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白芨灌肠液治疗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社区应用前景

2010-07-16 02:16武玉俐马利群
中国全科医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白芨结肠镜溃疡性

武玉俐,孙 冰,董 青,马利群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非阶段分布,在欧美发病较多,近年我国患病率似有增加[1-2]。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约占 16%左右[3],约占住院患者的 28.5%[4],治疗过程长,易并发中毒性结肠扩张、肠出血、肠穿孔及直肠结肠癌变[5],预后较差。为避免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及加强社区随访。本病治疗的关键是控制急性发作、防止并发症;治疗的原则是控制免疫炎症反应;在方法上则以内科治疗为主。而中药方剂中不乏抗炎、止泻、止血、黏膜保护、抑制免疫反应等的药物,作为替换治疗 (alternativetherapy)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辨证施治,适当选用。我院本着上述治疗原则,研制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特色制剂——复方白芨灌肠液。复方白芨灌肠液主要由白芨、黄连素、冰片等药物组成,具有化瘀止血、抗菌消炎、清肠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本研究采用复方白芨灌肠液治疗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23例,探讨其治疗效果及社区应用前景,为探索一种有效、经济、方便和可操作性的防治方法提供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03年 7月—2008年7月在北京市肛肠医院 (二龙路医院)住院的确诊为重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46例,符合成都会议标准[6]。其中男 20例,女 26例;年龄 14~62岁,平均(32.1±13.2)岁;病程 1个月 ~6年,平均2年;住院时间 30~110 d,平均 40 d。其中 11例为初发病例,35例既往有轻型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复发加重病例中有 28例曾中断治疗。发病诱因:劳累诱发的占 23%,饮食失调诱发的占 8%,精神刺激诱发的占 45%,感染诱发的占11%,其他占 3%。46例患者均表现有腹痛,可泛及全腹,以左下腹为重;腹泻,每天 6次以上,黏液血便,伴里急后重;发热,体温 >37.5℃;脉搏 >90次/min,血沉 >30 mm/h,血小板 >300×109/L,C-反应蛋白 >6 mg/L;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红、白细胞。46位患者中 40例伴有焦虑、抑郁状态,3例合并有皮炎,1例合并有关节炎,1例合并有口腔复发性溃疡。临床严重程度按照美国胃肠病学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进行分级[7]:均为 S3。结肠镜显示:其中 40例累及左半结肠,6例病变累及全结肠,黏膜多发性浅溃疡,黏膜质脆易出血;30例可见炎性息肉形成,2例可见结肠袋变钝。结肠镜表现根据改进的 Baron内镜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分级标准[8]记录:Ⅱ级 12例,Ⅲ级 9例,Ⅳ级 25例。将 4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 23例,观察组男 11例,女 12例,平均年龄 (31.3±12.5)岁,平均病程2.08年;对照组男 9例,女 14例,平均年龄 (33.0±14.4)岁,平均病程 1.9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间具有均衡性 (P>0.05)。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严重程度的比较 (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ondi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镜表现的比较 (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colonoscop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表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常规的比较 (红、白细胞个数/HP)Table 3 Comparison of stool routin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表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C-反应蛋白及血沉的比较 (x ±s)Table 4 Comparison of CRP and ESR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1.2 治疗方法 46例患者确诊为重型溃疡性结肠炎后均予氟西丁或多虑平抗焦虑、抑郁状态,氨基水杨酸制剂抗炎,糖皮质激素抗炎、抑制免疫反应,复方谷氨酰胺胶囊促进肠黏膜恢复,微生态制剂金双歧调整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6,9-11]。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白芨灌肠液 60~100 ml灌肠治疗,其中病变仅累及左半结肠的患者将糖皮质激素用药途径改为与复方白芨液同时灌肠,灌肠液温度在 37℃左右,于睡前做保留灌肠,灌肠后根据病变部位分别保持左侧卧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及胸膝位,使药液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保留 4 h有效,保留 8 h以上疗效更佳。1次/d,4周为 1疗程,4周后统计疗效。临床好转后出院,于社区中继续灌肠治疗,临床治愈后逐渐减少糖皮质激素及氨基水杨酸制剂。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粪便常规的变化,并测定治疗前后 C-反应蛋白和血沉。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2003年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判定标准[12]。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灶已形成瘢痕,粪便常规检查 3次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改善程度在 2级以上,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 2级以上,粪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每高倍镜视野在 3个以下;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改善 1级以上,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 1级以上,粪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每高倍镜视野在 5个左右;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 t检验和秩和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严重程度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0.00,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13,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镜表现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结肠镜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0.42,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27,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常规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便常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0.00,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16,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C-反应蛋白及血沉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 C-反应蛋白、血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 C-反应蛋白、血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4)。

