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县蚕桑生产规模下滑的原因与对策

2010-08-15 00:51杨永淑田时铭
蚕学通讯 2010年3期
关键词:蚕茧桑园蚕桑

杨永淑 田时铭

(1.重庆市铜梁县大庙镇农业服务中心;2.重庆市铜梁县农业委员会402560)

铜梁蚕桑业历史悠久,历来为巴蜀蚕丝业的繁盛之地。据《铜梁县志》记载:“桑树养蚕在明初风气大开,人争趋赴,大有无地不种桑无家不养蚕之概”。长期以来,蚕桑产业作为铜梁县的传统主导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20世纪90年代,茧丝绸业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4。但自2007年以来,由于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全国蚕茧供求关系失衡、人民币升值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茧丝绸行情起伏大,铜梁县蚕桑生产也随之下滑。全县发放蚕种,2007年比2006年减35.7%,2008年比2007年减39.8%。2009年全县普种发种量仅 28315张,比2008年减43.4%。笔者就铜梁县近年来蚕桑生产规模下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1 蚕桑生产下滑的主要原因

1.1 蚕茧比较效益走低,茧价不稳定

近年来,物价指数总体上扬,特别是粮油蔬菜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较大,但蚕茧价格涨幅不明显;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的茧丝绸带来的影响尤其显著,如2007年综合均价14.11元/kg,比2006年下降7.24元/kg,降幅33.9%;2008年综合均价13.07元/kg,比2007年下降1.04元/kg,降幅7.4%;2009年综合均价17.34元/kg,比 2008年增加4.24元/kg,增长32.3%;2010年综合均价25.21元/kg,比2009年增加7.87元/kg,增长45.4%。由于蚕茧价格不稳定,蚕农心里不稳,承受能力差,栽桑养蚕积极性极易受挫。

1.2 蚕桑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近年来,蚕茧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蚕种、蚕药、蚕室、蚕具、化肥等价格逐年提高。如蚕室、蚕体蚕座消毒需求量大的石灰,每张蚕种需石灰50~60kg,价格由原来的400~450元/t提高到800~1000元/t;再如蚕种价格2000年20元/张;2005年25元/张,比 2000年涨幅25%;2007年32元/张,比2005年涨28%;2010年晚秋蚕开始涨到36元/张,比2007年涨12.5%。蚕农养蚕纯收益微薄,必然导致蚕农主动调整生产规模,减少饲养量。

1.3 农村劳动力外出不断增多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进城,能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实在太少,据2009年对我县41个社调查,有60%以上劳动力外出,其中,青壮年占外出劳动力的90%左右,有20%以上的农户举家外出,农村劳动力极其匮乏。而蚕桑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我县已推广大蚕期不除沙,熟蚕自动上蔟等省力养蚕法,但仍需要人工采摘桑叶,用工量大,劳动强度大。据调查,每张蚕用桑量550~600kg,其中5龄蚕用桑量约占全龄85%,采桑用工量占养蚕全用工量60%左右,而且在家养蚕的又大多数是60岁左右的老年人,既要养蚕,又要照顾小孩,繁重的体力劳动难以承受,从而导致养蚕户比2006年减少40%以上。有桑园而没有劳动力的农户逐年增多,造成一部分桑树无人管理,不仅加速了桑树的老化,而且严重浪费了资源。

1.4 蚕桑生产投入少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出台了提取蚕桑技术改革进费这一有利于蚕桑生产发展的政策,一般按鲜茧收购价格的3%提取,这一措施有利于蚕桑生产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一直执行了几十年未改变过。但随着国家各种规费取消,蚕桑技术改进费也停止收取,蚕桑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经费用源头断流,科学实验、病虫测报、新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等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1.5 综合利用率低

铜梁县目前蚕桑生产单纯依靠桑园地养蚕的占80%以上,实现综合利用者少。桑粮比较效益不明显,与花木、蔬菜、水产等项目的单位效益相比相差较大,蚕桑资源潜力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发挥。

2 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目前,铜梁县的蚕桑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完整的产业体系,明显的规模优势和成熟的生产技术,仍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虽然从长远看,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务工、经商转移,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将逐步退出,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基本稳定铜梁县的蚕桑产业并实现恢复性增长仍有可能,也是发展绿色经济和保护生态和必要。

