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龙舞

2010-08-15 00:42刘爱东
戏剧之家 2010年4期
关键词:龙珠龙舞大龙

□刘爱东

龙的形象源于我国古代的图腾崇拜,相传为能呼风唤雨,更能消灾降福的神物。因此,后来形成的龙舞不但成为人们逢年过节中最常见的一种喜庆、娱乐活动,而且寄予了人寿年丰的祷愿。龙舞经过几千年的流传与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成为民族繁荣昌盛、吉祥如意的象征。

龙舞在我国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形态各有特色。据建国初期普查统计,全国不同形式的龙舞约有一百多种,仅在浙江省内就有二十多种。浙江民间历来盛行舞龙的习俗。龙舞在当地俗称“调龙灯”。到了乾隆年间,舞龙习俗达到鼎盛。据老艺人回忆,“清朝顺治年间此地已有舞龙人在舞龙了”。只是“舞龙过去动作简单,仅有‘一字龙’、‘游龙’、‘滚地龙’等几个花式。为了观众情绪,只能重复动作,以延长表演时间”。

龙腾盛世。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余文化活动的不断丰富,每逢传统佳节和重要庆典,舞龙活动在农村又重新活跃起来。同时,人们对舞龙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赋予了新的含意,对传统的舞龙技艺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舞龙出新出奇,进一步发展腾飞。

浙江的金衢盆地地处鱼米之乡的江南。江南的和风细雨、小桥流水奠定了江南舞风的细致婉约,共同促成了江南龙舞细中出粗、柔中显刚的舞蹈风格。金衢盆地上关于龙的传说、以龙命名的景物很多。著名的如九龙山、九龙湖、九龙潭等等。在丰富的民间舞龙传统基础上,根据优美的传说和独特的地方景物,近些年来龙舞创作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将一条龙增加为九条龙,即一条大龙、八条小龙。大龙由男青年表演,小龙则由女青年表演。对龙的道具进行了改进美化,如改变了过去那种白布上涂色的单一色彩,大龙饰以金黄色,添绘鱼鳞包身。设牛头、鹿角、马耳等为龙的头部,以鱼尾为龙尾。小龙则分为黑、白、红、青四色,并增加龙珠来引动舞蹈,使道具更富表演性和装饰性。

九龙同时共舞,使舞龙表演阵式更为庞大,更加富有气势,表演动作也更为丰富。它突破了原来的舞龙套路程式,变化多端,高潮迭出,由此形成了新的独特的舞龙方式。八条女子小龙在龙珠的引领下,通过戏珠、点水、穿插、迂回、盘旋等舞蹈,表现出小龙轻松活泼、风趣可爱的情形。当大龙以“一字龙”队形排开后,随即进行“盘龙”、“游龙”、“滚地龙”等二十多套动作的表演。

过去“舞龙灯”是一龙独舞,“滚地龙”是其高难度的精彩所在。现在九龙同舞,更赋予了它独特的神韵:龙身与龙头拉开一定距离,龙头跟龙珠起舞,先慢后快,越舞越急,动作激烈,给观众以金龙、小龙头尾相连,浑然一体的感觉,通过背靠、仰卧、跳跃、翻滚等形式,形成一个圆圈紧接一个圆圈,象征团圆吉祥,五彩挥动、环环紧扣,又似有翻江倒海之势。

九龙同台,势必构成更加多样的表演形态,在表演中形成多种动静结合的造型:背靠龙、蹲地龙、抱头龙、荷花龙、宝塔龙、碧波龙、闹海龙、单跪龙、飞腾龙,在腾、挪、跳、跃中把男性的阳刚之美与女性的阴柔之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出龙舞的宏大气势与飞扬神韵,给观众以强烈的形与色的美感,形成了神、活、熟、巧、圆等基本表演特色。“神”即神韵,精神气韵有了,龙才能舞得活灵活现,这是对舞龙的大势把握;“活”就是在表演中要活泼自如,动作与动作间衔接紧凑,不脱节、不呆板,递进层次清晰,造型漂亮,节奏明快,变化多样,使舞蹈动感强烈;“熟”意为动作敏捷而娴熟,快速猛烈,干净利索,舞龙舞出呼呼风声;“巧”是动作灵巧,举重若轻,用力恰到好处,充分展示出大龙的威武气势与小龙的活泼轻盈;“圆”是舞龙技巧整体水平的体现,舞龙群体要人心齐,动作配合默契,使整条龙舞满整个舞台或表演区空间,把龙舞得饱满,气氛渲染浓烈,而不是舞成一条干瘪的“饿龙”。

龙舞以强劲热烈的舞姿,丰富多变的表演,跌宕起伏的气势,祝福着东方巨龙的中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并以昂扬之势在新世纪腾飞跨越。伴随着新世纪社会文化的丰富发展,这一融合人文历史、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舞蹈也必将与时俱进,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完善。

猜你喜欢
龙珠龙舞大龙
灯会迎春,一夜鱼龙舞
铜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的传承与开展现状分析
骆山大龙:500壮汉舞动“江南第一龙”
断龙舞
《龙珠》故事 真正迷人的时代早已过去!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月缺月圆
寻找七龙珠
苦参汤联合龙珠软膏治疗低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