2.5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愈7例,显效10例,好转 5例,无效 1例,对照组治愈 3例,显效 7例,好转 5例,无效 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36,P<0.05)。

2.6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两例患者出现心悸,给予稳心颗粒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并坚持治疗。

3 讨论

复方白芨灌肠液中白芨能使末梢血管内的白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并可缩短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在复方白芨灌肠液中起收敛、止血、生肌的作用;黄连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它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其抗菌能力颇强,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感染,在复方白芨灌肠液中主要起抗菌、消炎、减轻肠道溃疡的作用;冰片在复方白芨灌肠液中主要起清热、止痛的作用。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近年来有所增加,且重型溃疡性结肠炎预后较差,并发症重,为缩短病程,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成本,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已成为近年来医学界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本研究结果表明,复方白芨灌肠液治疗 4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肠镜表现、粪便常规明显改善,C-反应蛋白、血沉均显著降低,可有效治疗重型溃疡性结肠炎。口服及灌肠多途径给药比单纯口服药物治疗更有效,且激素灌肠治疗比静脉用药副作用减少。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白芨灌肠液灌肠治疗,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结肠镜表现、粪便常规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后 C-反应蛋白、血沉的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与疾病活动性有良好的相关性,在组织受到损伤、炎症、感染时升高,待病情改善时逐渐下降,恢复正常,因此血清中 C-反应蛋白的水平可以作为判断有无感染、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的指标。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指标,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但可作为观察病情变化和疗效的指标,血沉加速,表示病情复发和活跃,当病情好转或静止时,血沉也逐渐恢复,在诊断活动性上亦作为参考。基于以上原理,本研究增加选用了这两个指标来观察病情的变化和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复方白芨灌肠液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清热止痛、止血控制病情,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该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

重型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应长期维持治疗。目前对于维持治疗的时间尚无定论,通常维持治疗的时间应不少于 1年,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这也取决于患者的依从性、经济条件、医师的认识、药物的副作用等多种因素。值得注意是糖皮质激素无维持治疗的效果,在症状缓解后应逐渐减量,尽可能过渡到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维持治疗。而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费用较高,以美沙拉嗪肠溶片为例,每天需近30元;而复方白芨灌肠液每日的费用不足 5元;对于需长期维持治疗的患者而言,后者经济负担明显降低。并且复方白芨灌肠液副作用少,尚无对肝肾损害的报道;给药途径方便,利于社区操作,这为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提供了条件;患者尚可白天工作,夜间治疗,工作治疗两不误,且不受时间限制。采用此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医生可根据溃疡的生长部位,选择适当的肛管,使药物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同时中药灌肠液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提高了药物的应用效能,改善症状快速,消除局部炎症反应效果显著,同时减少了药物的应用种类及剂量,避免了口服给药带来的全身毒副作用。经研究发现此药在治疗过程中的诸多优点,使治疗效果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更重要的是由于不服药、不注射、不穿刺,大幅度减轻了治疗本身为患者带来的痛苦,夜间给药使患者在睡眠中恢复健康。由于本药成本低、应用简单,所以更利于普及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尤其适于社区应用。

本研究表明,复方白芨灌肠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肠镜表现、粪便常规,降低患者的 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该药治疗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是有效的,为社区合理、安全、有效防治该病提供了实践基础。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样本量较少,患者随访差,需进一步按现代医学的原理进行科学总结。治疗中应注重对患者的教育,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早期识别疾病发作与定期随访。

1 Russel MG.Changes in the incid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What does it mean?[J].Eur J Intern Med,2000,11:191-196.

2 刘爱云 .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舒适护理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8):1801.

3 王晓娣,吴铁镛,韩春丽 .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特点和临床分析 [J].北京医学,2006,28(6):325-327.

4 杨雪松,姚炜,刘文斌,等 .重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转归 [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5):291-294.

5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 [M].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8-434.

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7 Kornbluth A,Sachar DB.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Ulcerative colitis pratice guidelines in adults(update):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J].Am J Gastroenterol,2004,99:1371-1385.

8 钟英强,朱兆华,幸连春,等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活检粘膜的组织学分级与临床分级和内镜分级的关系 [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4):249-252.

9 张新萍,雷光明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9):2088.

10 余保平 .消化系统疾病免疫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58-560.

11 陈宁,尤鹏,刘安楠,等 .益生菌治疗的实验性结肠炎中调节性 T细胞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2):100-103.

12 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1053-1055.

猜你喜欢
白芨结肠镜溃疡性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El regreso triunfal del alforfón
白芨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于白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