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智慧,重新整合——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整合教学

2010-08-15 00:49何雪梅
中学语文 2010年12期
关键词:咏史怀古诗歌

何雪梅

粤教版选修教学虽已踏入五个年头,但直到今天,如何开展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此,笔者想谈谈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采取的对策,希望抛砖引玉,为实验成功略尽绵力。

一、“穷”则思变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材编写,经过综合多方面考虑,成书形成盛唐三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三大题材(“即景抒情”、“山水田园”、“边塞战争”)、晚唐三大诗人(白居易、杜牧、李商隐)三大题材(“酬赠”、“咏物”、“咏史”)的架构。

只是,如此不一的分类标准并不利于教学实践。比如杜牧作独立专题,选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是咏史怀古诗,但咏史专题又另选《长沙过贾谊宅》、《金铜仙人辞汉歌》、《过陈琳墓》三首;王维作独立专题,选诗《积雨辋川庄作》是山水田园诗,而山水田园专题又另选 《宿建德江》、《终南山望雪》、《田家杂兴八首 (其二)》、《游终南山》四首,《送沈子福归江东》是送别诗,而教材无送别专题;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归为即景抒情,却又是咏史怀古……

正所谓“穷”则思变,本人在教学时,尝试走自己的路,重新整合,优化教学。

二、宏观策划,教材整合

1.宏观构架,高端点拨——凸显人文性与工具性

高屋建瓴,方能左右逢源;宏观构架,方能高端点拨。在教学中需要我们统一整合标准,凸显诗歌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由此,笔者主张采取双线并行的整合教学。代表诗人独立作专题,其他诗人诗作则以内容为专题,两者尽量避免重复,教学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安排:《积雨辋川庄作》放在山水田园诗专题,杜牧《早雁》放在咏物诗专题,《蜀相》、《登幽州台歌》、《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贾生》放在咏史怀古专题,另补充送别诗、思乡诗专题。宋词苏轼、柳永、李清照独立作专题,《桂花》放在咏物专题,《登临词》两首皆为咏史怀古,爱国词含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重点讲辛弃疾。

“选修课的开设,明显是必修课的延伸、发展与提高”,《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选修目标是“让同学们在阅读和欣赏中,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和古典诗歌美的享受”,“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我国古典诗歌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因此,选修教材诗歌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营造古典诗歌阅读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读诗;知识目标是掌握各类诗歌阅读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熟悉各类诗歌的特点及其常用的手法;情感目标是走近(进)大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代表诗人及其代表诗歌的魅力与张力。

因而,教学过程应突出两大内容,一是人文性,二是工具性。窃以为前者可粗略理解为代表诗人与诗作,后者则体现于各类型诗词的特点与常见手法之中。

2.中观构架,规划路线——凸显专题整合教学

学生展开唐诗之旅,独立专题除了李白,当然还有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几个大家;漫步宋词,则少不了走进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专题。学生走进大家的世界,才能感受大家的人文情怀。

诗歌按内容看,大致分为 “山水田园”、“边塞”、“咏物”、“咏史怀古”、“酬赠”、“送别”、“思乡”等,以意象特点、思想内容、常用手法贯穿其专题教学,无异于带学生打一把钥匙,让学生学会读诗、品诗,此乃工具性的体现。

选修课的教学,贵在培养学生自主研习的兴趣与能力。在规划教学时不妨尝试采用丰富活泼的教学方式,如:

(1)集束式。如咏史怀古诗,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叫咏史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叫怀古诗。据此,翻开目录,属于此类的诗词曲有《蜀相》、《登幽州台歌》、《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贾生》、《长沙过贾谊宅》、《金铜仙人辞汉歌》、《过陈琳墓》、《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讥时咏史散曲二首》。集束式专题教学利于系统构建,走向纵深。

(2)鉴赏式。咏史怀古诗,必修教材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乌衣巷》、《过华清宫》、《赤壁》,其思想内容有借古抒怀、借古讽今、借物(事)寓理。至于手法,《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与周瑜的对比,《乌衣巷》朱雀桥昔日与如今的对比,旧时燕栖与如今的对比。温故而知新,赏析《过陈琳墓》诗人霸才无主,陈琳霸才有主,陈琳青史垂名,自己书剑飘零;《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的内容与对比手法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此整合,从内容、手法等引领学生学习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3)知识链接式。此方式常用于介绍知识性的资料。如用典,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是用事。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是引用或化用。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多化用,“千里澄江似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静如练”,“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多用事,如“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链接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

(4)诵读交流式。诗是语言的精华,诗的魅力来自于奇妙的语言所给予人审美的愉悦。于漪老师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诵读中感受和诗词体验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在美的熏陶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5)讲座式。或老师主讲,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学生主讲。譬如一个苏东坡,无论诗歌,还是古文;无论才学,还是为人;无论功成名就之时,还是落魄惆怅之日;无论气势磅礴的 “大江东去”,还是缠绵婉约的“十年生死”……都值得我们挖掘其文人价值、生活态度、处世哲学。学生作研究性立体解读,可丰富自己的阅读与人生。

总的来说,在教与学的微观课堂上,师生努力贯彻实行新课程提出的两大理念:即(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处理好三个问题——凸显选修性

1.转变学诗歌为考试的思想,感受诗词美。诗歌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最能体现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诗歌,尤其是精英性、探索性的诗歌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个商品大潮冲击一切的时代,十分有必要”(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承担起传承与发扬的责任,强化诗歌美的感受,还原诗词艺术韵味。

2.走进课本,也要走出课本。因为“语文教材的文本在现代语文教育看来就是案例”。叶圣陶说,“打破常规,不唯教材”。我们“实际上是‘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3.与高考备考有联系有区别。选修课教学应有别于高三诗歌鉴赏如何拿高分的应考技巧指导,但也应注重到与高三的衔接与联系。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而“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所以,我们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重新整合教材,致力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探索出有效的应试与素质教育融合之路。

猜你喜欢
咏史怀古诗歌
诗歌不除外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北陵公园咏史
中山城怀古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上都怀古
咏史抒怀
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异同
诗歌岛·八面来风
浅探纳兰性德咏史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