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的首尾亮起来

2010-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0年12期
关键词:红颜名句点题

石 璟

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来说,开头和结尾都很重要。这一点越来越被老师和学生认同,所以在高考中,许多同学都努力地想把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写好,可总是收效甚微。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两个部分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作文的开头

“万事开头难”。许多学生在考场上花很多的时间想写好一个开头,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可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想了半天想不出,时间又不允许,结果匆匆开头,反而使文章显得仓促;有的总算想出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开头,可惜时间不够,文章都不能写完。

那么,写文章开头要注意哪些原则呢?首先,开头必须或直接或含蓄地点题,考场作文与平时习作不同,阅卷老师不可能反复地去揣摩考生的意思,所以,最好在作文一开头就点题,既要点话题,又要点主题。其次,在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议论文可以直接亮出观点,记叙文也可用题记的方式表明观点,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另外,作文的开头还要收到吸引读者的效果,以引起老师读下去的兴趣。如果读者连看都不想看下去,那文章的内容再好也是白搭。

把握了以上几个原则,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方法快速构思文章的开头了。

方法一:引用名句,炫示积淀

高考作文就是把自己的优点展示给老师看,如果在开头恰当地引用名句,会让阅卷老师感觉你的课外阅读量大。例:

纵然没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也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但我还是邂逅了你,读你,领悟你……(彭江勇《读你》)

这个学生引用的是高中生必背的名句,一开始就使文章充满了文学色彩,如果把它改成“如果没有美好的景致,也没有幽雅的意境”,语言就乏味多了。当然,引用名句时要注意恰当和准确,否则会适得其反。

方法二:运用修辞,炫示文采

许多老师教学生开头运用一组排比句,其实不仅是排比,像比喻、反问、设问、拟人等修辞恰当地运用在开头,也会使文章显得有文采。例:

是你吗,那个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悄悄哭泣的身影?是你吗,那个数学与文学有着巨大落差的文学才女?是你吗,那个从小就梦想着快快长大到能够穿丝袜的年龄的小女孩?是你吗,那个在被子里幻想毕加索的少女?是你吗,那个背负着所有的悲伤与痛苦,远到西班牙的流浪者……(宋向楠《读你》)

这段文字运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将三毛的特点用简洁而整齐的语言概括出来了。运用修辞开头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句式整齐,还能增大文章的容量,丰富文章的内容,可谓一举数得。

方法三:描绘场景,进入情境

有许多例子学生已经用过很多次,比如司马迁忍受宫刑的屈辱完成《史记》的坚忍、屈原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的蔑视权贵等等,难出新意,而写作水平中等甚至偏下的学生由于阅读面窄,又难有其他典型事例。描绘场景,就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例:

燃烧弹的火光照亮了整个夜空,却照不到他朴实的军装;草丛燃烧发出的爆裂声不绝于耳,却听不到他的半点呻吟;千万度的高温烧光了草坪,却改变不了他不朽的英姿。他的肉体是趴着的,他的灵魂却是站着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邱少云。(吴庵羽《英雄》)

将简单的一句话加以想象,描绘成一幅感人的画面,让读者跟着走进那个特定的情境中,感受你的思想。这样,就算是用得再多的事例,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方法四:直接入题,开门见山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开篇就是这么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感情,而这句话也成为了整篇文章的文眼。这样直截了当的开头用在考场作文中也很适合。例:

唱够了圣诞歌,跳完了圣诞舞,吃腻了西洋饭,我们也该过一过中国节了。(宋小安《爱上中国节》)

短短几句话,既揭示了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可谓言简意赅。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几句,可要找到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这一点实际上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变得大而空,使文章开头变成一个不合适的大帽子。

方法五:独辟蹊径,一鸣惊人

这个方法适用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打破常规,另找一条路开头,能收到一鸣惊人的效果。2004年,湖南卷的作文话题是 “家庭教育”。一个女生这样写道:“亲爱的宝贝,这是你的母亲在她十七岁的高考考场上给你写的一封信。”这个开头大胆而新奇,任何一个人看了都会产生读下去的兴趣。这篇文章在当年就是一篇满分作文。所以,为了吸引读者,你完全可以在文章一开头就放下一枚炸弹。例:

红颜似水,但绝非千年来的“祸水”;女子如花,但并非只有花的骄艳。(杨宁灵《铿锵红颜》)

