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视域中的“第二自然”论析

2010-08-15 00:42暨南大学中文系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0年8期
关键词:朱光潜歌德芬奇

□张 坤(暨南大学中文系, 广州 510632)

“第二自然”是文艺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西方美学家达·芬奇、歌德、康德从各自的学术立场,赋予“第二自然”不同的内涵;我国一些学者通过译介、阐释、借用、生发,形成具有独特意义的“第二自然”。本文就不同学者的“第二自然”学说进行解读,以求略窥其秘。

一、西方美学家眼中的“第二自然”

1.达·芬奇的“第二自然”

达·芬奇是著名的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在他的《笔记》中首次出现了“第二自然”:“画家应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多加思索,要运用组成每一事物的类型的那些优美的部分。用这种方法,他的心就会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就会变成好像是第二自然。”①达·芬奇倾向于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并严格要求“画家必须通晓人体构造……画家必须通晓解剖”②。因此,达·芬奇的“第二自然”是富有个性的概念,切合于他眼中的作为科学对象的“绘画”。

达·芬奇的“第二自然”是画家对自然世界的艺术展示,它是对大自然及自然创造物所进行的直接而逼真的模仿与再现;这要求细致观察大自然、研究透视学、掌握光和影的技术、应用色彩原理,这一切的科学手段都是为了获得同自然一样真实的效果。他主张画家要用理性去揭露自然界的规律,具备构图知识的同时加以理性思考,以期作品能和自然竞赛。

“第二自然”体现了达·芬奇的审美理想。他认为世间最完美的是大自然,而绘画展现的只能是“第二位”的自然,正如他所作的类比,“能创造发明的和在自然与人类之间作翻译的人,比起那些只会背诵旁人的书本而大肆吹嘘的人,就好比对着镜子的东西,比起它在镜子里所生的印象,一个本身是实在的东西,而另一个只是空幻的”③。可见,达·芬奇虽然推崇如镜子般真实反映,但仍对其不能达到自然物的真实而深感遗憾。

在“第二自然”的创造方面,达·芬奇主张首先要认真观察和科学思考,却不太注重想象力,他认为即使在画一个幻想的动物时,也不应该使它与其他动物的肢体毫无相似之处,他说“如果使你的幻想动物(假定是一条龙)显得自然,可以用狗头作为它的头,取猫的眼,豪猪的耳朵,狼犬的鼻子,使它具有狮子的眉,老公鸡的颞颥、甲鱼的颈”④。达·芬奇不仅主张在科学观察基础上的真实再现,还强调画面上各元素的整体组合与巧妙搭配,在他看来,绘画中的构造、搭配与创意,归根结底都是创设“第二自然”的重要手段,绘画的目的正在于使创造物接近于现实自然界。

2.歌德的“第二自然”

歌德虽然也研究自然科学、欣赏绘画和雕塑,但他本质上是一位很富感性的诗人和作家,他强调绘画要具有“诗歌精神”,而这种“诗歌精神”较大程度上指“走得更远些……写出更高更好的东西”⑤。因此,歌德的“第二自然”具有了不同于达·芬奇的显著特征,他在《〈希腊神庙的门楼〉的发刊词》中说,自然只是艺术的“材料宝库”,艺术家只从中“选择对人是值得愿望的和有味道的那一部分”,加以艺术处理,然后“拿一种第二自然奉还给自然,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自然”⑥。

歌德认为,艺术家“本着自由精神站在自然之上,按照他的更高的目标来处理自然”⑦;“第二自然”是对大自然的艺术处理与加工,比“第一自然”更美、更完善。

歌德把他的审美理想寄托于艺术作品,虽然他也赞美大自然,但更认为大自然并不是最完美的,只有艺术作品才能使自然更加完善;他眼中的大自然在较大程度上只是材料,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和感觉才是艺术要表达的核心。正如他所说,艺术家“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更高的意旨,并且恭顺地为这更高的意旨服务”⑧。歌德认为伟大的艺术家以自己的伟大来支配自然,他将古希腊艺术视为典范,认为其将自然的琐碎提高到了理想的高度,并远远超出了自然。

