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笔有实用

2010-08-15 00:49曹保顺
中学语文 2010年14期
关键词:盛景桐花

曹保顺

虚笔有实用

曹保顺

杜甫有一首诗,题目是《古柏行》,在这首诗中,诗人极力状写古柏的高大和正直,如“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等,其实,这些写古柏的诗句都是用来歌颂诸葛亮的人格、才能和伟业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世的慨叹和遥深的寄托。这种不直言其事而其事自见的手法,简称为虚笔。恰当运用这种笔法写文章,不仅可以避免刻板平直的弊病,而且更能够尽情达意,奏出奇功。那么在文章中怎样灵活自如地运用虚笔呢?我觉得不妨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虚代实。描写人物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描写刻画。可以用实笔对人物从正面加以刻画,也可以通过虚笔即通过周围各种不同人物的眼看、嘴讲等方式来描写人物。请看《红楼梦》里对王熙凤肖像的描写中就有实笔和虚笔。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回里,作者使用的是实笔的方法:

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儿。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那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

这一段描写是实写,作者把镜头直接对着王熙凤,加以细致刻画,把贾府兴盛时期王熙凤的华贵衣着及傲慢神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而在另一些地方,作者又用虚笔的方法,进一步描绘王熙凤的肖像和展示他的性格。如第二回,作者借冷子兴的嘴说:“倒是上下无一人不称赞他的夫人,琏二爷倒退了一舍之地。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在第六十五回,作者通过兴儿的嘴说:“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她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这些实笔和虚笔,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得栩栩如生,把王熙凤的性格展示得非常充分。

(二)以虚垫实。记叙中写景是常有的事。写景之中有实景和虚景之分。这时有经验的作者往往会以虚景来铺垫实景,创造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茅盾的《风景谈》可说是一个范例,它通过六幅画面,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讴歌了延安军民为“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请看第六幅画面“北国晨号”片断:

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

这幅画面是从实写起的,点明时间、空间、光线,尤其突出了“破空而来”的喇叭声。但作者并未就此收笔,而是运用联想进入了虚写,写贴照簿上的号兵吹号的“侧影”,为下文写小号兵和荷枪战士作了铺垫。接着作者又运用实笔写道:五月北国的清晨,东方刚刚破晓,一阵嘹亮嗽叭声震破大地的寂静,一个号兵,一个哨兵,立在山顶,迎着朝霞,沐浴在粉红的霞色中,表现出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犹如雕塑一般。这段描写显出了两位战士的阳刚之气,而背景中又有阴柔之美,正是“淡中藏美丽,虚处着功夫”。

(三)以虚得实。以虚得实是指写文章时不用或少用文字却能表达出无尽无穷意思的一种技法。它就像舞台上的“空景”一样,不借助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构成妙境。它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因虚而得实,虽空而显真。以《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一段为例,前边写华雄连斩诸侯联军几员大将,杀得对方一时无将可派,此时关羽出场了,这一段是重笔实写:

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这一段对关羽出场前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而后面本来应当是十分激烈精彩的战斗场面,作者却用了虚笔,并不直接描绘: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读者可以体会到这种以虚得实写法的妙处,尽管我们并没有直接看到战斗场面,却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形势的紧张,想象战斗的激烈,想象关羽的勇猛,想象……最后一句“其酒尚温”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关云长“万马军中取上将如探囊取物般”的无比神勇。

【学生佳作】

沈 琳

秋天深了。在又一个飘雨的下午,她背起画夹,静静地撑起一把伞,独自徜徉在安静的街道上。她知道,在这样一个季节里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写生作业是困难的。那是一幅有关植物的写生,题目是《盛景》。可是,秋天深了,要去哪里寻找繁花盛开呢?她知道近郊有一座花房,一年四季都有新鲜娇嫩的花儿。天鹅绒般的花瓣上永远会凝着几颗精致的“露珠”,沁人的香气不浓不淡总是刚刚好。但这些温室的花又如何诠释“盛景”呢?真正的盛景也许有破碎的花瓣,但那是在风雨洗礼中的傲骨,也许她没有醉人的香气,但真水无香。她心中渐渐有了答案——桐花。

