感受:让患者在睡眠0级(无睡眠)和10级(曾有的最好睡眠)之间分级[5],0~2级为无效,3~5级为一般,6~8级较好,9~10级为很好。睡眠的客观评价:进行护理干预后当晚值班护士每30min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睡眠参表[6]:入睡潜伏期(指从上床睡觉起到NREM睡眠第一阶段持续5min时),觉醒次数(指睡眠当中醒过来并维持清醒状态达1min以上的次数),全睡眠时间(从睡眠到早晨醒来所经过的总时间,去掉中间醒来所占用的时间)。

2 结 果

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睡眠的主观评价 n(%)

表2 两组患者睡眠分数的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睡眠分数的比较 (±s)

注:两组比较P<0.01

组 别 例数 入睡潜伏期(min) 睡眠时间(h) 觉醒次数(次)干预组 47 29.9±2.4 6.53±1.23 1.69±0.11对照组 47 16.2±0.8 4.78±0.83 3.58±0.52

3 讨 论

3.1 改善睡眠是整体护理要素之一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重点已转到“以患者为中心”。整体护理也随之在改变,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美国护理学专家Derson指出,“满足患者休息和睡眠是护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责[7]。”实施整体护理需从关注患者睡眠做起。有相关研究显示,56%的患者住院第1天失眠[5],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等原因引起失眠率为64%。使部分基础疾病加重,或诱发新的不适,总体上迟缓了治疗反应,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也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失眠的护理迫切需要得到广泛重视。

3.2 正确护理评估

通过睡眠质量调查分析找出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护理干预,这样能够显著提高护理干预成效。干预组6例卧床患者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给予刺激控制训练法建立良好的睡眠周期,使睡眠明显改善。

3.3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入住病房的失眠与非失眠患者及家属的入院宣教,平常规劝,增强责任感及同情心,使每个人都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疾苦为念,从细节做起,关心病患。

3.4 因人制宜,科学施护

采用个别指导、示教、示范等方式,将睡眠卫生宣教知识印成宣传卡分发给患者极其陪伴,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患者,要协助完成睡前的准备工作。在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鼓励患方积极参与,通过自我修正与患方修正使得护理干预更加科学、规范。此外,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加强了病房规范化护理,提高了患者都护理的认可度,提升了护士的整体形象。

[1]胡敏,刁惠民,越咸丽,等.心内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0.

[2]贺石林.中医科研设计与统计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3]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7.

[4]Arblaster G.The way of reduce the night noise in a hospital [J]. Nurs Times,2000,96(41) :38 .

[5]Dines Kalinowski CM. How to improve the sleeping of Patients in ICU?[J]. Nursing, 2002,32(2) : 326.

[6]库宝善,庄鸿娟.失眠与睡眠[M].北京:中国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27.

[7]徐归燕,计惠民.失眠患者的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3):103.

猜你喜欢
病房住院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妈妈住院了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换病房
病房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