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以人为本 遵循“三化”原则

2010-08-15 00:50田欢欢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三化科学化决策

田欢欢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境界,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潮中,探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并将其落到实处,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实践以人为本,必须遵循科学化、全面化、实效化的原则,这是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的必然要求。

一、实践以人为本要遵循科学化原则

遵循科学化原则是指在实践以人为本的过程中,做到对以人为本的科学认识及在此前提下确保实践以人为本的决策科学化。

(一)认识要科学化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化,首先就必须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这是实践以人为本的根本前提。第一,要认识到以人为本并不是当今中国共产党的发明,但确是当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它明确地提到了历史哲学的高度、发展观的角度、党的执政理念的高度,这是党的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党的事业的重大胜利,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二,要认识到在现实中国,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主要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的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①“本”是把广大人民群众当作主体,把人看作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人是衡量事物的根本依据和尺度。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党和国家就要做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解决好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保障人权、注重民生,真正以天下民之乐而乐,以天下民之忧而忧。

(二)决策要科学化

决策要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在科学认识的前提下制定正确的决策。决策是领导干部做工作的开始和前提条件,直接决定着工作的效率和成败,同时也为实践以人为本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第一,大兴调查之风,明确决策目标。毛泽东曾做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这也是实践以人为本必须要坚持的。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难点所在,才能知道工作该怎样进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决策,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因此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之风,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人民遇到的问题,从而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第二,提高决策者素质是确保决策科学的基础。决策者的素质包括知识素质、人格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决策者是整个决策过程的制定者、决定者,要及时调整决策中的利益关系,解决决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决策者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决策的科学程度,否则就谈不上其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决策者的素质是决定决策科学的根本。作为决策者要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做决策时心中时刻牢记人民的利益,求真务实、谦虚谨慎,树立全局意识、民主意识、修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第三,建立科学的决策制度是提供决策科学的保证。建国60年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决策正确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失误就会引起经济波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决策失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制度缺乏或失灵造成的。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制度,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形成公开有效的决策程序,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从而确保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协调指导,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事关实践以人为本的重大问题。第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相结合,以民主化促科学化。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是辩证统一关系。决策科学化是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决策得以正确实施的前提;而决策的民主化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民主决策能有效防止家长式、专制式的决策,使决策的科学化程度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在科学决策中要始终贯穿民主化,要实践以人为本,“必须建立公平的、开放的、多向度的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为人民提供公平的利益表达制度性平台,引导他们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民意、参与决策、表达诉求。比如借助大众传媒、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议案、群众信访诉求、社会听证公示、政府网站和热线电话等利益表达渠道。”②

二、实践以人为本要遵循全面化原则

全面化原则是指在实践以人为本的过程中,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实践以人为本并使之统筹协调发展。

从经济上说,实践以人为本就是我们的一切生产都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无论从什么时间来说,搞经济建设、搞生产建设,它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如果一叶障目,偏离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朴素的真理,那么,我们的经济建设、我们的一切生产活动都会走到邪路上去。”③实践以人为本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内在统一的。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产品,也就是为社会中的人服务的。必须强调,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而经济建设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日益不断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得到实现。

从政治上说,实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人民为主体,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依法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这些都是当前实践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

从文化上说,实践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从而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从生态上说,实践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倍加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彻底的改变以牺牲环境获得经济效益的观点,营造全民爱护环境的意识;要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在全社会普及节约的风尚,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从发展观上说,实践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统筹协调发展的思想。要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发展为内容,以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协调发展为途径,着眼于全面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统筹协调发展的结果,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先导,生态是条件,四者紧密相联、互相渗透,共同统一于实践以人为本的过程之中。过去我们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忽视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使一些社会矛盾凸显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实践以人为本的过程之中,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全面发展思想。

三、实践以人为本要遵循实效化原则

实效化原则是指把决策落实到位,使之真正发挥效用。这是最终检验决策是否科学的标准,也是实践以人为本最关键的步骤。

(一)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在落实以人为本的各项决策时,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要时刻牢记自己做的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掉以轻心、敷衍了事。要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去工作,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二要紧紧抓住当前人民最具体的需要,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利益,不能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而不顾人民的疾苦,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因为人民的利益不是形式上的、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历史已充分证明,只有人民的需要得到切实满足,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肯定和赞扬,才能有好的政绩,人民才会拥护。否则若不顾人民利益大搞乱搞,就算一时得意,也最终会被人民所唾弃。

(二)人民群众要提高自身素质

在落实各项决策时,人民群众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实践以人为本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发展及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果说物质生产、外在因素的改变是人的发展之形,那么人的素质的提高则是人的发展之神,二者兼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及新时期和谐文化的核心理念统领思想道德建设,以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身心健康为基础不断致力于以人为本的实践。

(三)要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

邓小平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④由此可见制度的重要性,制度规定了人们在其活动的范围内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要把各项决策落实到位、真正产生实效,就必须有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和监督制度来保障。

民主制度在当前最基本的是要保证人民有充分的话语权,人民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心声。落实决策的过程中要认真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若这一点都不能保证,就谈不上以人为本。同时还要丰富民主形式,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商议、民主管理,使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法律制度就是在落实决策的过程中要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法律具有强制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若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就很难保证决策顺利的落实和有效运行。因此在落实决策的过程中,领导者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带领人民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监督制度是在落实决策的过程中要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提案、民意信息工作等在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同时要建立有效多元的反馈机制,不断将政策实施的效果、人民的反映随时高效地反馈到领导决策层,以便不断对政策做出调整,最终实现好事做好、人民满意。

猜你喜欢
三化科学化决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以党建调度为抓手 提升国企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