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芜湖

2010-06-27 04:47
决策 2010年8期
关键词:艺术剧院方特芜湖市

■本刊记者 周 江

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所获得的成就,还是自主品牌的形成,或是1992年经济开发区建设,芜湖市所获得的这些成绩与荣誉,都得益于“勇于创新,敢做先锋”。

谁也未曾想到,短短的几年时间,芜湖会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匹“黑马”。

2009年8月14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南京召开。芜湖市作为中部地区唯一代表,成为大会表彰的12个先进地区之一。这座江南小城与北京、上海、广州等文化老大哥并坐在一起,介绍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中小城市的艺术剧院改革为何取得如此成功?是什么在支撑芜湖文化产业的快速起跳?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如何选择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如此等等的疑问,也构成了我们此次对这座城市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解读。

“挤”进去再“冒”出来

其实,如今改革的“黑马”,竟是当初试点的“后进者”。

“2005年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首批4个试点城市起初是没有芜湖的,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挤了进去,形成了4+1模式,5年之后,芜湖的文化体制改革无疑是5个城市中步伐最快,最为冒尖的。”芜湖市宣传部副部长周飞接受采访时不无骄傲地说。

机遇总是降临给有准备者。其实芜湖市早在2005年之前已经开始酝酿文化体制改革,没有入围试点城市之后,芜湖市决策层并没有放弃,而是将几年以来对于改革的构思和设想,认真准备后提交给省里,很快获得了通过。

试点通过之后,改革的脚步愈发急促。

2005年4月30日,芜湖市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时任市委书记詹夏来、市长沈卫国参加会议。一个系统的工作会议让党委和政府两个一把手同时到会,已经表明芜湖市文化领域将有大动作。

同年7月28日,芜湖市撤销文化局和广电局,三局合一组建成立的文化委员会正式挂牌运作,这一重要举措,在全省尚属首家。

“三局合一”之后,芜湖市文化单位整合归并为行政执行类、社会公益类、产业类三种类型。芜湖市文化委员会主任宋建华向记者介绍:“改革的目的是通过行政管制职能的整合和归并实现从小文化发展到大文化;将有经营性收入的单位转向市场,完成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

行政管制职能的整合和归并通过人员的合并重组即可完成,将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成了一道横阻在改革面前的难题。

这道难题会有多难?

以芜湖市艺术剧院为例,改革之前芜湖市歌舞团、越剧团、黄梅戏剧团、庐剧团,四个剧团因为没有市场需求,一年仅演出30场,一个团不到9场戏。四个剧团257名艺术工作者处于半休眠状态。不仅如此,在分配机制的紧箍咒下,即使是一个国家一级演员月收入也仅有1000多元,旧的体制已经无法调动艺术创作的积极性。

但即便捉襟见肘,他们也都是进入财政保险箱里的一员,改革一旦要剥离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身份,阻力可想而知。

宋建华告诉《决策》,当时中央虽然已经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但是芜湖市的难题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范例,寻求不到任何借鉴,一切只能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芜湖人求发展唯有改革创新。

巧合的是,这座城市从来就不乏创新之举,无论是1992年开发区建设,还是自主新品牌的形成,他们所获得的成绩与荣誉似乎都得益于创新。这一次改革又将如何?

“渡江第一船”

如果说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渡江战役”,那么,芜湖市艺术剧院就担当了“渡江第一船”的重任。

2006年6月,芜湖市整合了歌舞团、黄梅戏剧团、越剧团、庐剧团、演艺中心、剧目创作室等6家艺术资源,组建成立了一个综合性大型艺术表演团体——芜湖市艺术剧院,并改制为企业。

芜湖市艺术剧院院长张承宪告诉记者,成立艺术剧院所经历的困难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因为没有先例,没人理解为什么要改革,没人相信改革之后的生活会更美好,员工认为自己曾经是舞台上的艺术家,现在却要被政府抛弃成为了企业的工人。

无数次的交心、无数次的讨论、无数次的碰撞,目的就是与这些担心改革的人沟通:政府并没有甩包袱,政府对于剧团的财政投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只是由财政拨款变成了采购节目。

根据省市文件规定,剧院将年满50岁或工龄满30年的166位演职员办理了提前退休,享受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对其余的演职员进行了整合,不仅减轻了负担,轻装上阵,也改变了人员结构,