小作者借助常人惯用的对女子的评价,反其意而用之,既写出了女子的柔美,也写出了柔美外表下的坚强。可谓“红颜礼赞”中极有新意的一个开头。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把开头写精彩,既能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又能打开自己的思路,触发自己写作的灵感。

二、作文的结尾

崔莺莺和张生在庙里第一次相逢,临别之时,崔莺莺回头看了张生一眼,所谓“临别秋波那一转”,让张生害了相思病。如果考生的作文结尾也能让老师害上“相思病”,那也可谓上乘之作了。可我们经常见到的作文结尾是什么呢?我略举几例:“总之,我们应该做个讲诚信的人。”“所以,我要说:我爱你,中国节!”“让我们团结起来吧,因为团结就是力量!”这些结尾,只能说是空洞的口号,怎么能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效果呢?

作文的结尾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原则:1.再次点题,照应开头。考场作文应该反复点题,在结尾处再次点题,既可以明确中心,又可以照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2.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总结全文主要针对议论文而言,前面分条论证,最后加以总结,形成总分总的结构。任何文体都有深化主题的必要,特别是记叙文或比较含蓄的抒情散文,就更需要有深化主题的句子。3.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文章的篇幅毕竟有限,考生应该尽量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咀嚼回味的空间,也更能让阅卷老师感受考生思想的深度。

那么,如何收尾才能达到以上几个要求呢?

方法一:抒情议论,点出题旨

这种方法较适用于记叙类文章。例:

我错过了你的时代,无法与你并座交谈,不能同你执手护国,然而,时光洗刷了你的面孔却不能淡化你的精神所奏成的乐曲,我愿成为一个不由自主的音符,追随你的脚步,奏响民族精神的强力乐章。(吴瑨《外国朋友中国节》)

这篇文章中,小作者设想了一个外国朋友站在汨罗江边追念屈原的过程,而在文章末尾,就用了这样抒情议论的句子,既突出了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古代爱国诗人的热爱,又点出了“民族精神”这一主题。

这样的收尾方式忌突兀和拔高,一定要做到自然、水到渠成。

方法二:巧借名句,炫示思想

现在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缺乏深刻的思想,所以思想有深度的文章当然会受到老师的青睐。例:

静候,总有一天,人们会怀着敬意用“人性”编成一支扫帚,轻轻地为你扫墓……(彭江勇《读你》)

文中的“你”指的是潘金莲,小作者从人性的角度来“读”她,领悟她,给予她极大的同情和理解。文末,作者化用了沈从文的名句:“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从文小说习作选·作序》)借助“人性”一词,表达了对这个招来千古骂名的女子的一种深深的思考。

方法三:宕开一笔,回味无穷

文章在可以结束的时候并不收尾,而是巧妙地再加一笔,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更能让人回味无穷。例:

远观女子,足矣美丽,走近女子,才更能领略她的魅力;远观红颜,足矣芳华,走近红颜,才更能感受她的铿锵。这是秘诀,只需意会,言传过于复杂。(杨宁灵《铿锵红颜》)

这个结尾很有点鲁迅先生 “呜呼!我实在无话可说”的妙处,让人觉得女子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真正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方法四:一问一答,发人深省

以问结尾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可以有问有答,也可以只问不答,鉴于考场作文应该反复点题的特点,我更倾向于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结尾。例:

太多的陈述都已融入历史之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卧薪尝胆的勾践究竟谁是英雄?面对人生的渡口,你是否已为自己造了一叶扁舟?其实绝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绝望!面对绝境,我们更需要史铁生那种走出地坛的勇气!(吴瑨《从地坛走来的史铁生》)

作者首先提了两个较有分量的问题,让人思考,后面的回答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想象,如果省去前面的问题,后面的点题就会显得空洞无力了。

开头、结尾好的文章并不一定都是好文章,可优秀的文章一定有精彩的首尾!以上几个方法只是笔者的一点愚见,我相信,聪明的人是知道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的!

猜你喜欢
红颜名句点题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一)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二)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文末点题太直接
食色记之夏日红颜
岁月如金丝,红颜不堪织
扶危定倾赖红颜
倾尽天下,为红颜一笑
浙江文成:“点题公开”打造“阳光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