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非烟
——山西省青年书协主席赵国柱印象点滴

2010-08-15 00:42王继祖
名作欣赏 2010年17期
关键词:书艺硬笔

□王继祖

往事非烟
——山西省青年书协主席赵国柱印象点滴

□王继祖

国柱与我,属“两校”学友,同坊街邻,生于同一环境,长于同一时代,同为做工出身,且同是少时家境稍艰,立志学之年即投身“工肆”的那一种。后来,他成为我们那方土地的父母官。虽有同番经历,却不曾谋面。

初识国柱,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叶之小版《太原日报》。依稀记得某月报面,相继出现硬笔“天龙”、“双塔”等书幅,修长的字形、酣畅的运笔、遒劲的风骨、舒展的间架,跃然报端,入人心脾。我书写不行,却极喜欣赏、寻源,遂知国柱尚有此艺在身。大约是90年代初,三中学友偶聚小酌,我有缘与其同桌,遂刻意攀谈,询及书道。问者有意,言者无心。国柱不紧不慢,侃侃而谈,见地、心得、感悟……溢于言表,使我顿开茅塞。之后,日渐熟悉,似有姗姗之愫。

我不擅书,亦不晓书道,却以为书艺是书家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古有“文如其人”之论,文从字出,字为书本,书亦如其人,似不待言!因为,美之标准固然因人异之,而对美的向往、追求,却为人性之本。一言以蔽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书家对书艺之追求,乃其对美的向往、探索,个中审美意识、品德操守、学养情趣,尽在其中,这似乎是任何人也难以超越的。

观摩国柱作品,我有三感。

就其硬笔书法,凡读识沈鹏先生题签的《赵国柱钢笔楹联字帖》者,便可赏其抑扬顿挫,刚柔济其中;行云流水,洒脱溢其表;呼应承启,法度融其里。诚如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庞中华先生所评:“筋骨老健,血脉相连,浓纤间出,风神洒落”;“让人几疑是狼毫所为之”;“窥出一位山西硬汉子的刚直与柔肠”。以我猜度,国柱之硬笔,生之于困厄,长之于坎坷,成之于执著与磨砺,字里行间,折射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颠仆经历。可谓“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此其感一。

有云:“国柱之书法,先硬笔,后毛颖,渐成今日。”我原亦以为如是。往来日深,方知此为臆测之言。国柱好书,起自写仿,小学、中学、做工、行事,乃至后来坐办公室,数十年挥毫不辍。早年,囿于环境条件,笔墨难于随身,便常在工余小憩,因陋就简,以钢笔、铅笔,信手揣摸,端度要诣。一俟得暇,即孤灯白卷,砚墨毫颖,将心得体会,操之于实,一来二去,硬笔软毫均成癖好,两艺兼于一身。您如摩赏过其《杜甫·秋兴八首》八尺八条屏、《苏轼·赤壁赋》丈二四条屏、《吴均·与宋元思书》六尺四条屏等行草大作,便会被其古拙流美、深厚华滋之运笔;纵横拓敛、结构宽博之间架;跌宕承启、俯仰盼顾之章法,倏忽感染,啧啧之声油然而生。其收与放,其快与慢,其重与轻,缓处不显松弛,疾处不见浮促,转折处自然合度,苍劲出乎自然。尤其是《吴均·与宋元思书》,确如著名书法家田树苌先生所云:“为其性情与功力、灵动与凝重、节奏与气韵、潇洒与古拙浑然天成之作。”以我猜度,国柱书艺以行草见长,其艺乃其情感之物化,其书风生之于热爱生活,长之于体味生活,成之于激励生活,是其不惑、天命之写照。是谓“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此为感二。

或曰:“国柱法度,虽天成自我,然尚欠名师濡染。”我却不以为然。古往今来,凡有造诣之才,虽多出名门,有名师导诲,但非全为如此,国画大师齐白石,出于谁门?何人造就?数学泰斗华罗庚,谁为其师?自何门第?自学成才者,古今皆有,多不胜举,乃成大器,自成者并不鲜见,国柱有无名师指点或造就,他不曾说起,我亦未曾问过。有,自然很好,那是一种福分;无,亦不为憾,也难于苛求。曾有一次闲暇时述及人生,聊至学艺,国柱颇有一番宏论,大意为:能者为师,向长(chánɡ)者学;书法有定论,书写无常形;帖是师,碑是师,名作也是师,等等。国人亦有一句俗言,尽道其中真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古之名篇《学弈》也尽倾学艺哲理:“虽与之俱学,弗若子欤。为是其智弗若欤?日:非然也。”可见,能否成才,雅士俗人均有共识:与有无师导固然相关,与智愚差别固然有别,但最本质的则是,个人之恒心、个人之付出、个人之修为。须知,天无馅饼可掉,收获是耕耘之结晶。

前时偶得新居,请国柱赐书,他问内容为何,我曰:“不以物喜。”只见其凝坐片刻,若有所思,而后,欣然命笔,一挥而就,遂成一横幅,行书,字近尺。用笔心随情走,情随势发;结字雄宏荦荦,气息绵延;用墨浓淡飞白,五色齐备;全幅凝整含蓄,敛放自如。陈之于书斋橱上,蓬荜增辉。以往书家评述国柱书品,多为竖幅、长幅、多屏,有谓“潇洒与古拙,浑然天成”;有谓“拙中见巧,以意赋形”;有谓“沈厚而苍茫,飞动而凝练”;……我不通书论,难用书家行言品评,只能是猜度:“不”字铿锵,如悬崖坠石;“以”字飘逸,似鸟翼弛张;“物”字拙朴,若承载千金;“喜”字潇洒,活脱脱春风拂面。简言之,书艺与辞意,齐驱并驾,璧合珠联。联想到省城某次书展中国柱参展的榜书“法”字,确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真谓“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此为感三。

窗外爆竹之声,如春雷乍响;门翼桃符之艳,孕千家换旧。在这一刻生双岁、五更分二年之际,我谨颂国柱“百尺竿头待向前,气可鼓而不可泄”,当乘“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之大好时机,再登新绩,再攀新高。某当与尔共勉。

(作者系太原市著名文史专家、原太原市政协副主席)

猜你喜欢
书艺硬笔
刘玥辰
周玥函
人书俱老
创作感言
儒林文化“书艺”建设促进校园个性发展
书法美学的学科性质
练就一手好字 奠基幸福人生——晋江市华泰实验小学拓展型课程“一手硬笔好字”实践研究
邓石如书风的形成与演变
虚实灵动刀笔间
当代韩国书艺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