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之我见

2010-08-15 00:44徐荣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0070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17期
关键词:蔡桓公预防为主健康人

徐荣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00700)

“治未病”之我见

徐荣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00700)

治未病;中医基础理论;预防医学

近年来“治未病”被炒得热火朝天。但是,何谓“治未病”?余不揣冒昧,提出以下几点愚见与同仁共勉。

1 “治未病”之学术渊源

“治未病”学术观点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2 “治未病”者须“上工”

笔者认为:所谓“治”,是指治疗;所谓“未病”是尚未发病。但是,未发病不等于健康人,实乃指本身已病,但是自己尚未觉察,尚未表现出来的病人。例如众所周知的中学课文中有“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云:“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又名“秦越人”,为我国春秋时的名医。“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充分说明了扁鹊并不是象蔡桓公所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是蔡桓公真正有病,只是由于自己没有察觉而拒绝扁鹊的治疗,讳疾忌医,从而失去了治疗的良机,一命呜呼!更重要的是“治未病”的原始涵义是指医生在病人本人尚未察觉之时,通过四诊获得的蛛丝马迹,细心思考,推理探寻,确定诊断,而后进行治疗。因而要求“治未病”者必是高明医生,否则难当重任。诚如《内经》所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没有高深的理论造诣,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连“已病”都不识,治不好,如何能“识未病”和“治未病”。因此欲“治未病”,必先“识未病”。《内经》所说的“圣人”与“上工”应指当今医学理论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方可当“治未病”重任。

3 “治未病”是“预防为主”学术思想的核心

3.1 传染病应强调以“预防为主”的“治未病”学术思想 “预防为主”是“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水未来,先筑坝。无病先防,防患于未然。因此,也可以说“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例如在人们与“天花”的搏斗上,就充分体现了“治未病”,预防为主的重要性。

“天花”一病,在中国古代为害甚重,死于其病者,难以数计。长期以来,中医积累了丰富治疗“天花” 的经验,但是收效有限。长期以来处于穷于应付的局面。到了晋唐时代即已有关于痘疮的记载,宋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使天花的控制有所改善。如宋真宗时,丞相王旦招求天下能防痘者为其子种痘。四川峨嵋山人用鼻吹痘苗法,为之种痘而愈。其法遂传。我国这种种痘法的发明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初俞茂鲲《痧痘集解》(1727年)说:“明隆庆年间起始种痘。”张炎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经验,编成《种痘新书》(1741年)。他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以“佳苗”而引胎毒,斯毒不横,而证自顺。敢曰人谋能夺造化之柄哉!他所说的聂久吾,为明隆庆、万历年间(l572~1620年)的儿科治痘名医。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术先后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并远及欧非诸国。由此可见,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已有数百年之久,较英国琴纳氏发明牛痘接种法约早250年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免疫学的发展,是由我国古代儿科医学发明的人痘接种为开端的。但是,由于人痘接种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等因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天花”依然十分猖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大力推广牛痘接种,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灭绝之前很早就消灭了“天花”。“天花”的灭亡不是“治已病”取得的成果。而是以“预防为主”的“治未病”学术思想取得成功的典型范例。

此外,“治未病”,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也体现在我国防治血吸虫病、结核病、麻疹、风疹、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预防上。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这些传染病预防,采取消灭钉螺、给易感人群接种各种疫苗等措施。使“血防”、“防痨”以及其它传染病的预防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3.2 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是“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引申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汉代华佗发明“五禽戏”进行锻炼,以达健身强体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渴望长寿的美好愿望,使得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注意四时起居有时、膳食合理、适当锻炼、调节情绪等“养生保健”措施,以保持健康的体魄与愉悦的心理状态,确实能够起到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减少发病的目的。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预防保健”不属于“治”的范畴。健康人群也不属于“未病”的范畴。概括起来,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也不应属于“治未病”的范畴。只能属于“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引申涵义。

4 “治未病”不是治疗“无病”的“健康人”

“治未病”不是治疗根本无病的健康人,不是让所有的人都服药。如果那样,将会出现全民治疗,人人服药局面。须知,任何药物性味都有所偏,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切忌滥服滥用。有病服药治病。无病用药,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治未病”不等于让“无病的健康人也统统服药”。

5 已病者,“先病而治”是“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又一涵义

知其病在肺,当知其即将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先病而治,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例如“感冒”。“感冒”本为轻浅之病。可以说几乎人人都患过“感冒”,我们中国人大部分不把“感冒”当一回事。患了“感冒”,有的人根本不去就诊,认为挺一下,过两天就好了。其实,“感冒”治疗不当,会引发许多疾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小儿“感冒”,兼夹证多,传变快。有“朝承气,暮理中”之说。所以,一旦小儿患“感冒”,应考虑在“解表”的同时,还要注意使用“健脾消食”,以先实其脾,防轻病转重,重病转危。防其传变,“先病而治”,常可收良效而又少并发证。其它很多疾病与此类似,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治未病”是一个起源于《内经》,光大于后世,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术思想。对于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治未病”对医生的医疗水平要求较高,既所谓的“上工”完成“治未病”的目的。我们希望多出“上工”,以满足当前人民群众“治未病”,提高健康水平的需求。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7.001

1672-2779(2010)-18-0001-02

2010-06-23)

猜你喜欢
蔡桓公预防为主健康人
基于16S rRNA测序比较探讨气虚证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
慢性心衰用药 预防为主 规范治疗(上)
慢性心衰用药 预防为主 规范治疗(中)
慢性心衰用药 预防为主 规范治疗(下)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预防为主 持续改进——记中丽制机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落实
词句中的人物性格
讳疾忌医
健康人体内伐昔洛韦缓释片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