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与《中华大典》

2010-08-06 01:36龙新民
博览群书 2010年7期
关键词:总署新闻出版中华

○龙新民

今年7月11日,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先生逝世一周年忌日。这一年来,每每想起我在新闻出版总署工作期间,任老对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我的心头便情不自禁地涌动起对这位文化伟人的无尽思念、无限感激。

我是2005年年底到新闻出版总署工作的。刚到任一个多月,2006年2月23日,任继愈先生打电话到我办公室,说是要来署里找我,谈一谈《中华大典》编纂出版的事。我在电话中一再央求,“您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到署里来不方便,还是我到您家去拜访您吧”。电话中传来的是任老真诚、恳切的话语:“我就去这一回,以后您到我家来多少次都可以。”俗话说,恭敬不如从命。我只好按他的意见办了。

任继愈(1916-2009),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任老约定来署里的时间是2月24日上午9时,我早早就在总署大门口迎候。8点50分左右,任老的车子开进了院里,他穿一件黑色羊绒大衣,系一条灰色围巾,手里拿着一根拐杖,精神矍铄地从车里走出来。我连忙迎上去,陪着他到了我的办公室。

任老原来就认识我,他参加过北京市的多次重大文化活动,就在这次见面前不久,我们还一起参加了新落成的首都博物馆开馆仪式。知道我到新闻出版总署工作,他很高兴,所以一坐下来,他就开门见山地说了:“这次来是想谈谈《中华大典》编纂出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希望你这个新署长多关心一下,把这个项目赶紧抓起来。”任老接着向我详细介绍了《中华大典》启动和编纂的大体情况。

《中华大典》是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国家名义组织编写的一部古籍大型系列丛书。作为中国古典文化集成,《中华大典》工程量是明朝《永乐大典》的两倍多,是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的四倍多。该工程1992年正式启动编纂。按照规划,全书分为24个典,包含116部分典,收入2万多种古籍,共近8亿字,经费总投入约需4亿元人民币。到2005年年底,已先后启动9个典,即《文学典》、《医药卫生典》、《历史地理典》、《历史典》、《法律典》、《语言文字典》、《教育体育典》、《哲学典》和《林业典》总计3亿多字的编纂工作,陆续成书并出版的有23册,约5200万字。

任老在介绍完《中华大典》编纂工作的基本情况后特别讲道,由于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困难,《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实际上已经停下来了,上头也没有人抓,光靠他这个老头子去组织又难以推动。他动情地说:“我心里着急啊,我今年已经90岁了,还能活多少年啊,就算5年吧,一定用5年时间,到我95岁时把《中华大典》搞完,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听着任老的介绍,特别是他对《中华大典》编纂出版工作所寄予的殷切希望,令我深受感动。我当即和他商量:“如果从2006年重新启动《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5年有没有把握完成?”任老肯定地说:“只要经费有保障,人力跟得上,出版社选得好,5年完成没问题。”任继愈先生是《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他有这个魄力和决心,自然我心里就有底了。于是,我们俩商定:以新闻出版总署的名义向国务院领导写报告,争取财政部经费支持,并尽快开一个《中华大典》重新启动的工作会议,把大典的编撰出版工作全面推动开来,力争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基本完成《中华大典》24个典的编纂出版工作,到2010年“十一五”规划期末全面完成大典各项工作任务。

任继愈先生的这次来访,给新闻出版总署的工作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按照国务院关于编撰出版《中华大典》的批复,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是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实际上,这项工作推进得快不快、好不好,总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就在任老来访后的第五天,我主持召开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会,专题研究《中华大典》重新启动工作。会上,我把任老同我谈的情况以及他的想法和建议,向党组同志作了通报,大家一致赞同任老的意见。党组决定,千方百计抓紧重新启动《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总署向国务院写报告,请国务院领导同志主持召开一次《中华大典》工作会议,向财政部申请经费支持。同时总署党组还决定,由于永湛副署长主抓这项工程,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选定办公地点,从总署有关司局抽调必要的人力到大典办公室做日常工作,为参加大典编纂工作的专家学者提供服务。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重新启动《中华大典》编纂工作的报告上报国务院之后,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协调、筹备,5月30日,陈至立在京西宾馆主持召开《中华大典》工作会议。她在讲话中代表国务院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亲切慰问,她指出:编纂出版《中华大典》,不仅有利于全面整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抢救、保护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这也是当今中国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目前,大典编纂出版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切实促进这一工程的顺利进行,确保总体目标的如期实现。