在她家后面的那座山上,每年的夏末都会泛起一叠叠绛红的浪潮,远近的人们都知道,那是桐花开了,不掺一丝杂质的红甚至浸染了远处的天空。那是真正的盛景。她的脚步停了下来,转向通往山顶的小路。

山间的水汽比地上重了许多,阴冷的风在林间穿梭,一阵紧似一阵,她感到有些刺骨。路旁的树蜷缩着,露出嶙峋的枝干,微黄的叶子无奈地旋转着落下来。她有些慌了。是啊,桐花还在吗?那夏末八九月间的热烈抵挡得住秋吗?是的,她猜着,带着几分自信。她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桐花时的情景:年幼的她仰着脸,望着那些绛红色的生命在头顶铺开,一股强大而骄傲的力量在花间蔓延,那么热烈,那么高贵不可及。这样的花怎会像别的花一样庸俗软弱,在秋风面前黯然凋零呢?

但是秋天深了,她紧了紧上衣。一路上那些也曾灿烂的花儿早已萎缩,变成了黑褐色。桐花啊,千万不要谢啊!为什么一路上也不见你的身影,山顶就快到了,你的灿烂还在吗?她的双脚不觉中已经跑了起来,伞上的雨水滴落下来,浸湿了画板。她那小小的心儿在清冷的秋风中几乎飞了起来。“雨中的桐花一定美极了!”她猜,安慰着自己,“吸饱了雨水的花瓣一定像锦缎一样,舒展开来,沉甸甸地在枝头怒放。那种红在水汽中晕染开来,闪动着光泽,一定是最美丽的盛景。”

啊,山顶到了。是的,就在前面。桐花桐花!她猝然停住了脚步。秋天深了,漫山的红落了。一朵朵桐花随着雨水悠悠地落到了地上。她不敢上前,怕踩在那凋零的桐花的尸体上。她怕那软绵绵的感觉。一地的绛红让她觉得残忍与失望。她们仍旧美丽,依旧饱满,却失去了往日的傲骨,她们正在死去。桐花落尽,是否代表一场繁华的剧终?她没有再走近,只是远远地站着,慢慢地转身。

就在那一刹那,她发现了一株小小的花,开在路边的山崖上。那是一株白色的小花,那么不起眼,她甚至叫不出名字来。它被雨水打的摇摇晃晃,却依旧仰着脸,望向天空,极尽伸展自己的身躯,洁白的花瓣透着稚气,也透着坚强。它小心翼翼地开着,极尽全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望着它,她的眼中流露出了怜爱与崇敬。她不再迟疑,铺开画纸饱蘸水彩,那朵无名的小花跃然纸上,背景正是那红得浓郁的凋落的桐花。

人生的盛景也是如此,不在乎多么轰轰烈烈,重要的是人生是否能活出极致的美丽,她对着那幅《盛景》轻松地笑了……

[点评]这篇文章紧扣题目“猜”,写出了自己在山中寻找盛景的过程。文章一开始,从老师布置的写生作业入手,接着紧扣题目,猜“要去哪里寻找繁花盛开?”当心中有了答案“桐花”并上山后,她运用虚笔写第一次见到桐花的情景,进而又猜:“桐花还在吗?”“雨中的桐花一定美极了!”然而当山顶到了后,却发现桐花落尽,就在转身的一刹那间,又发现了一株小小的花。接着又运用实笔对小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作者巧妙地运用虚笔和实笔,赋予了文章诗一般的意境,蕴含的哲理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河北辛集中学]

猜你喜欢
盛景桐花
桐花开了
又是一年桐花开
桐花满地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古怪猫和蛤蟆公主
售后服务:新能源汽车繁华盛景背后的阴霾
洁白桐花姐妹情——省妇联访问团赴台交流纪行
以我江山,许你盛景流年
桐花万里路
盛景七年羽化成蝶 铸就中小企业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