在“第二自然”的创造方面,歌德也有自己的独特解释:“第二自然”的创造,并不一定非要遵照所谓“第一自然”的原状与真实性,艺术创作中明显违反自然常识的错误也应允许。歌德强调的是(艺术家的)心与(观赏者的)心之间的对接,甚至更多是艺术家“心情深处”⑨的独特表现,这是他的“第二自然”创设的要旨;基于以上原因,在创造“第二自然”时,大师级的艺术家,不像达·芬奇一般逼真地模仿自然,而是任意地驱使自然、自由地驾驭自然。

3.康德的“第二自然”

康德著作中德文andere Natur(另一个自然)、Zweite Natur(第二自然)在国内的美学接受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的混淆与误读。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和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都将前者译为“第二自然”,并作了对应阐释,对后者并没有过多关注。青年学者刘为钦指出这一问题,认为朱、蒋二位先生所译述阐释的“第二自然”实际上是康德所谓“另一个自然”,这“另一个自然”不应作“第二自然”来解,而康德的“第二自然”实际上另有其意;他在论文中作了阐释,认为“第二自然”是指一种心灵的自然,即人们心灵之中的自然属性与规律,有其理性规则,和在我们之外的物理自然一样有着内在的自然属性,是一种超感性的“第二自然”⑩。刘为钦的论述是有其合理性的,《判断力批判》的宗白华译本及邓晓芒译本,均将上述两个词汇分别译作“另一个自然”和“第二自然”。

据邓晓芒的译文,“另一个自然”是指作为生产性的认识能力的想象力,根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的东西,而这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胜过现实自然界。⑪显然,就字面意思而言,这“另一个自然”相比于刘为钦所纠正并解释的“第二自然”,更具有审美意义,而后者则更多是一个哲学概念。而朱光潜、蒋孔阳二先生将德文andere Natur(另一个自然)译作“第二自然”并进行阐释,影响深远,我们姑且将其看作是对“第二自然”概念的借用与生发,在下文作一简述。

二、“第二自然”的借用与生发

1.朱光潜、蒋孔阳的译介与阐发

诚如上文刘为钦所论,朱光潜、蒋孔阳将德文andere Natur(另一个自然)译为“第二自然”,实为误译,他们著作中的“第二自然”本应是“另一个自然”。这一误译虽已成事实,但二人的解读在美学接受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是国内最早对“第二自然”所进行的阐释与解读。所以,这里不去辨析概念本身,仅就二人分别在《西方美学史》《德国古典美学》中所阐释的“第二自然”作一概述。朱光潜将“第二自然”解释为一种最充分地显示理性观念的“审美意象”,它是“创造性的”想象力(区别于复现的想象力)按人的理性要求,把从自然界中吸取的材料加以改造而形成的;“第二自然”据“第一自然”而产生,又超越于“第一自然”之上,是艺术的最高理想。⑫蒋孔阳解释为,作为感性形象的审美意象,并不是经验世界的再版与重现,而是想象力所重新创造出来的“第二自然”,它不仅根据经验的类比,也根据更高的理性原则,“使我们从自然所取得的材料中,经过加工,制造出完全不同的另外的东西,即‘某种超过自然的东西’”⑬。由此可见,两位先生都认为“第二自然”是艺术的最高理想,是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体现(超验的和经验的)理性理念的“审美意象”。以上解释接近于歌德的观点,他们都认为“第二自然”是对“第一自然”的加工与改造,远远超出“第一自然”之上;但前者的“第二自然”以理性原则为依托,暗含、体现了理性理念,具有思辨哲学的意味,而后者的“第二自然”则更多地注入了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观念和心灵感觉,具有感性气息和个性体悟。

2.徐复观的“第二自然”