2.1 栽桑养蚕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铜梁县栽桑养蚕仍然面广量大,受益农户多,目前农村暂时还没有项大的产业来取代蚕桑,农村中还有一大批年龄50岁以上、缺乏务工经商技能和途径的劳动力和纯农业家庭,栽桑养蚕仍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之一。

2.2 蚕桑产业是绿色环保产业

铜梁县目前的森林覆盖率39%,其中桑园3066.7hm2(4.6万亩),占森林覆盖率5.9%,为铜梁县绿化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面积的桑园不仅显著提高了全县森林覆盖率,而且在净化空气,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作用明显。栽桑养蚕全过程无污染,所有副产物均能变废为宝,比如桑技食用菌,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又为市场提供了生态蔬菜,是一项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

2.3 蚕茧需求量超过蚕茧生产量

在茧丝绸市场行情正常情况,铜梁县目前现有缫丝企业年需茧量800t,超过蚕茧生产量近一倍,原料茧存在很大缺口,每年外调蚕茧也增加了运输等生产成本。目前,生丝价格较好,为蚕桑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2.4 蚕丝被已成为百姓家庭消费的新亮点

蚕丝是自然界集轻细柔软一体的天然蛋白纤维,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用蚕丝制成的丝被,保温又透气,冬暖夏凉,具有防风、除湿和保护人体肌肤的功能,被誉为“纤维皇后”。随着近几年我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蚕丝被已成为支撑铜梁县蚕桑生产发展和进入百姓家庭消费的新亮点。

3 蚕桑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正确定位,继续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重视

在蚕桑生产的恢复发展期,政府应继续关心和重视铜梁县的蚕桑产业,促使各级各部门对其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全县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及作用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蚕桑仍是铜梁县必须重视和稳定的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在大力发展新兴农业的同时,继续抓好传统产业的稳定和提升工作。县、镇(乡)应有领导分管蚕桑生产,把发展蚕桑生产纳入乡镇政绩考核,年初有目标任务,年终有检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量化管理。严格按目标责任内容进行考核、奖惩,调动发展蚕桑的积极性,以确保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

3.2 加大蚕桑产业扶持力度

在茧价低于农民承受力或低于生产成本时,动员、引导收购业主实施保护收购价,同时政府对蚕种、新技术引进和规模大户设施投入等进行补贴;

重点支持蚕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和发展,提高蚕农组织化水平;

试行养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蚕农抗御市场和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推进蚕桑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面发展。

3.3 狠抓典型示范

认真实施千担(5万kg)村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突出抓好新规划的2011年实施的3个千担村(永加镇幸福村、大庙镇三品村、白羊镇羊咀村)项目建设工作;

县、镇、村层层抓好示范片工作,县蚕业中心建1个33.3hm2(500亩)以上的县级示范片,各蚕桑重点镇建 1个 13.3hm2(200亩)以上的镇级示范片,蚕桑重点村建1个6.7hm2(100亩)以上的村级示范片。

大力培植一批桑园面积在0.2hm2(3亩)以上、年饲养蚕10张以上,产茧近500kg(10担)的栽桑养蚕大户2000户以上,引领面上蚕桑产业发展。

3.4 抓好桑园土地流转

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而出现的桑园撂荒现象,通实施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桑园承包经营权,使蚕桑生产向专业大户转移,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改变桑园零星分散养蚕,规避风险,以实现蚕桑专业化、高效化、现代化。

3.5 大力推广蚕桑实用技术

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从事第二、三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促进铜梁县蚕桑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提高蚕桑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推广蚕桑新技术入手,大力推广丰产型桑树品种和大茧型多丝量优良蚕品种,推广小蚕共育,大蚕少回育,条条育及不除沙,熟蚕自动上蔟,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增加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

3.6 加快蚕桑生产“多元化”发展

蚕桑生产可利用的资源十分丰富,在今后的蚕桑生产中,不能仅靠“一颗茧一根丝”,而应逐步实现“多元化”生产。要开展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如桑椹制酒、桑椹膏、桑椹汁,桑枝栽培食用菌,蚕沙制中药枕,下级蚕茧用于制蚕丝被等;大力推广桑—菜、桑—药、桑—草、桑—禽及桑畜等多种桑园立体套种套养模式。蚕桑产业除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等,应把传统的蚕桑产业与新兴的旅游农业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延长蚕桑产业链条,综合利用资源,增加蚕桑产业综合经济效益,提升蚕桑生产的竞争力,适应现代蚕业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蚕茧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