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硅谷”

2010-06-27 04:47徐浩程
决策 2010年8期
关键词:高敏产业园安徽

■本刊记者 徐浩程

到2015年,安徽希望建设30个左右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与其他地区动辄四五十个园区相比,这个目标似乎并不太难,但要建设拥有完整产业链、真正做到产业聚集和孵化的企业集聚型园区,却并不容易。

6.7 万平方米、170余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20亿元、税收10亿元……一个多月了,这串数据仍让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处处长凌宏彬回味。

一个多月前,在安徽第六届国际徽商大会文化产业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牛维麟在演讲中提及的这串中国人大文化科技园2009年度数据,让在场的政界、学界人士惊羡不己,也给凌宏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7万平方米每年税收10个亿,这就是集群与园区的魅力。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园区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彼时,安徽提出到2015年建设30个左右的省级文化产业园或基地已逾10个月。其间,无论官方,抑或民间,对文化产业园的关注、研究乃至实践,始终没有停止过。与其他地区动辄四五十个园区相比,完成30个的目标似乎并不太难,但要建设拥有完整产业链、真正做到产业聚集和孵化的企业集聚型园区,却并不容易。

文化产业园热潮

2010年3月25日,安徽淮南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破土动工。这个总投资60亿元、占地1000多亩的园区,是迄今安徽最近一个开工并见诸媒体的文化产业园。

在此前,安徽马鞍山的视聆通游戏动漫产业基地绘制完三年蓝图之后,已经开始聚集动漫人才、抢占行业先机;而铜陵江南文化园则将青铜文化、江南民俗文化、生态绿色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有机结合,成为铜陵文化旅游业的新亮点……

“各地都在依托文化、科教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园,建设速度也都非常快。”在列举了一长串正在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名单之后,安徽省文化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高敏告诉《决策》。而据相关媒体统计,安徽目前各地正在打造的文化产业园区约有20个左右。不管是哪儿,显然都不想错过这一轮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热潮。

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被视为复制开发区模式的有效尝试,亦是政府推动文化产业措施中最具代表性的路径选择。每一次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都会催生一次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热潮。如果粗略划分,当前应是中国第二轮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热潮,第一轮发生在2004年前后。

2004年,以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个全新的概念引入为契机,深圳、上海带头建立文化产业园。随即创意产业园这个概念与模式在北京、南京、杭州、苏州、青岛等城市引起涟漪,各地纷纷开始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第一轮“文化产业园区热”迅速形成。

据相关机构统计,经过此轮“文化产业园热”,北京认定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1个,覆盖北京市13个区县,9大重点行业;上海则先后建成了7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而据安徽省文化产业协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5月底,安徽建成、在建和拟建的文化产业园或基地共65个,总投资564亿元。其中,建成园区或基地仅8个,在建园区或基地30个,拟建园区或基地27个。由于区位、经济要素等原因,在此轮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东部沿海地区显然比中西部地区占有更多先机,也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而当下,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以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文化产业正在进入一个黄金十年,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持续升温,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亦风生水起。

不过与上一轮“文化产业园热”不同,此轮园区热不仅在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更在于“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适应新一轮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在采访中相关专家向《决策》分析道,“这对于在上一轮文化产业园建设中,稍处劣势的中西部地区而言,此次是他们不想、也不能错过的机遇。”

很火,也很烫手

文化产业园很火,也很烫手。

2008年底,在对安徽已建、在建的文化产业园调研了一番之后,高敏发现部分文化产业园或基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目标不清晰、产业集聚度不高、管理模式滞后等缺陷。如此,这些园区对区域文化产业的带动性肯定不够。”

产业园区的一哄而上,也同样引起了高层的关注。2010年4月28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表示,当前,文化产业园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如全国有几十个城市已开工或准备建设大型动漫主题公园或文化主题公园,这种势头如不及时加以规划、引导和调控,很可能影响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况,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晓明看来,是因为“目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热潮部分是本轮经济发展需要和新型城市化运动浪潮的一个表现。也就是说,城市化推动,构成了某些文化产业园区最重要的背景,说白了,就是跟土地开发有关。”

