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用典”手法的运用

2010-08-15 00:49闫子强
中学语文 2010年12期
关键词:刘裕蜀道蓬莱

闫子强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引用历史故事、引用前人诗句。

一、引用历史故事(用事)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如:

永遇乐·京口①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率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二、引用前人诗句(用诗)

如果按表现形式,用典又可分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分法。

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谢枋得的《庆庵寺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则是明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自己“避元”的隐衷。

暗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暗用《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也是暗用典故,表面写梅花,实际指乐曲《梅花落》。

正用典故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朓;区别于“大谢”(谢灵运)。这里有自比的意味。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朓那样清新隽永。

反用典故如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而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

诗歌中的用典确实给鉴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诗歌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加强平时的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很有帮助。

猜你喜欢
刘裕蜀道蓬莱
蜀道向天开
未来日记
蓬莱迎曦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蓬莱凝翠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岱山五云缥缈隔蓬莱
蜀道雄魂
环卫工
蜀道盘旋着的历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