任继愈先生在会上讲话表示,目前编纂出版《中华大典》面临极好机遇,我们要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精心编纂,精心编辑,精心印制,把《中华大典》做成高质量的精品,体现出我国当代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的水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中长期发挥作用,对中华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经费问题一度是制约《中华大典》工程的一大难题。财政部领导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全力支持《中华大典》的编纂出版工作。时任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在会上讲话明确表态:编撰出版《中华大典》意义重大,社会效益显著,财政部在资金资助上,将保证投入,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把《中华大典》编纂出版这件好事办好。张少春还专门率领有关同志到新闻出版总署现场办公,解决《中华大典》的经费问题。财政部当年即拨给了总署六千万元用于《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财政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中华大典》这一浩繁的文化出版工程重新和全面推动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这次会议召开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在总结前些年《中华大典》编纂出版工作积累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决定从四个方面推进大典的工作:一是强化精品意识,狠抓编撰出版质量;二是落实工作规划,保证出版时间;三是改进工作机制,落实项目责任制;四是加强组织协调,做好信息沟通和服务工作。带着总署的这几点想法,我和于永湛以及大典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伍杰一起,三次到任继愈先生家看望,就一些重大事项听取他的意见。

记得第一次去任老家的时候,他正在书房里伏案工作。我们到后,他立即走出书房,在客厅里与我们交谈起来。我们首先感谢任老为《中华大典》所付出的辛劳和智慧,对他90高龄仍全力关注、亲自统帅这部我国最大“类书”的编纂表示深深的敬意。接着,我们把总署的上述四条工作设想向他作了介绍,征求他的意见,任老表示完全同意。我清楚地记得,任老这天心情特别高兴,整个谈话过程笑容满面。他特别提出,要抓紧把各个分典的主编确定下来,并尽快选定有出版某方面专长和特色的出版社。任老的这一意见确实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

按照和任继愈先生达成的一致意见,新闻出版总署以大典的工作班子为主要力量,紧锣密鼓地开始工作。

首先,我们的一切工作出发点立足于出精品,确保编纂出版的质量。《中华大典》编纂工程最早是由18家古籍出版社负责人提出倡议,包括钱锺书、冯友兰、任继愈、钱学森、季羡林在内的300多位学者联名向国务院呼吁发起的。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中华大典》的成败在质量。在这个问题上,任继愈先生明确向我们表示,所有典的主编一定是该专业、该领域的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他还一个一个提出了有关典的专家、学者名单,而且很有把握地说,凭着《中华大典》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加上他在学术界的人脉关系,完全可以请到这些著名专家、学者领衔担纲。这件事几乎没让新闻出版总署领导操心,都是由任老一个一个打电话或写信联系,最后确定各典的主编的。如,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古代文学史学家程千帆担任《文学典》主编;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著名法学家张晋藩担任《法律典》主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担任《历史典》主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教授金维诺担任《艺术典》主编;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傅世垣担任《医药卫生典》主编;而任继愈先生本人则兼任《哲学典》、《宗教典》的主编。

其次,我们着重研究和改进工作机制,狠抓项目责任制的落实。由于《中华大典》是一部全面、系统、科学地对中国文化古籍进行整理、分类、汇编和总结的新型类书,在编排上既包含了我国古代类书编排的优点,又具有现代科学系统的分类特点,吸取和运用现代图书分类的方法。每一部分典的内容都是从几千种古籍中提取出来的,编的时候要进行普查,再确定通用书目。因此,编纂工作其难度之大、要求之高是文化出版工程中所罕见的。为了使每一部典、每一部分典都确保最高水准,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十分严格的责任制。根据全国各有关出版社的出版条件、实力、经验,我们和任继愈先生一起再次确定了出版社。例如,长江出版集团承担《语言文字典》的编纂出版工作;岳麓书社负责《艺术典》;云南教育出版社负责《哲学典》;西泠印社负责《历史地理典》;山东出版集团负责《数学典》;重庆出版集团承担《天文典》和《地学典》的任务。我们把每一部典的编纂、主编、副主编和作者联络以及编务、出版、印刷等业务工作交由一家出版社全权负责。承担任务的出版集团、出版社,有的成立大典工作领导小组,有的成立专门的项目部,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责任。

至于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工作计划的事,于永湛带领大典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班子全力投入,他们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适时召开专门的工作调度会,并逐一走访承担编纂、出版任务的专家、学者和出版社。办公室还编发简报,交流情况,沟通信息。《中华大典》的整个编纂、出版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在新闻出版总署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任继愈先生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全身心地扑在《中华大典》的工作上。他过生日和春节,我们都去他家看望、祝贺。而每次见面,他的话题都是在谈《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上,他和我们一样,期盼着《中华大典》完全出齐、出好的日子。

2007年4月中旬,我离开了新闻出版总署,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想到任老对《中华大典》尽心尽力,想到他对我的工作的关心、支持,我给他老人家写了一封信,表达内心对他的感激之情。我的信发出没几天,任老亲自给我回了一封信,他对我们那一段时间密切配合、推进《中华大典》的编纂出版工作非常满意,也嘱咐我在新的岗位上做好工作、劳逸结合。任老对晚辈的这种关切之情,始终铭刻在我的心中。

正是怀着对任继愈先生的崇敬和怀念,我写下这样一篇文章,作为对任老与《中华大典》的片段回忆。《中华大典》前后运作20余年,现在还在继续进行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大典》工程将全面完成,那时,任老在天之灵定会含笑祝福的。

猜你喜欢
总署新闻出版中华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的非法出版物名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的非法出版物名单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简介
英税务总署为道歉买花耗费上万英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国新闻出版报》正式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