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观察

2010-07-30 06:30白凤桐白凤新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4期
关键词:缬沙坦左心室收缩压

白凤桐 白凤新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①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符合1999WHO/高血压治疗指南制定的标准,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或(和)舒张压≥90mmHg,或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正在服药而血压正常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②左心室肥厚(LVH)的诊断标准:LVH符合美国超声协会规定的标准,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男>125g/m2,女>120g/m2,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S-VD)>12mm。

1.2 病例排除标准

年龄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继发性或伴有严重心、脑、肾、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疾病,或不签署知情同意书等。

1.3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院住院或门诊患者中,凡符合高血压病及左心室肥厚诊断标准的,年龄18~75岁,自愿配合观察的患者,笔者从中选择患者100例随机单盲法分组,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卡托普利(对照组),两组基础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见表1。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缬沙坦分散片,每次80~160mg,1次/d,若仍不能控制血压,加用双氢克尿噻联合用药使血压降至正常。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片,每次25~50mg,3次/d,若仍不能控制血压,加用双氢克尿噻联合用药使血压降至正常。两组共连续用药治疗6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左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并监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记录不良反应。

1.4.2 检测指标及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试验前停用原降压药1周,治疗前后复查症状、体征、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钾、肾功能、血糖、血脂,以后每月复查一次。血压每周门诊监测一次,坐位休息15min后测右上肢血压,测3次血压取平均值。治疗前后检测超声心动图,按照国际心脏病联合会和WHO推荐方法,采用HP-5500型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由经验丰富的专职医师两次检查,取其均值,患者在同一体位下获得胸骨左心室长轴切面,M型取样线通过左心室中部的腱索水平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心室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d)和舒张末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连续测定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先计算左心室质量(LVM)和体表面积:由美国超声协会标准及Deferent公式计算:

LVM(g)=0.8×[1.04×(1VSd+LVPWd+LVIDd)3-LVIDd3]+0.6g

体表面积(BSA)(m2)=0.0061×身高(cm)+0.0128×体质量(kg)-0.1529,然后再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g/m2)=LVM/体表面积

1.4.3 疗效评价标准

①高血压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及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范围,但已下降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不足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前下降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较前下降30mmHg以上;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②左心室肥厚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左心室质量指数(LVMl)减少>20%为显效,10%~20%为有效,<10%为无效。

1.3.4 统计学方法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s)

组 别 例数 男 女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年)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左心室质量指数(g/m2)治疗组 50 29 21 61.74±6.02 5.73±3.01 160.55±9.73 104.63±5.75 130±25对照组 50 30 20 62.02±5.78 4.99±3.68 159.85±8.47 103.73±4.73 129±26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s,mm Hg)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s,mm Hg)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例数 收缩压 舒张压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0 160.55±9.73 131.60±7.93*△ 104.6±5.75 86.51±4.22*△对照组 50 159.85±8.47 131.15±5.65* 103.7±4.73 84.61±5.71*

表3 两组对左心室肥厚指标的影响(±s)

表3 两组对左心室肥厚指标的影响(±s)

注:两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RWT下降与LVMI下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组 别 例数 LVMI(g/RWT(g/m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0 130±25 111±22*△ 0.44±0.15 0.33±0.11*△对照组 50 129±26 112±21* 0.45±0.14 0.34±0.12*

2 结 果

2.1 对血压的影响

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较好的降压疗效;治疗组与与对照组比较相近,差异无显著意义。见表2。

2.2 对左心室肥厚指标的影响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心室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舒张末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相对重量(RWT)等指标反映左心室肥厚的程度,以此判断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逆转情况。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相近,差异无显著意义,见表3。

2.3 两组左心室肥厚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74.00%,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左心室肥厚疗效的比较(例,%)

2.4 不良反应

在整个观察期间,治疗组仅有1例患者诉轻微头痛,因患者能够耐受未予停药,一周后自行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对照组出现:干咳4例,皮疹2例(另外还有1例因伴有瘙痒和发热,不能耐受而退出观察),味觉迟钝1例,心动过速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

3 讨 论

在高血压患者中,由于心脏压力负荷增高,儿茶酚胺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生长因子都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约有1/3会出现左心室肥厚(LVH)。LVH可导致下列病理生理变化:①心室节律异常(为猝死的主要原因);②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肌梗死);③左心室充盈障碍;④左心室收缩力下降。后二者为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故治疗高血压病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应使LVH发生逆转,以改善患者预后,但高血压的水平与LVH不完全相关,有些患者血压降低得到了控制,但LVH仍在形成,如利尿剂双氢克尿噻能够降压,但不能逆转LVH。目前研究证实凡影响神经体液因子作用都可使LVH逆转,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ß受体阻滞剂、ACEI制剂。高血压伴LVH,根据其形态学变化分为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离心性肥厚,其判断是以LVMI来判断,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缬沙坦能逆转LVH[1,2]。

本研究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伴LVH,使用ARB制剂(缬沙坦)与ACEI制剂(卡托普利)治疗后两组LVMI和RWT均显著下降,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说明二者逆转向心性肥厚均较好。但从机制上分析,组织中AngⅡ来源于局部Ang I的转变,从血浆中摄取,循环中ACE是主要的AngⅠ转变为AngⅡ转换酶,局部组织中AngⅡ可由局部ACE及局部糜酶产生,人的心脏糜酶在催化AngⅠ转为AngⅡ时有高度特异性,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及长期使用ACEI时,心脏组织中AngⅡ浓度可升高,主要由非ACE途径产生,另外ACE可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结合产生局部的AngⅡ,血管紧张素Ⅱ主要是通过AT1受体起作用,AT1产生血管收缩,细胞增生,细胞分裂,醛固酮分泌,AT2的功能为拮抗AT1功能,抑制细胞增生,诱导凋亡,AT1受体能被缬沙坦等ARB制剂阻断,缬沙坦为第三类非杂环类AT1受体拮抗剂,故ARB能完全阻断AngⅡ作用,而ACEI只能部分抑制AngⅡ形成而起降压作用及对LVH作用,理论上ARB优于ACEI且不会产生毒副作用[3]。本研究也证实缬沙坦不良反应发生少而轻微,耐受性好,为原发性高血压伴LVH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ACEI制剂不良反应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1]Fagard RH,Stassen JA.Prediction of card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by repented clinic an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J].Hypertension,1997,29:22-29.

[2]Zierhut W,Studer R,Laurent D,et a1.Left ventricular wall stress and sarcoplasmic reticulam Ca2+-Atpare gene expression in renal hypertensive rats:close-dependent effects of ACE inhibition and ATI-receptor blockade[J].Corrdiovas Res,1996,31(5):758-768.

[3]Munzenmaier DH.Opposing actions of angiotens on microvasscular growth and arterial-blood pressare[J].Hypertension,1996,27:760-765.

猜你喜欢
缬沙坦左心室收缩压
从缬沙坦结晶母液中回收缬沙坦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缬沙坦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效果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卡托普利联合辛伐他汀对绝经后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46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