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0-06-29 07:53贾秀萍王瑞香黄定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梗死康复

贾秀萍,王瑞香,黄定玉

急性脑梗死存活者中,有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而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功能的恢复[1,2]。由脑梗死所致的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口角歪斜等机体改变必定会使患者产生心理应激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情绪,而不良的情绪又可使机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抵抗能力下降。自2007年以来,我科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的方法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全部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或)M RI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第一次住院,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无意识障碍。按照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护理组(康复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康复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 61岁。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岁。根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并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在病情程度、性别、年龄、伴发疾病积分、既往史积分及住院时间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针对病情按照神经内科诊疗规范给予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及脑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对照组按照神经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训练采用护士与患者一对一的形式)。

1.2.1 康复训练 第一阶段即卧床期康复护理。①良姿位的摆放:床头抬高10度~30度,每2 h翻身改变体位。无论是健侧卧位还是患侧卧位,都要保持上肢位于肩上部,肘伸直,不垂腕,下肢髋关节伸直,屈膝时足底与小腿保持垂直,防止患肢压在身体下面。②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不再进展48 h后,给予患者床上被动运动训练和主动运动训练。③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④偏瘫肢体随意运动的诱发及选择性分离运动训练。⑤翻身、坐起训练,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⑥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在此阶段争取能使患者完成床上转移动作,并能保持坐位3 min以上,1次/天。

第二阶段即离床期康复护理。重点为站立及步行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坐位耐久性耐力训练、起立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转移、行走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必要时可使用下肢矫形器或助行器等辅助用具,为促进步行、防止畸形及早期自立创造条件。

第三阶段为日常生活的康复护理。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训练患者上下楼梯,室外步行及日常生活动作为核心的实用动作训练。每次训练20 min~30 min,1次/天,患者仍需在家属和护士监督指导下每日训练1次~2次。

1.2.2 心理干预 康复组在对照组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①悲观绝望型,首先要强调患者心理状态,唤起患者坚强信念,使之情绪镇静,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治疗中要抓住时机鼓励患者,让患者看到治疗的前景,并强调只要能密切配合、坚持治疗,病情就会有好转。②焦虑、恐惧、愤怒型,给予患者安抚、劝解,耐心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多介绍有关的科普知识和以往治疗情况,解除心理压力,阻止不良情绪的发展;鼓励患者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为机体的康复创造良好心境;要耐心倾听患者诉说,与患者谈话时语气要和蔼,简短清晰;服务要热情,技术要娴熟,操作要准确,使患者有一种亲切感,消除他们的疑虑心理。③孤独寂寞型,通过言语与行为的交往,以亲切的态度、高度的同情心以获得信赖。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采取主动介绍医院环境、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介绍同类治愈病例,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心理干预,与患者接触、交谈、日常心理活动观察等方面,全面地收集患者心理状况的资料。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客观的判断患者有无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引发因素,做出心理诊断。在正确判断每个患者当前具体的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后,因人而异的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主要通过接触、交流、安慰劝导、解释、疏泄、鼓励、保证、暗示等常用心理治疗措施,缓解患者特异的、个性化的心理问题。在具体实施心理护理时,第一次的接触交谈时间保证在30 min以上,此后在日常的巡视中加以观察,适时进行健康宣教等心理干预措施,并每星期进行1次~2次正规的心理护理。争取患者家属、亲友、领导的配合和支持。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非常接近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但康复组运动功能改善幅度较大(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简化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s)分

表1 两组患者简化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s)分

组别 n 入院 出院对照组 32 55.41±25.36 67.88±21.851)康复组 30 52.87±25.28 79.77±23.131)2)与本组入院时比较,1)P<0.05;与对照组出院时比较,2)P<0.05

3 讨 论

早期康复训练是指在中枢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发生的早期(病后4周以内)就积极创造重建运动反射的条件,抓住早期可塑性强的特点,对促进侧支循环时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3]。过去康复治疗往往从恢复期开始,但目前的观点趋向于在脑梗死发病后的早期进行康复训练[4],并认为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早晚有密切关系[5]。早期康复可以在发病后1 d~2 d开始,原则是只要病情稳定,神经功能缺损不再进一步发展即可进行[6]。脑梗死引起的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疾病本身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另一方面是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关节半脱位、足下垂、足内翻等继发性的障碍,其根本原因是长期静止不动。有资料表明[7],其发生率与静止时间成正比。对脑梗死患者早期一对一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掌握训练的内容、方法、训练时间,并灵活运用,更好的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促使患者尽可能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华夏出版社,2003:757-806.

[2]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58-206.

[3] 杨志香.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5):264-265.

[4] Garrison SJ.The present status of stroke rehabili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Clinical Rehabilitation,1996,5:353-358.

[5] Ottenbacher KJ,Jannell S.The results of clinical trial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research[J].Achieves Neurology,1996,50:37-44.

[6] 方定华.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与流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2:715.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脑梗死康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