宋建华告诉《决策》,当时的焦点集中在没有退休的91人,因为事业编制的身份失去之后,退休待遇与企业看齐将会低很多,大家的不满情绪集中到了这个关键问题。

“芜湖市政府采取了创新的做法,91个没有退休的员工,政府给他们每个人购买了一份补充养老保险,这是芜湖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之一,层层破茧之后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周飞向记者介绍了芜湖如何“破题”。

民意顺畅之后,改革也驶进了快车道。

彼时的芜湖艺术剧院是何种景象?“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寄居在芜湖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地下室,我们没有任何房产,账面资产几乎为零”张承宪苦笑着向记者还原当时的情况。

条件虽苦,改革的思路却很清晰。张承宪向记者介绍,芜湖市艺术剧团的改革没有陷入坐而论道谈改革的误区,而从一开始就抓牛鼻子,抓排练、抓演出、抓营销,抓市场。用获得的成绩来为改革铺路。

与此同时,在文化主管以及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剧团先后投资300万元购置了高科技电脑灯、激光灯等舞台灯光和先进的音响设备及演出服装等,配送了大型舞台演出车。

改革之前的四个剧团的顺口溜是:政府做投入、领导是观众、评奖是目的、仓库是归宿。改革之后,剧院迅速将市场和观众放在第一位,如果节目做得不好,政府不采购,市场不认同,改革难前行。

艺术剧院为了打开市场,实行全员营销,建立了与市场营销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注重整体营销和项目服务,潜身进入市场大胆一搏。

一匹懂业务、懂营销的文艺工作者很快赢得市场的认同。2006年剧院演出105场,总收入79万元;2007年演出132场,总收入129万元;2008年完成演出186场,总收入231万元,名列安徽省专业文艺团体第四位。芜湖市艺术剧院编导季蓉面对采访时笑谈,曾经被安徽文艺界逐渐淡忘的芜湖四大剧团在2008年给自己好好长了脸,争了气。

“我们是曾经的冬眠者,但现在平均两天一场演出比蜜蜂还要忙碌。”芜湖市艺术剧院副院长张集敏笑着告诉记者。如今剧院已经走向了全国的大舞台,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激情广场、倾国倾城、盱眙国际龙虾节、徽商大会……都留下了他们婀娜的舞姿。

比舞姿还要灵动的是用人机制。张承宪激动地说:“对剧院缺乏的演员与编导等急需人才,可以跳出芜湖,放眼全国。按照项目、按需要分别采用“客座”、“短期签约”、“特聘”等方式,一次签约,短期合作,立见成效,成本低廉。而这种机制是改革之前的事业编制背景下想也不敢想的。”

“芜湖市艺术剧团的改革丢掉了事业单位铁饭碗的梦想、丢掉了只靠政府的投入幻想、丢掉了文化人不靠市场就能传承文化的空想。”宋建华如此总结。

“三个丢掉”之后迎来了三个满意。2009年10月15日当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安徽视察芜湖市艺术剧院时说:“这样的改革是一个亮点,改革让员工满意、政府满意、文化部长满意。”

2011年芜湖市艺术剧团将远赴韩国江原道进行文化交流,曾经的“渡江第一船”即将漂洋过海。

方特,让芜湖更美好

艺术剧院改革之后“包袱变成了财富”,由此也证明了文化不仅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

芜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飞告诉记者,市政府早在2005年就已经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诗词歌赋,可以成为一个宏大的产业。

而方特无疑就是这一宏大产业所缔造的产物。

记者获得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方特接待游客19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3亿元;2009年接待游客20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6亿元,今年五一长假门票收入已经超过黄山。

不仅如此,一幅摄于2006的全区遥感图用无声的语言向外界诉说这里一切的变化。方特入驻前,大桥区很大一部分面积甚至还是荒滩荒地,大型住宿、餐饮、高档零售企业基本为零。而方特公园建成以后不到两年时间就增加了100多家。方特除了可以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6大产业外,更可间接影响金融、保险、通讯、医疗、农业等数十个关联产业,真可谓兴一业旺百业。2007年芜湖旅游收入38亿元,两年之后的2009年则攀升至60亿元。

