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父教思想及对现代家教的启示

2010-08-15 00:42孙亚军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合肥230061
名作欣赏 2010年8期
关键词:颜之推子女家长

□孙亚军(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 合肥 230061)

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书对此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说,被誉为古代的“家庭规范”。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述说:“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清人王钺在《读书丛残》中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颜之推以儒家思想为根本,用历史和事例,阐述一生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的经验,以训诫子弟,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颜氏家训》中所蕴涵的父教思想十分丰富,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颜之推的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教思想的观点。本文就其父教思想进行初步解读,并阐述其对现代家教的启示。

一、颜之推的父教思想

(一)强调父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要作用

颜之推以自身的经历阐述了父亲对于儿女教育的重要作用。“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 。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①在其叙述中我们可以发觉在颜之推九岁之前,深受父亲的教诲并受益匪浅,而九岁之后跟随兄长长大,兄长虽然对自己照顾有加,但终因“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而使其恶性滋长,长大后难以更正!在颜氏的叙述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教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正是因为怀着“今悔昨失,自怜无教”的悔恨与遗憾,颜之推以一位父亲的身份将一生的经验与心得系统地整理出来,传给子孙并希望对他们的成长有所帮助!

对于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外学者多有精彩的论述。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詹姆士·杜布森博士认为:最明显的是在青春期开始时,这时男女两性都开始经历情感和荷尔蒙的增长上升。这时候男孩和女孩都极为需要得到父亲的监督、指导和关爱。②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廖永静也说:“孩子对父亲的期望,不再只是‘赚钱的机器’,而要兼做‘情感专家’,帮孩子疗伤止痛,作为‘情绪的出口’,是家庭卫士,守护着家园。”③

(二)父亲要以平等意识教育子女

在《家训》中颜之推的父教思想中最醒目的就是在于父亲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平等意识的树立!这种平等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父亲应了解与尊重子女。“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 。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颜氏叙述了自己父亲如何每日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把握他们的动向并以诚恳的态度、协商的口吻引导他们更正错误、勉励他们前进。其次,父亲还应平等地对待子女。不论子女聪明与否,在家庭教育中都应以同样的爱心来对待,切不可偏宠,否则后果难以预料。“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颜氏以实例证明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虽聪敏有才但“为父所宠,失于教义”最终落的个为“周逖抽肠衅鼓”的悲惨下场。

现代很多教育者意识到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孩子的重要性,他们大声呼吁要以人的方式看待儿童,学会尊重儿童。④并确立“儿童的世界”!如果“儿童的世界得不到承认,儿童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尽管开展英才教育,但培养出来的才能往往不具备创造性,而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得不到培育的话,就建设不出富有创造性的社会。”⑤可以说这些呐喊之声与颜之推的教育观异曲同工。

(三)父亲素质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要素

颜之推强调了对子女教育成功与否关键是父亲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如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以及独立生活能力和文化艺术素养。而从颜氏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首先推崇的是对子女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所谓的“在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强调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子女树立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气节。他认为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经得起磨难,从而成就大器。然而要能很好地在家庭教育环境中达到这一目的,父亲的素质成为关键。“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他对于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顾羞惭,奔趋相竞的教育行为坚决反对!“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 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从这一段文字中不难看出,颜氏对于“齐之士大夫”的教子行为是十分鄙夷与否定的!论其根本,作为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决定了被教育者的素质。

提高父亲的素质特别是品格素质成为父教的关键。因为父亲的行为是孩子的范本,洛克说:“后生是可畏的,你不愿意他去效仿的事,你自己便绝不能在他的面前做。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了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不当心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是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就不容易了。”⑥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做父亲的本身有高尚的品德,行事光明磊落,子女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父亲的影响,反之亦然。

二、颜之推父教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颜之推父教言论虽然散落在《家训》的各处,然经过整理与分析后我们发现它有着较强的理论性,更重要的这种父教理论的阐述是以自己本身经历作为基础,因此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它对于今天我们年轻的父亲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一)强调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家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其中父亲在家教中所占据位置与作用更是十分重要。父亲不应放权。可是,自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加大,在家庭中,父亲忙于在外奔波、维持生计。加之诱惑增多、观念变化等因素,离婚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其结果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在家庭教育这一领域,父教缺失现象十分严重。而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也将十分可怕。美国家庭精神治疗及儿童心理专家罗宾女士、律师梅莱蒂斯女士和其他四十多位世界著名研究人员合作撰写的《育儿室的幽灵——寻求暴力的根源》一书,给我们如下的启迪:父亲对婴儿的成长确实有着巨大的影响。该书明确地指出暴力犯罪者大多是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长大的。

