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之诗 诗有画境——中唐刘商诗歌艺术探

2010-08-15 00:42王增学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名作欣赏 2010年8期
关键词:题画画家诗人

□王增学(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一、诗人兼画家的特殊身份

在众多的古代文学史著中不甚被提及的中唐人刘商,其实在当时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兼画家。他诗名早著,“少年有篇咏高情”①,所著诗歌影响较大,“有《胡笳十八拍》盛行于世,儿童妇女,咸悉诵之。”②诗歌数量较丰,武元衡在刘商去世不久撰《刘商郎中集序》,称其诗有近300首。后散佚大半,《全唐诗》收录115首,《全唐诗补遗》补1首。他在中唐诗坛名气较大,《唐诗纪事》记载“:商,彭城人,居长安。刘禹锡作《高陵令刘仁师遗爱碑》云:武德名臣刑部尚书德威三代孙,大历中诗人刘商之犹子,其名重如此。”③尤其值得珍视的是,刘商同时还是唐代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刘商“:工画山水树石,初师于张,后自造真为意。”④同书在“论画山水树石”篇中把刘商与王维、朱审等名画家相提并论,称“又若王右丞之重深……刘商之取象,其余作者非一,皆不过之”⑤。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把刘商列为能品上,称其“爱画松石树木,性格高迈……刘郎中松树孤标……”⑥武元衡称赞刘商:“公遐情浩然,酷尚山水,著文之外,妙极丹青。好事君子,或持冰素,越淮湖,求一松一石,片云孤鹤。获者宝之,虽楚璧南金,不之过也。”⑦宋时尚有真迹流传,元代有石刻流传于世,元夏文彦《图绘宝鉴》记刘商“有《观弈图》石刻行于世”⑧,元明时有不少诗人歌咏刘商《观弈图》,如揭斯《题刘商〈观弈图〉,李伯时临,苏子瞻跋,茅君彦刻》:“刘商画手神运笔,龙眠临之如己出……”⑨由此可见,刘商诗名、画名皆著称于时,并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有唐一代,诗画艺术皆臻妙极,诗人和画家数以千百计,但兼有诗人画家双重身份的却只有王维、刘方平、顾况、张志和、刘商等寥寥数人。刘商以名画家的身份作诗,其诗歌艺术具有与当时众多诗人相异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他的题画诗别具一格和诗中有画两方面。

二、具有开创意义的题画诗作

唐代是我国题画诗空前发展的时期,现存“题画诗凡260首,其中山水题画诗132首”⑩。《全唐诗》收入刘商题画诗六首:《酬道芬寄画松》《山翁持酒相访以画松酬之》《与湛上人院画松》《画石》《袁德师求画松》《画树后呈师》。此六首全为题山水画诗,占全唐此类题画诗二十二分之一。刘商题画诗在中国诗史与画史上皆具有开创意义,有颇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1.开创自画自题诗之先河。唐代画家题画诗很少,在刘商之前仅王维有两首,且皆非题咏己作。刘商后的晚唐五代,也少有画家创作题画诗。在我国古代,能够创作山水画并有意识地题咏其画的艺术家始于刘商。从题目看,他的五首题画诗是自画自题,并且都是题咏松石画。张彦远说他“工画山水树石”,朱景玄称许其“爱画松石树木……松树孤标”,刘商五首题画诗皆为题咏松石画,可见时人对他的推崇实不为过。刘商以画家之笔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又以诗人之笔对其进行歌咏,他的诗、画创作既连续又交融,呈双向互动状态,改变了前此题画诗诗画分离的现象,虽不能确定是否题于画面之上,但诗与画真正的密切结合却始于刘商,这在我国艺术史上是空前的,具有开创体例之功。刘商的题画诗对后世的画家具有较大的启发引导作用,宋以后,自画自题诗渐为风行。

2.首开题诗赠画之风。刘商既首创自画自题之诗体,又最早题诗以己画送人。《山翁持酒相访以画松酬之》“:白社风霜惊暮年,铜瓶桑落慰秋天。怜君意厚留新画,不著松枝当酒钱。”作者晚年隐居江南,有当地老人持酒拜访,他便以一张新画松树作为酬谢。《袁德师求画松》则是作者暮年时,用一张旧松画赠送给慕名前来求画的袁德师:“松偃柏欹势自分,森梢古意出浮云。如今眼暗画不得,旧有三株持赠君。”《画树后呈师》虽为作者作壁画后所写,但也具有题诗赠画性质。刘商之前无画家题诗赠画先例,晚唐人作画配诗赠人的现象也极罕见,至宋代才逐渐增多,可见刘商题画诗开风气之先与影响之深远。