在这种认识逐步成为各部门共识后,6月9日,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加强规划,尤其要将动漫产业园区、基地和动漫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作为调控和监管的重点。

显然,安徽要抓住此轮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机遇,需要冷静思考安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业园,这些文化产业园又应当如何建。

“由于入驻的文化业态不同,文化产业园也分为不同类型。例如首批15家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中,就分为发展与网络、数字多媒体等新兴技术相关文化产业的园区,‘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园区,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的园区等几大类。”相关专家向《决策》分析说,“这其中,上海在园区建设中将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趋势结合起来,重点发展新兴技术类园区的做法,值得安徽借鉴。”

不仅如此,安徽还应当把握文化产业园发展的趋势。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认为,从全局看,大量消耗土地和资源、效率低下的文化产业园区模式很快面临淘汰,而“虚拟型”“贸易港型”等新型园区模式则是未来的方向。

而在7月出台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中,将文化产业园明确定义为“进行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文化企业和行业集聚及相关产业链汇聚,对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园区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特定区域”,同时规定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及其他配套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设面积的20%”,且需“已经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园区内文化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

对此,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此前文化部所命名的这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概念上偏重旅游产业,随着《办法》的出台,今后的园区认定势必更多地倾向于形成了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集聚型园区。在陈少峰看来,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应该是从最开始的创意,到最终走向市场,是一个非常饱满的产品线、产业链构成的集聚区。

酝酿中的文件

对于机遇与困难,安徽显然有足够的认识。早在2008年底,安徽省委宣传部即要求安徽省文化产业协会加快对文化产业园区进行研究。

“从2008年底开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包括东部沿海地区比较成功的文化产业园,也包括省内的文化产业园,进行了方方面面的座谈、调研。”高敏向《决策》回忆道,“在调研之后,我们认为应该有一个安徽省的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意见或文件。”

“这个意见或者文件首先要明确的是文化产业园的命名条件,也就是回答安徽的文化产业园区到底是什么样的园区。”高敏进一步向《决策》解释道,“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园区最重要的是希望它能带动这个区域的文化产业,而要发挥这个作用,就必须对园区的设立设定一定的条件。”

在经过一系列的调研之后,高敏牵头开始起草安徽省第一份文化产业园发展意见。按照调研时的发现,“在这个意见里面,我们首先确定了园区要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然后为了实现这些,园区要有什么条件,具有哪些功能,如何配套,包括规划、产业业态、集聚度、配套服务等。归结起来共十个条件。”

目前,这份意见已经经过了三轮征求意见、两次专题会议讨论,“我们已经将文件提交到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在进一步完善和修改之后,希望由安徽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两部门联合发文,以提高意见的影响力。”安徽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副巡视员康复生告诉《决策》。

我们无需揣测这十个条件的具体内容。但“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园至少应该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产业集聚,第二就是行业集中,第三就是服务体系完善。这几条如果做不到,仅仅是把几家企业放在一起,那不叫园区,那就是一个拼盘。”安徽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李宪奇分析道。

同时,在这份意见草稿中,还对文化产业园的政策扶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我们规定了五个方面24条,如果这些政策能够出台的话,在全国来说如此系统的扶持政策体系都是少有的。”高敏告诉《决策》。

按照张晓明的观点,中国文化产业园至少要在5-10年后,才能真正成熟走上正轨。这期间,显然需要安徽拿出闯劲。

猜你喜欢
高敏产业园安徽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Doublet luminescence due to coexistence of excitons and electron-hole plasmas in optically excited CH3NH3PbBr3 single crystal
Probing thermal properties of vanadium dioxide thin films by time-domain thermoreflectance without metal film∗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