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父亲的谆谆教导。魏晋时期的曹操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父亲。他即使再忙也从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曹丕在《典论》中回忆他的父亲时说:“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父亲十分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从小就亲手教他学习种菜、养花、做木工活。巴甫洛夫在父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从小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把活干完的良好习惯。这种从童年培养起来的毅力和耐性,成为巴甫洛夫在科学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实际上,今天很多人对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够充分。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便针对这一现象指出:“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级。”⑦这篇文章自发表至今已有八十余年。而如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新浪论坛仍高声向全社会呼吁“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我们父亲整日忙于在外打拼、以经济效益获得作为最大使命,将教育的责任拱手相让,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面对如此严峻的状况,学者呼吁像瑞典有《父亲法》那样在国内也“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责任”。

(二)创造和谐的教育关系

除了明确父亲的责任以外,父教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建立的基础应该是爱。既包括父亲对子女的爱也包括子女对父亲的爱。这是自然的事实,也便是天性。早在上世纪初,周作人就指出“祖先为子孙而生存,所以父母理应爱子女,子女也就应该爱敬父母”⑧。

可是大量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父亲忽视了孩子的天性需求。要不以工作忙为借口,避孩子于千里之外;要不不尊重孩子,以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将本应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人为地破坏了。因此,了解孩子并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为人父当前必须要做的事情。而其前提是父亲要寻找机会多与孩子相处,因此,在家里,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父亲们可以这样去做:(1)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长只是平常人。(2)家长与孩子都会有相同的需要,如:尊重、公平、和蔼、赞赏、谅解、鼓励、支持和安慰。(3)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家长,永远给孩子爱和支持。(4)家长用说话和行为来实现上面的道理,因此所说的与所做的一致。⑨这样,家长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表现出他、她就是这样,自然能够创造出比较和谐的家教的环境。

除此之外,社会也要为父亲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创造足够的时间,这已经成为目前各国努力实现的目标。1924年美国总统卡尔文提出把父亲节规定为全国性的节日,以此促进父亲与孩子的亲密接触。1985年起美国建立了“全国父亲网络”并逐步发展成“父亲支持方案”,加拿大也参与其中。日本也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儿童发展与父亲作用研究会”,旨在倡导社会能够尽量缩短父亲的工作时间。在我国许多城市在街道社区中和幼儿教育机构所举办的“亲子活动”、“亲子教育”也引起广泛重视,其目的是提供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机会。

(三)突出父亲品格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是百年树人的起点,父亲则是子女们最早、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者。因此,父亲的教育水平关系着下一代身心发展水平。我国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明:“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⑩这项目标明确了家长们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自身也需要学习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素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人才。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亲只在物质上关心、满足孩子。当孩子犯错时,就滥用家长的权力,粗暴地对待孩子,一味指责,没有想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时代发展到今天,家长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走出家教误区。在抓紧孩子学习的同时,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们树立信心,追求理想,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体验人生的多姿多彩。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农业。”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为了丰收,农民日夜思考着庄稼需要什么,庄稼长势不好,农民不应该埋怨庄稼,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出原因。同样,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好坏。因此,如何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是我们每位父亲应该做的。

提高父亲的教育水平不仅让父亲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灵活地运用教育技巧,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品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亲知识文化层次并不高却教育出了十分优秀的孩子,究其原因,他们均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品格高尚的人。如张良科所编著的《父亲的影响力》一书中生动展示了国内外三十位名人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虽然这些父亲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的国家,他们性格各异、教育孩子方法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以自身品格影响着子女的一生。⑪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⑫所以我们相信每一个热爱自己孩子的父亲,都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断地去完善自我,从而达到以人格培育人格,以品行影响品行的目的。

① 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② [美]詹姆士·杜布森.预备青春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③ 廖永静.父爱的力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④ 姚伟.以人的方式理解儿童[J].学前教育研究,2003.5.

⑤ 向野康江.中国的儿童观、教育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美术教育,2000.1.

⑥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⑦ 鲁迅.热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⑧ 周作人.人的文学[A].艺术与生活[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⑨ 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⑩ 国务院.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1992.

⑪ 张良科.父亲的影响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⑫ [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颜之推子女家长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Tomb-sweeping Day
职业工作与休闲生活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家长请吃药Ⅱ
颜氏家训千古传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