刘商在诗歌中首先使用“水墨”一词。“水墨乍成岩下树,摧残半隐洞中云”(《与湛上人院画松》),此处的“水墨”专指在当时画坛上出现不久的水墨技法与水墨画。可证刘商不但以富有求新意识的画家身份创作了松石水墨画,而且还以富有创新意识的诗人身份将水墨技法和水墨画这一新生事物写入诗中,从而使水墨画与诗歌紧密结合起来。此后在诗中使用“水墨”这一专有名词的现象才逐渐多了起来。

李白、杜甫在题画诗中已经开始使用寄意寓情的艺术手法,但较少见,基本上还停留在以真写画的阶段。刘商则大大发展了李杜题画诗的这种新的艺术手法,他的题画诗的重点已经不是题写画面本身,而是借题发挥,比兴寄托,抒情写志。他的题画诗除《山翁持酒》一诗外,其余五首皆寓有深邃的寄托意,而且主旨集中,都围绕自己擅画之松石,缘象生情,追求象外之意,或隐喻自己的高洁品格,或寄寓怀才不遇之悲情。《画石》一诗为我国古代题画诗名篇:“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诗只用首句轻点画面,然后宕开,赞石之精神内涵,再拗转诗笔,重点抒写贞士不遇之旨,为天下奇士鸣不平。再如《画树后呈师》:“翔凤边风十月寒,苍山古木更摧残。为君壁上画松柏,劲雪严霜君试看。”以傲立“劲雪严霜”之松柏自喻,也是与友人共勉。刘商的题画诗不是就画论画,再现画面,而往往生发开去,重点揭示松石的人文内涵,寄托个人情志。可以说,从刘商开始,我国古代的题画诗才逐渐摆脱了以真写画的传统,开始向写意的方向发展。这种写法对题画诗的写意化与山水画的文人化写意化都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张彦远评价刘商画作的主要特点是“取象”,即善于以画家的锐眼在纷繁缭乱的大千世界中选择符合自己情意、心志的物象,再以画家的巧手生动逼真地描画出来。画中之“象”已经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蕴含了画家主观情志的意象,富有隐喻之意。皎然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⑪刘商善画之松石是他精心选择的与心志相符的艺术形象,富含深意,他的画虽早已失传,但从他的题画诗可见一斑。“劲雪严霜”之松“,坚贞一片”之石,都可证他的画已出现写意化,是真正的文人画。他的诗与画都有深隐的自比自慨之意,不仅善于“取象”亦且善于“取义”,即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由此可推知刘商诗与画已经有相当深度的交融,而且是诗歌与水墨画、写意画之交融,这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应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今人重视与研究。由以上分析可知刘商是中唐一位颇具创新意识,诗与画均独具风格的艺术家,他的诗与画交融一体,不仅开创题画诗的新体例,而且还预示了我国文人画未来发展的趋向,其探索求新的艺术理念在诗画艺术史上具有超前意识,对后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影响较大,功不可没。

三、诗中有画境

1.以“散点透视”法“经营位置”。“咫尺千里”的散点透视程式,为我国古代诗人、画家所共同遵循,作为诗人画家一身二任的刘商,自然深谙其中奥妙。他在诗中,常常将相对独立的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的自然物象,通过枚举、并列的方法有机组合,集中经营,使其构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犹似长卷式的中国山水画。如《题山寺》:“扁舟水淼淼,曲岸复长塘。古寺春山上,登楼忆故乡。云烟横极浦,花木拥回廊。更有思归意,晴明陟上方。”先写于山溪行舟所见,次写攀山登上高寺,再写登寺所见山下水边云烟浩渺之远景,以及山寺花木拥绕之近景,最后以抒思归之情将各色景物统摄起来。诗为不长的五律,但诗人视角多变,移步换形,既有平视、仰视与俯视,又有远视与近视,诗中出现的景观体现出了丰富的角度与层次,甚至出现了点景人物(诗人)的身影,全诗酷似古代的山水画幅。《裴十六厅即事》:“主人能政讼庭闲,帆影云峰户牖间。每到夕阳岚翠近,只言篱障倚前山。”诗人以画家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般人视若无睹但却极富画意诗情的景物,以画家独特的构思与诗人高超简洁的笔法,用短小的七绝形式描画出了一幅绝妙的水墨山水画。此诗首句不是议论,“闲”是发现美欣赏美的前提、原因,它将后三句紧紧统摄为一体。次句所写妙绝,户牖犹如画框、镜头将远方之帆影、山峰摄入其中。后两句写错觉,夕阳西下时翠色的远山好像移到了篱笆前。此诗将处于三维空间的自然景物叠合于平面的二维空间,将远方、高处的帆影、云峰、夕阳、山岚拉到了近处、低处的窗户、篱笆前。这不是典型的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经营位置”的技法吗?