不同于达·芬奇、歌德、康德,徐复观从西方现象学美学获得思想源泉,创造性地解读庄子艺术精神,成功借用“第二自然”,并赋予其独特内涵。他很称道德国现象学美学家哈特曼(N.hartmann,1882-1950)所提出的“透视”,即“知觉把握着对象可以被知觉的东西,更进而指向不能被知觉的东西”,并认为这对美的发现非常重要,他引用此观点与庄子的相应学说进行对照阐释。⑭对徐复观影响更直接的则是奥德布李特(Odebrecht,1883-1945,又译欧德布莱希特),徐复观引用了他“第二的新的对象”的观点,又作了进一步地阐释,认为“第二的新的对象,可以说是新的形象,本质的形象;也可以说是把潜伏在第一对象里面的价值、意味,通过透视,实际是通过想象,而把它逗引出来”⑮。在阐释庄子的艺术精神时,徐复观很自然地使用“第二的新的对象”进行辅助阐释。

由此,徐复观对“第二自然”的使用便也顺理成章,他从庄子的人生观、政治观、宇宙观,到艺术欣赏与创造,这样富有哲思地论述下来,进而发觉自然世界、自然山水常常是进入道家精神的客观世界,庄学的精神不期然而然地归结于自然山水。而庄学精神从根本上讲,即是一种即自的超越,从每一感觉世界中的事物自身,而看出其超越的意味,就是在事物自身发现第二的新事物。⑯因此,庄学的艺术精神,实是从“自然世界/自然山水”发现“第二自然”,“第二自然”这一概念自然导出、符合逻辑理路。

在徐复观看来,如果人的形体和自然山水是“第一自然”,那么其展示出来的“灵”、“韵”、“神”则为“第二自然”;但“第二自然”离开了人的体验与感悟不可能存在,更不会自现,只有高超的艺术家凭着深厚的艺术修养观照“第一自然”,融入自己的感情与体验,并进而与之交融一体,内外交养,方能发现其内含的作为“第二自然”的韵味与精神,并进而得出鉴识结论,表达于绘画作品。而“第二自然”须依托于“第一自然”而存在,是“第一自然”的审美价值得以存在的关键,是艺术的生命。

相比而言,达·芬奇的“第二自然”是对“第一自然”的逼真模仿,歌德的“第二自然”是对“第一自然”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接近完美的状态,二人所论都不能摆脱西方模仿论的大背景,也没有脱离“第一自然”的拘绊。徐复观富有个性的“第二自然”,虽然也要依托“第一自然”而产生,但它是主客交融的产物,更多是指作为“风姿神韵”的精神审美状态,这是一种高超的境界,必须要脱离“第一自然”的拘绊,从“现实现象中超越上去”⑰,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是体现并支持了“第一自然”审美价值的艺术制高点。

三、结 语

关于“第二自然”,作为建筑家、雕塑家、画家的达·芬奇以自然为宗,标举艺术对自然的逼真描摹与如实再现;作为诗人和学者的歌德,高扬“诗歌精神”,主张艺术作品富含意蕴、所展现的“第二自然”比外界自然更完美;作为哲学家的康德,则将“第二自然”理解为心理形式,充满了抽象的哲学意味。朱光潜、蒋孔阳二先生把康德“另一个自然”翻译为“第二自然”,并进行了解释和阐发,认为“第二自然”是艺术的最高理想,是体现了理性理念的“审美意象”;徐复观深受西方现象学美学家影响,赋予“第二自然”以独特内涵,并运用这一概念充分而贴切地解释了中国艺术精神,不失为中西比较诗学上的成功范例。凡斯种种,即是文艺美学园地里的朵朵奇葩,展现了“第二自然”概念的多元景观。就今天的现实来看,有必要进一步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准确理解“第二自然”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其张力和生发性,以期对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构建发挥作用。

①③ [意] 达·芬奇:《笔记》,见伍蠡甫、蒋孔阳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83页,第180页。

②④ [意] 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戴勉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第174页。

⑤⑦⑧ [德]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全译本),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第276页,第277页。

⑥⑨[1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17页,第417页,第391页。

⑩ 刘为钦:《另一个自然》,见《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第21页-第22页。

⑪ [德]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⑬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3页。

⑭⑮⑯⑰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第56页,第62页,第62页。

猜你喜欢
朱光潜歌德芬奇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晚年的歌德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怕站而不怕慢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三)
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
我要歌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