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肝内胆汗淤积症采用中药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疗效观察35例

2010-07-30 09:47杜秀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4期
关键词:茵陈蒿荆芥胆酸

杜秀杰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以来,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妇产科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35例,其中初产妇32例,经产妇3例;年龄22~38岁,平均28.6岁;发病最早为18孕周,最晚为38孕周。以28孕周居多。35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伴或不伴有黄疸;②血甘胆酸(CG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等均升高;③排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且未经其他降酶及保肝药治疗。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辨证施治

2.1.1 肝胆湿热型(12例)

妊娠后全身瘙痒,口苦,溲黄便结,黄疸。舌红,苔厚黄腻,脉弦滑。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饮食内郁化热,熏蒸于肌肤,故出现瘙痒等上述症状。治以清热化湿,疏肝利胆。方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炒山栀子、夜交藤、金钱草各20g,制大黄9g,车前子、白鲜皮、泽泻、柴胡、郁金、黄芩各10g,水煎服。

2.1.2 血虚型(13例)

妊娠后全身瘙痒,入夜尤甚,皮肤枯燥、面色萎黄、爪甲少华。舌稍淡、苔薄白、脉细数。妊娠之后,血聚胞养胎、血虚生风、肌肤失养、则瘙痒不止。治以养血熄风止痒。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生地、熟地、荆芥、防风、白芍各10g,川芎5g,何首乌12g,白蒺藜10g,水煎服。

2.1.3 血热风热型(10例)

妊娠后全身瘙痒难忍,搔抓后出血,继则痛痒,感风遇热后瘙痒加剧。便结,口干,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热,风热、血热郁于肌肤,发为瘙痒。治以清热凉血,疏风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当归、知母、牛蒡子、石膏、胡麻仁各10g,生地12g、丹皮8g。水煎服。

2.2 西药治疗

所有病例均用:①能量合剂,10%葡萄糖液500mL,维生素C 2g,维生素B60.2g,ATP40mg,辅酶A 100U,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妊娠>36孕周忌用)静脉滴注,1次/d。②5%葡萄糖液500mL,加茵栀黄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③吸氧30min,2次/d。10d为1个疗程并 评定疗效。自我监护胎动,每天进行1次胎心音检测,每周进行1次B超检查。如发现异常,孕周≥35周时,及时终止妊娠。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临床症状

包括瘙痒、黄疸或尿黄。

3.1.2 血生化检查

空腹抽血测CGA、ALT、AST、ALP。

3.1.3 妊娠结局

观察羊水污染情况、早产情况、剖宫产率及死胎。

3.2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清CGA、ALT、AST值降至正常,无产时并发症,胎儿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血清CGA、AST、ALT、ALP值下降>50%;有效:瘙痒等症状减轻,血清CGA、ALT、AST、ALP值下降25%~49%;无效:瘙痒稍减,血清CGA、ALT、AST、ALP值下降<25%。

3.3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35例ICP各型疗效统计 例(%)

妊娠结果经统计,情况见表2。

表2 35例ICP各型妊娠结局情况统计 例

4 讨 论

ICP的基本生化特征是孕妇血清胆汁酸明显升高,胆酸增高、绒毛间隙狭窄是最终导致ICP的主要病理基础。血清胆汁酸增高刺激平滑肌,增强平滑肌的蠕动性,使自然早产的发生率增加;胎儿肠蠕动增加,使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增加。因此,治疗本病的关键是迅速降低血清胆汁酸,减少胎盘绒毛胆盐淤积,使绒毛间隙增宽.扩张绒毛血管,增加胎盘血流灌注量;减轻胆酸对平滑肌的刺激,从而降低羊水污染、早产、死胎、死产等发生率。有用地塞米松治疗ICP,虽有明显降低血胆酸作用,但其能明显升高血糖,有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危险.且对血ALT、AST等肝功能酶谱的改善无明显疗效。亦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大多采用茵陈蒿汤加味与能量合剂及苯巴比妥等联合使用,未采用中医的辨证施治,且苯巴比妥有增加畸形发生率的危险,故最好不用[2]。

ICP中医学称之为妊娠瘙痒,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虚风兼血瘀,胎失所养。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将其分为以上3型治疗,所选方药中茵陈蒿汤为治黄疸方,金钱草、泽泻、车钱子利水除湿退黄;柴胡、郁金疏肝利胆退黄;夜交藤、白鲜皮通络祛风,除湿止痒;黄芩清热安胎;四物汤补血调血,为治血要剂;何首乌补益精血,增强四物汤滋补功效;荆芥、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知母、石膏、丹皮清热凉血;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滋阴润燥;荆芥、防风、牛蒡子疏风止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药物中茵陈、山栀子、黄芩、柴胡可促进胆汁分泌,有明显的利胆和改善胆汁淤积及降低转氨酶作用,当归、白勺、丹参、川芎等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血流灌注量;荆芥、防风具有抗过敏作用,用于皮肤瘙痒等症;当归、黄芩有安胎样作用[2,3]。由此可知,应用中医辨证施治与西药联合治疗ICP,能明显降低血清胆酸,使瘙痒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且血热风热型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型,其妊娠结局即羊水污染率、早产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其他两型,三型无1例死胎。该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1]王泽华,笪邦红.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6):328-329.

[2]史佃云,陈华,肖梅,等.胆消灵丸辅助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2):118.

[3]葛齐放,赵一平,王成瑜,等.中西结合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胎盘形态学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1):46-47.

猜你喜欢
茵陈蒿荆芥胆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胰酶片中胆酸和牛磺猪去氧胆酸的含量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茵陈蒿汤临床研究进展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HPLC-ELSD法同时测定感愈胶囊中胆酸和猪去氧胆酸的含量
血清甘胆酸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对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