2.善于“取象”,借景寓意。“取象”乃刘商作画的特点,他的画多取深具比德之意、表现文人品格的松石作题材。他在诗中同样也善于“取象”,诗中之象多富寓意。中唐诗人大多刻意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刘商诗中写景不仅做到了形象逼真,还着重追求景物之中的比兴意。“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船到南湖风浪净,可怜秋水照莲花。”(《送僧往湖南》)夕阳斜映,僧人行走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中,水中稻苗之影映在袈裟上,而袈裟又恰似水田(袈裟一名水田衣),僧人与自然竟是如此妙合无痕,“稻苗”与“袈裟”叠合在一起,生出了多少禅意。“秋水”与“莲花”更具丰富深邃的禅意,一喻心境的澄明通透,一喻洁净无尘,它们的互“照”,叠合成多么空灵皎洁的禅境。这简直是一幅绝妙的水墨写意画。“垂杨夹城路,客思逐杨花”(《登相国寺阁》),在“垂杨”、“杨花”的意象中,寄寓着浓郁的思乡念家之情。“野亭山草绿,客路柳花飞”(《送林衮侍御》),诗人选择草、柳两种蕴含情意的意象写送别。“古殿门空掩,杨花雪乱飞”(《题禅居废寺》),写景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写出了佛寺空静之特点。“看取海头秋草色,一如江上别离心”(《送豆卢郎赴海陵》),刘商诗一如其画,皆善于“取象”,不仅体物逼真,而且富有寓意。

3.淡如水墨的色彩。刘商诗歌在色彩上追求浅淡、虚白,力求体现萧疏淡泊的意境与空灵清约的风格,这与水墨画的特色一致,也与他受道家、佛禅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他的画“水墨乍成岩下树,摧残半隐洞中云”,淡施水墨,不用五彩,岩树的浅淡玄色,洞中云的空白,使整个画面色彩疏淡,显得空灵而神秘。他的诗恰如他的水墨画一般,也重视色彩的空淡,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善于选择表现浅淡色彩的词汇来写景,如“清、白、苍、青”等等。松阴、梨阴曰“清阴”,稽山曰“水木清”,秋月曰“清迥”,苔石曰“苍苍”,画石曰“苍藓”,其他如“青山”、“白云”随处可见。二是喜好描写色彩浅淡的冷色调景物,如寒山、白云、夕阳、衰柳等。他的画是“翔凤边风十月寒,苍山古木更摧残”,他的诗中也多此类景致,如“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送上人》),落叶、寒山、霜露与寒锡、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荒寒而又灵动的画面,色彩浅淡而又协调。它如“远入青山何所见,寒花满径白头人”(《袁十五远访山门》)写青山、落花、寒径与白头老人;“日隐寒山猎未归,鸣弦落羽雪霏霏”(《观猎》其二),写落日、寒山、弓弦与如雪之落羽等等。他特别善写空境,犹似水墨画的空白,如《题潘师房》“:渡水傍山寻石壁,白云飞处洞门开。仙人来往行无迹,石径春风长绿苔。”写道观高耸山间,白云缭绕,洞门大开,而道人却如神仙般行迹全无,唯有长满绿苔之石径,默默陪伴着仙人洞府。诗境寂静而又空渺。其他如“云烟横极浦”“、明月夜无云”“、飞霜皎如雪”、“秋水照莲花”等,意境宁静疏淡,高远虚空。

4.画面气势飞动。刘商的松石画“松偃柏欹势自分,森梢古意出浮云”,富有气势,挺拔出云,他的诗也如他的画一般有气势,有动感。《咏双开莲花》:“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彩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虽为描写静物,但画面却充满动态,诗虽小却气韵生动,得并蒂莲之神韵,不愧为画家之诗笔。《吊从甥》:“日晚河边访茕独,衰柳寒芜绕茅屋。儿童惊走报人来,孀妇开门一声哭。”虽为悼诗,却写得形象清晰,使用一连串动词,使画面具有动感,蕴含着诗人哀悼亲人时的急迫心情。《送王永》其二:“君去春山谁共游,鸟啼花落水空流。如今送别临溪水,他日相思来水头。”以一串动词提升了诗的境界,小诗在动态中充满着依依惜别之情。

刘商诗人兼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在诗画交融的艺术追求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以画家的锐眼善于发现自然界与社会人生中的美,以诗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构思创作,既有诗人的高远意趣与深思妙想,又具有画家取象体物与笔补造化的艺术功力,故能在诗境中创造出画境来。他的诗与画之间的影响是双向互动、两位一体的,这在我国艺术史上是最早出现的现象,因而具有较大意义,值得今人珍视与深入研究。

①④⑤⑥⑧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附《唐朝名画录》、《图绘宝鉴》,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第80页,第18页,第312页,第215页。

② 沈汾:《续仙传·刘商传》,《太平广记》卷四十六引,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9页。

③ 计有功:《唐诗纪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07页。

⑦⑫ 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第5389页,第5389页。

⑩ 贺文荣:《论唐代山水题画诗的时空艺术》,《中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93页。

⑪ 皎然:《诗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1页。

猜你喜欢
题画画家诗人
苏轼题画诗
酷炫小画家
题画诗册页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