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81例疗效观察

2010-06-15 01:45张健波卢金花赵果邡
重庆医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脑啡肽酶消旋轮状病毒

张健波,卢金花,赵果邡

(四川省什邡市人民医院 618400)

轮状病毒肠炎是6个月至2岁婴幼儿秋冬季的常见病、多发病,一直以来都没有特效治疗,蒙脱石散应用以后取得一定疗效,但仍不十分满意。本科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本院儿科住院的腹泻病患儿81例,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1)年龄小于或等于24个月;(2)急性起病,腹泻病程小于或等于3d,未经治疗或未经正规治疗;(3)大便次数大于或等于4次/天,色黄,呈稀水样或蛋花样便,无脓血;(4)大便白细胞小于5个/HP,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5)无肠道外损害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消旋卡多曲颗粒组43例,两组年龄、性别、大便次数、发热、脱水、呕吐、电解质紊乱及冶疗前总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根据发热、脱水、呕吐、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情况予以补液、补充电解质、纠酸等治疗,同时加用利巴韦林(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10~15mg/(kg◦d)静脉滴注及口服蒙脱石散(思克特,北京万辉双鹤药业有限公司),小于6个月每次1/3包,2次/天;6个月至1岁每次1/2包,2次/天;1~2岁每次1/2包,3次/天,疗程3~5d。消旋卡多曲颗粒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四川百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婴儿服用剂量:1~9月龄(体重低于9kg),每次10mg(1袋),每日 3次;9~30月龄(体重 9~13kg),每次20mg(2袋),每日 3次。

1.3 疗效判定 按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1]。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大便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大便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大便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结果见表2。两组在治疗后止泻、止吐、脱水纠正时间及腹泻总病程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两组患儿临床情况比较

表2 两组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h)

表2 两组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h)

组别 n 止泻时间 止吐时间 脱水纠正时间 腹泻总病程对照组 38 74.3±27.32 28.85±12.82 60.00±16.58 117.92±22.35消旋卡多曲颗粒组 43 43.35±23.96 17.87±10.46 32.07±14.51 88.86±21.00 t 5.440 2.496 4.567 6.031 P<0.01 <0.05 <0.01 <0.01

2.2 有效率比较 消旋卡多曲颗粒组显效32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7%。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1.58%,两组比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2,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腹泻病是小儿时期秋冬季多发病、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6个月至 2岁,起病急,多以发热、腹泻、呕吐、脱水等临床表现为主。轮状病毒是其主要病原,发病时轮状病毒颗粒黏附于肠绒毛细胞,并在其中复制破坏细胞使之脱落,脱落的绒毛细胞被隐窝底部的细胞逐渐上移至绒毛顶部后所取代。正常情况下,细胞从底部向顶部转移约需4d时间,在转移途中细胞逐渐成熟,其功能也从隐窝底部的分泌功能转变为绒毛顶部的吸收功能。在轮状病毒的侵袭下,肠壁微绒毛细胞损害导致隐窝底部细胞加速上移,约1~2d转移至顶部,其功能不成熟,仍呈分泌状态,结果导致分泌增多而回吸收减少,刺激肠壁加快肠蠕动发生腹泻。同时肠道神经系统也参加了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机制,在绒毛上皮细胞层下富含大量的神经组织,容易接受各种刺激,包括轮状病毒感染后的上皮组织传来的刺激[2],导致腹泻。另外,感染可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抑制。所有这一切提示本病的发生及临床表现均与轮状病毒感染、肠绒毛上皮细胞成熟、肠蠕动加剧及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密切相关[3-4]。

消旋卡多曲是一个脑啡肽酶抑制剂。脑啡肽酶可降解脑啡肽,本品可选择性、可逆性地抑制脑啡肽酶,从而保护内源性脑啡肽免受降解,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的生理活性,减少水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口服消旋卡多曲作用于外周脑啡肽酶,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酶活性,且对胃肠道蠕动和肠道基础分泌无明显影响。服药期间,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水平无改变,无成瘾性。

消旋卡多曲颗粒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仅能够缩短病程,同时也改变了大便性状及次数,临床应用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剂型、包装适宜婴幼儿,口味香甜,价格便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2]周瑞,陈兰举,陈名武.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肠道内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32(6):354.

[3]李建军,刘作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体液免疫功能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3):176.

[4]尹红,殷思纯,李成武.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体液免疫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5):383.

猜你喜欢
脑啡肽酶消旋轮状病毒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空间旋转目标涡流消旋概念与仿真分析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基于刚体自由转动的连续推力消旋方法研究
一种氨基酸衍生物消旋的新方法
川芎嗪对 AD模型小鼠脑内APP和NEP表达的影响①
治疗心力衰竭新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LCZ696
脑啡肽酶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及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脑啡肽酶抑制剂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