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如何成就的——《骆驼祥子》与《月牙儿》之比较

2010-08-15 00:42李学良淄博师专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255100
名作欣赏 2010年8期
关键词:祥子月牙儿骆驼祥子

□李学良(淄博师专人文科学系, 山东 淄博 255100)

一、共同的主题 不同的地位

老舍是现当代文学史里极有特色的作家,特色在于其创作一直随着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而转向。从最初的启蒙主义文学(《二马》《离婚》《猫城记》),到“论语派”的幽默小品;再转向为《月牙儿》《骆驼祥子》等描写美好人性的毁灭的作品;再转向文化救国的宣扬(《四世同堂》);建国后其创作又转向颂歌(《龙须沟》);再转向严肃的社会历史剧(《茶馆》)。老舍创作随着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不停转向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标本,研究老舍个案实际上就研究了整个现代文学的相当部分的内容。

老舍的创作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在相同的时期往往是写同一个主题。《月牙儿》(1935)和《骆驼祥子》(1936)创作于同一时期(1935年4月,中篇小说《月牙儿》在天津《国文周报》发表……1936年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第二十五期连载)①,事实上这两部小说也是属于同一主题。但是关于这两篇小说的主题,在当前的现代文学史教材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偏差,目前比较常见的说法是《月牙儿》与《骆驼祥子》的主题是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这种说法固然有相当的道理,但并没有抓住要害,没有真正揭示出《月牙儿》和《骆驼祥子》的主题。

《月牙儿》与《骆驼祥子》的真正主题是:自然(美好)人性无法抵御恶劣环境的侵蚀而必然走向毁灭。通过对两篇小说的情节进行分析,不难确定这个主题。

《月牙儿》:主人公是一个小姑娘,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但在那个时代靠女人的艰辛劳动很难维持生计,她家的东西都典当掉了,母女俩整天挨饿而难以忍受;后来母亲再嫁,继父对主人公很好,母女俩又有饭吃了,好景不长,有一天继父失踪了,再也没有回来;母女俩又陷入了饥饿的深渊,母亲为养活主人公,当了妓女,用卖身得来的钱给主人公买饭,让她上学,但是主人公很恨母亲的卖身选择;主人公爱上一个青年,俩人恋爱同居,但某天有位少妇告诉她真相,原来她的男朋友已是有妇之夫,少妇恳求主人公放弃她丈夫,讲义气的主人公就与男友分手了;分手后没有经济来源,主人公去饭馆做女招待,但饭馆的顾客常动手动脚,主人公因为反抗而离开饭店;丧失生活来源的主人公陷入了饥饿的恐慌,只好考虑也去卖身而艰难地维持生计;在卖身的过程中染病,即使这样,为填饱肚子,仍然要抱病卖身;主人公终于理解她所恨的母亲卖身的苦衷了,面子并不重要,肚子饿才是最大的真理;新上任的官员扫清娼妓,把主人公当暗娼抓起来,而纳税的娼妓仍然营业;主人公看透了社会的污秽,现实的无情……

《骆驼祥子》:祥子是个非常优秀的农村青年,他崇尚个人奋斗,勤奋拉车,终于攒够资金买上自己的黄包车;一次出车时祥子被军队抓壮丁,车子被没收;祥子逃离军营,并偷回三匹骆驼换回部分积蓄;他继续勤奋拉车,到了再次攒够买车的钱时,却被孙侦探把血汗钱敲诈一空;祥子受虎妞的勾引被迫与之成亲,身体素质在辛勤的劳作中下降,虎妞难产而死使得祥子在丧事中花光了买车的积蓄;祥子与妓女小福子相爱,但是却没钱娶她;祥子在夏家受夏太太勾引而染病,这时他已基本堕落——偷懒、抽烟、喝酒、打架、宰客;祥子终于找到稳定的拉车工作,他兴冲冲去找小福子,却发现小福子已被逼自杀;祥子终于完全自甘堕落,吃喝赌懒,成为麻木可怜一无是处的堕落者。

很明显,这两篇小说说的是同一个主题:美好人性在恶劣的外在环境侵蚀下无力抵御而必然走向毁灭。《月牙儿》的主人公本来有着美好的人性,她单纯、自尊、善良、讲义气,但是在男友的欺骗下她开始了对人性的怀疑,在饭店里也只有甘心堕落才能够留下来,失业后又只能靠出卖肉体才能填饱肚子;被抓进监狱后又认清了社会上层的黑暗……任何美好的人性,处在主人公的位置,都无法抵御恶劣环境的侵蚀而必然走向堕落。《骆驼祥子》里的祥子本来也是美好人性的代表,但是对这样一个美好的人性,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剥夺他的劳动成果,摧毁他的希望,祥子的每次奋斗都在恶劣的环境下成为泡影,最终祥子从肉体到精神都走向了彻底毁灭。任何美好人性处于祥子的位置,都很难避免走向堕落的命运,因为人相对于恶劣环境来讲,实在是太渺小了。揭示美好人性无法抵御恶劣环境的侵蚀而必然走向堕落,这就是《骆驼祥子》与《月牙儿》的共同主题。

