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时间的临床分析

2010-07-30 09:47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4期
关键词:卧床患肢体位

王 璐

冠状动脉造影是指人工向右冠状动脉开口处插入一种特制的冠状动脉导管,注入对比剂,从而显示冠状动脉走行和病变的一种心血管造影方法,是目前能在活体显示其解剖结构的惟一方法。术后为避免穿刺局部出血形成血肿,一般砂袋压迫6h,静卧24h,同时患肢制动12h患者常因此而产生恐惧心理,担心不能忍受术后肢体制动带来的痛苦,并且部分患者术后还会出现尿潴留、腰部酸痛及周身不适等症状。为此,我们试行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为12h,同时改变患肢制动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121例。其中男91例,女30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1.12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对照组61例。

1.2 方法

实验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砂袋压迫局部4~6h;6h后患肢可以左右旋转,小腿自由曲伸或取健侧卧位,如果患者不习惯于平卧位排尿可变换体位甚至下床排尿,12h后可下床自由活动。

对照组:按过去常规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砂袋压迫局部6h,患肢制12h,静卧24h。

1.3 观察指标

卧床时间长短以术后第1次下床时间为界限。实验组≤12h,对照组≤24h。

腰背疼痛程度分两种,严重:感觉持续性腰背部不适,术后24h活动后症状不缓解,轻微:下床活动后卧位时的不适随即消失,井自觉全身松。术后第2天观察局部有硬块或皮肤发青者局部血肿。

2 结 果

冠状动脉造影两种不同卧床时间、制动方式的观察、护理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减少了病因卧床时间长而引起的不必要痛苦,见表1。

实验组卧床时间(12h)明显少于对照组(24h),既减轻了患者痛苦,也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腰背部酸痛及周身不适感实验组在活动后均能及时缓解。对照组在卧床时周身不适难以忍受,活动后仍不能及时缓解。

实验组7例术后排尿困难,经诱导排尿及变换体位后均能自行排除。对照组8例出现尿潴留,经反复诱导排尿均无效,施行导尿术。

实验组局部出血l例,患者术后精神高度紧张,术后10h向患侧卧位,即感局部潮湿,经检验发现穿刺部位出血,测Bp 190/110mmHg, 考虑与血压高有关,对照组局部血肿7例,其中3例拔管时压迫手法不当,2例血压高拔管时压迫困难,2例未及时压迫砂袋,所有局部血肿均与术后活动无关。

3 讨 论

3.1 早期活动的理论依据

尽管至今尚无随机研究证实冠状动脉造影时全身应用肝素的优越性,但多数医师主张在动脉鞘管插入后给予肝素3000~5000U(材料中所有患者术中肝素用量2000~2500U)用以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术后卧床24h,股动脉处以砂袋压6h,以减少局部出血、血肿。由于肝素抗凝作用迅速,用药数分钟后血液凝固时间、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均见延长,一般持续2~6h[5]。所以术后6h患者的凝血系统已恢复正常。而组织损伤后的出血,经过一定时间后便会自然停止(止血),正常人的出血时间为1~3min对照组出现局部血肿的7例患者均与术后活动无关。实验组1例术后10h活动时局部出血与血压高及活动方法不正确有关,7例患者术后6h下床排尿均未发生局部血肿。因此,术后6h适当变换体位不会引起出血,12h后下床活动也很安全。

3.2 减少并发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卧床期间尤其是患肢制动时间过长,患者处于一种强迫体位,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惟恐会发生出血,因而导致躯体的不适。缩短卧床时间,改变制动方式可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轻患者痛苦。冠状动脉造影时采取局部麻醉,不会影响排尿反射中枢。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的主要原因是不习惯在床上平卧位排尿或精神高度紧张。材料显示,实验组早期出现的排尿困难,经向患者讲解有关知识,消除了紧张心理,并且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通过变换体位均能自行排尿。对照组出现尿潴留时,经热敷及诱导排尿无效,施行了导尿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要求患者多饮水,以利对比剂排泄,预防造影制对肾功能的损害。但多数患者担心术后在床上不能自行排尿而不敢多饮水。由调整了患肢制动方式,缩短了术后卧床时间,患者思想压力解除,增加了饮水量,未见肾脏损害并发症的发生。

3.3 早期活动时注意事项

冠状动脉造影要后返回病房,护士首先要向医师询问拔管情况,了解患者凝血系统是否正常,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在以上均正常时嘱患者6h内患者可以左右轻微旋转,6~12h可以取健侧卧位,患肢小腿以下自动放松,自由曲伸6h后平卧位不能排尿时,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女患者取坐位,男患者人取健侧卧位或下床位排尿,但其协助人员要用手按压穿刺部位,嘱患者动作不要过大,用力不要过猛,并且全身放松为自动体位,排尿后协助患者继续卧床休息至12h,并观察局部有无渗血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值得提出的是,实验组1例患者术后10h活动时发生出血现象,考虑主要原因为高血压所致.另外,该患者采取了患侧卧位,使穿刺口处压力增高而导致出血。所以,指导患者术后活动时,首先掌握正确的方法,同时询问有无设备在压病史,必要时测量血压正常时再协助活动,以免并发症的发生。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1]马长生.介人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4.

[2]陈明哲,胡旭东.介人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73.

[3]林菊英.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出版社,1993:295.

[4]张宁仔.实用心血管内科手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75.

[5]吕姿之.健康教育与促进[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

[6]朱志红.协同护理一种新颖的护理模式[J].国外护理学分册,1994,3(2):70.

猜你喜欢
卧床患肢体位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