在安徽旅游板块中长期默默无闻的芜湖如今上演了天造黄山、佛造九华、人造方特的传说。皖、苏、浙、鄂、沪,各地的游客齐聚方特为芜湖文化产业贡献了一场消费盛宴。

“不仅仅是消费盛宴所带来的真金白银,方特欢乐世界让人们认识了什么是文化产业,动漫数字电影怎样变成一个主题公园,这个产业需要怎样的高科技支撑,方特欢乐世界除了给我们带来旅游经济效益外,对芜湖动漫产业发展也是一种实景式的教育”周飞如此诠释方特对芜湖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方特的成功更坚定了芜湖发展文化产业模式的选择:一是要创新,要有特色,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二是科技含量高,先进、新兴有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聚集效应,能迅速产生效益。

周飞向《决策》记者指出,方特让芜湖意识到最重要的是要用各种办法鼓励、促进工业和商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如果这点做不到,芜湖文化产业实现不了大发展,因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必须经过一个强有力的投资过程,绝不是小打小闹就可以发展起来的。

为了吸引“大腕”,芜湖在2009年10月23日搭起了一个大舞台——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来自海内外500余家动漫机构和企业参展参会,现场签约项目93个,投资交易额92亿元。这一数字比两年前在合肥举办的首届交易会足足提高了70多亿元。深圳华强集团也在本届交易会上签下3个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6亿元。

华强是受益者,芜湖同样是赢家。

2008年底华强集团在芜湖增资25亿元,建设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其中产业园包括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元素融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方特梦幻王国”,以及数字动漫电影、游戏软件、文化衍生产品等文化产业基地,预计年接待游客250万人次,年生产动画片5万分钟,将成为我国东部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国际化文化科技产业基地。

今年9月“华强梦幻王国”营业后,芜湖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两个世界级主题公园的城市。芜湖1日游,也将变为2日游或者3日游。

方特欢乐世界营销总监胡光华向记者介绍说:“方特二期站在中国动漫前沿领域,这个项目坐落在此,将使芜湖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朝着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华强集团已经将芜湖方特模式“复制”并“粘贴”在泰安、沈阳、青岛等城市,甚至远渡重洋输往南非、伊朗……

芜湖,一个因怀抱镜湖被称之为“湖文化”的城市,因文化体制改革的跃动让其成为“皖江文化”的中心,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其通江达海迎接“海文化”的渗入。

走笔至此,题头的一个个问号已经拉直。将问号拉直的并非一个个孤立的事例,而是一个因为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而愈发动人和充满活力的城市,以及他在成长中不断创新和改革的生动故事。

【链接】

好莱坞:从一栋房子到百年传奇

1853年,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

1870年,好莱坞是一片兴旺的农田;

如今,好莱坞不仅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音乐电影产业的核心,拥有世界顶级的娱乐产业和奢侈品牌,代表着全球时尚的最高水平。

根据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统计,全球生产的4000余部电影中,好莱坞电影的数量不到其四分之一,却占全球票房的70%;2001年的数据显示,好莱坞电影已经占有目前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2.3%;梦工厂、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公司、索尼公司、环球公司、WB(华纳兄弟)等等,这些电影业巨头都扎根好莱坞。

宏大的场面、惊险的镜头、个人英雄主义、令人窒息的危机感,这些元素都可以在美国大片中轻易地找到。从《蜘蛛侠》到《泰坦尼克号》,再到《2012》《阿凡达》,美国大片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感官刺激的同时,将美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好莱坞成了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梦想。

事实上,在“国内保证制作成本,国外保证利润收入”经营策略的指导下,好莱坞的百年产业集聚使它稳稳地拥有了别国电影业几乎不可战胜的“超级力量”。

这里聚集了最知名的导演、最大腕的影星、最强的制作队伍、最先进的电影科技、最完善的电影资本市场,好莱坞电影产业的资本实力、技术实力、开发实力、营销实力,也都是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很难做到的,动辄数亿美元的制作、宣传投入,更令对手难以望其项背。

如今,作为大洛杉矶市的一部分,好莱坞的产业集聚仍在进行,电影制片厂分布的范围早已不局限在好莱坞一隅。好莱坞与其周边的伯班克等市共同构成了全球影视工业的超级中心。

猜你喜欢
艺术剧院方特芜湖市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华强方特从“熊出没”走向内容产业化
《永恒的回忆》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纪念李德伦大师百年诞辰交响音乐会
艺术剧院创新艺术管理模式的分析与阐述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园《不朽的贝多芬》交响音乐会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园《五月礼赞》民族管弦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