老舍也曾公开阐明人与恶劣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老舍自认深受康拉德里的“人与环境”主题的影响,“不管人有多么大的志愿和生力,不管行为好坏,一旦走入这个魔咒的势力圈中,便很难逃出……人物不尽是被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的,他们有的很纯洁很高尚;可是即使这样,他们的胜利还是……nothing”②。

虽然阐述的是共同的主题,但是文学史对《骆驼祥子》与《月牙儿》的价值评价却相去甚远。例如广泛使用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教材里,《月牙儿》的内容只有寥寥数语,而《骆驼祥子》则用上好几页来解读;在评论界,在学生那里,几乎都知道《骆驼祥子》,而知道《月牙儿》的则少之又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两篇作品表达的是同一主题,为什么对其评价却有天壤之别?

二、经典是如何成就的

“存在即合理”,也就是说,一种现象之能得以存在绝不是无缘无故,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某种根本原因。就像即使苹果落地这样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月牙儿》与《骆驼祥子》阐述同一主题,却有着天壤之别的评价,这种现象背后肯定也隐藏着某种奥秘,这种奥秘使得《骆驼祥子》成为经典之作。

《骆驼祥子》与《月牙儿》的差距肯定不在篇幅的长短与内容的丰富与否上。按篇幅长短来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显然并不可靠。文学史上固然有很多经典长篇小说,但经典中短篇小说则为数更多,鲁迅的“启蒙小说”,郁达夫的“零余者小说”,沈从文的“京派小说”等多属中短篇小说,但都给作家带来崇高声誉。所以虽然《月牙儿》在篇幅上要短小很多,内容也不够丰厚,但这肯定不是决定二者优劣的主要因素。内容的丰厚仍然不足以使得《骆驼祥子》成为经典。

为什么《骆驼祥子》能够成为经典?我们应该从两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入手,抓住作品主题这一核心来确立文学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在阐述同一主题的诸多作品中,能够更好、更深入、更典型地阐述这一主题的作品就是最经典的。例如,“五四”时期暴露与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国民性小说”很多,但是最经典的毫无疑问是鲁迅的小说,原因就在于鲁迅相对于其他作家,对国民性的理解更加深刻,批判也更加入木三分;相比之下,其他作家的暴露与批判就显得过于浮泛、表面化。因此只要抓住对文学主题的阐述效果这一核心标准,就能够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大小。

《月牙儿》在表现美好人性无法抵御恶劣环境的侵蚀而走向毁灭的主题时有个一直被学术界忽视的特点,那就是主人公在恶劣环境的压迫下,外在的身体堕落了,行为堕落了,但内在精神却并没有真正堕落。“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有起色;在我作梦的时候都见不到这样丑恶的玩艺。自从我一进来,我就不再想出去,在我的经验中,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③这段话充分证明,她在精神方面并没有彻底堕落,甚至还产生了抗争思想。

《骆驼祥子》在表现这一主题的时候,则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祥子在恶劣的外在环境的压迫下,身体堕落,行为堕落,最后连精神也都完全堕落了,“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④这句话充分证明,祥子的堕落是从身体到精神的彻底完全的堕落。

经过对比,《骆驼祥子》的价值远高于《月牙儿》的原因昭然若揭了。在阐述“美好人性无法抵御恶劣环境侵蚀而走向堕落”这一主题的时候,《骆驼祥子》相对于《月牙儿》,阐述得更加全面,更加彻底,更加深刻,更加典型,正是由于在对主题阐述方面的优势,《骆驼祥子》超越《月牙儿》而成为老舍的经典代表作。

① 崔明芬.老舍文化之桥[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② 老舍.文艺评论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2.

③ 老舍.月牙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④ 孔范今编选.老舍选集(下册)[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祥子月牙儿骆驼祥子
月牙
分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因素
月牙儿
河北省卷《骆驼祥子》阅读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
骆驼“祥子”在唐朝的一天
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婚恋悲剧
老舍《骆驼祥子》中二强子人物形象叙事的不可替代性
小月牙儿
月牙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