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以“江南在哪里”为课例

2010-08-15 00:53滕兰花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江南历史

滕兰花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以“江南在哪里”为课例

滕兰花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过程必须紧跟当今史地结合、文化史结合的发展趋势,必须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推行“课堂+社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手段,通过系列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的兴趣,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历史地理学;江南

荀子在《荀子·儒效》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1]一个好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对学生“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特别是教会终身学习的方法。对于高校历史本科专业教育的目标而言,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社会并不需要接受过历史学教育的人都成为历史学家,而是需要能把历史中的智慧、能力、方法运用到现实社会中的人。教育要走向终身教育,就要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当中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学生的学与研

《教育大辞典》解释为:“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其特点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2](P78)但是长期以来,传授知识却画地为牢,走入误区,更多时候是教师唱独角戏,重在按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灌输教学,而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配角,成为教材和笔记的记录者和识记者,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这种脱离现实发展实际的教学流弊根深蒂固,致使在大学里逃课成为时尚,考试前突击半个月即考试过关,这是目前教学的普遍通病。课堂教学再不进行改革,将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更谈不上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了。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大胆革新,推行研究性学习。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历史学专业必修课,它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边缘学科,以历史为经、以地理为纬,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极为明显,而且与现实社会联系很强,如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至今日仍存在。由于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时空不断变迁的特性,要把散乱的各种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并通过一定的引导,学会自我思考,这是一个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紧跟上当今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推行“课堂+社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系列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开展研究的兴趣,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当中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尝试。下面以历史经济地理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选择了“江南在哪里”作为教学课例,来谈谈历史地理学课程教学当中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历史地理学课程当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区东移南迁的历程及其原因。一提起“江南”,人们立马会想起“江南水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等民间俗语、谚语。而值得注意的是“江南”一词本身只是一个地理方位词。为什么会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代名词呢?为什么它在唐宋以后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区?对于这问题,教材当中只是简单提及一些,并没有深入展开分析。而这个问题又是中国古代史、经济史、历史地理学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为此,笔者以“江南在哪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主题,设计了一次研究性学习主题课,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区变迁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江南的由来、成因以及发展演变过程。

本课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围绕着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老师先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先针对“江南”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教师把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归纳总结,最后形成五大问题——“江南”何处有?“江南”怎么划?“江南”怎样炼?“江南”地域的盈缩变迁与中国经济重心区变迁有何联系?怎样评价江南?各小组自主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最后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进行课堂讲解。

布置了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后,各小组成员分头行动。有的查阅网络资料,有的查阅史籍,有的制作相关地图和图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们不断发现新问题。比如有的小组指出许多河流自西向东流,都产生江南江北之分,比如邕江自西向东穿越南宁而过,也产生了江南与江北之分,但为什么今天我们俗称的“江南”有着特定的地理方位?江南的开发除了人为因素外,有多少是大自然的恩赐?为什么如此富庶的地方在唐代以前却发展较迟缓?为什么江南的文化如此发达?它与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关系?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开,他们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相。

二、教师的导与教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全部把课堂主导权放到学生手中。虽然是研究性学习,但是有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当中还是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把握不清,甚至理解有偏差,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江南成长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区的原因,也就是“江南是如何炼成的”这一问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和空间意识。所以教师在此时就要讲解清楚中国古代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开发所起的作用,如北方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带来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均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

学生在自主研究过程中,有学习小组指出江南是水乡,物产丰饶,是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适合水稻种植,水利灌溉发达。加上大量北方人口自东晋以来南迁,促进了地区开发。他们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来说明江南地区人口的增加与北方人口南迁的关系。老师在肯定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注意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趋势对于江南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古代早期文明虽说在长江流域也有众多遗址,但始终无法超越黄河文明。这是因为在没有发明铁器前,江南黏滞板结的土壤很难耕作,而北方黄土高原疏松肥沃的黄土,特别适合那些使用石器和木器的先民。江南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带,到处是沼泽湖泊,江南的发展与治水的技术密切相关,当拦水筑坝和造船建桥的技术不成熟的时候,江南很难发展起来。因此江南虽是沃土,但是她是后发地区,是储备着的有潜力的地区。每一次游牧民族的南向牧马,汉文明的衣冠南渡,都是对江南的一次开发、拓展和提升,也是对江南这个概念的锤炼。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文明进程是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双向过程,江南正是在这个双向过程中被锤炼出来的。

同时,学生们较少会关注到行政区划对塑造“江南”的重要影响力。为此,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唐代政区沿革情况,明确指出唐代是一个重要的政区发展时期,唐代所确定的“道”一级政区,影响极为深远,它甚至影响了江南的形成与划分。然后通过展示唐代政区沿革示意图,让学生明白唐代划定的江南道,和后来把江南道拆分留下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此举对江南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

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古代经济的重心区变迁历程”,然后引导他们归纳出中国四千多年来经济重心区的演变轨迹是一个整体性东移南迁的过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区经历了自关中地区向黄河下游地区转移,再向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的过程,在唐宋时期,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成为经济重心区,宋代完成了中国经济重心区东移南迁至江南地区的过程。

在教学的总结阶段里,教师回顾各个小组的研究报告后,再次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样一个历史信息:江南是大自然的造就,更是北方人口南迁开发的结果。江南区域自洞庭湖东扩、东移最后减缩至太湖流域,其历程充分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区东移南迁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重心区不断变迁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另外,还有学生指出江南的形象是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他们用大量的唐诗宋词去作为例证。这点是极为难得可贵的,这表明学生已经开始学着运用“诗史互证”这种史学研究方法了。教师要及时表扬与肯定。教师展示一副对联:“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让学生集体朗读,并分析对联里所描绘的人文地理因子。教师在总结了学生的发言后,指出这副对子很有意味,与江南对应者,不是江北而是塞北。它暗示了江南的和平、安逸、美好,因为与它相对的是铁马(战争)、秋风(肃杀,凋零),它反映出了中国人的一种认同,即江南是理想的居住地,是值得生活在那里的地方。

教师在讲授完本节课后,还可以再提出一些课后探究性学习课题,如历史上“天府”有几个?“岭南”在哪里?“西南地区”到底该包括哪些省区?这些课题都将成为下一次探究性学习的主题。通过这样一些相关学习主题的探索,师生们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接近问题的核心,从而实现了历史地理学要通过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变迁、总结历史经验、为当今社会建设服务的研究旨意。

三、结 语

教育部2001年4月9日颁行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3]通过“江南在哪里”的研究性学习课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目标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课程结束后,学生在心得体会当中,都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喜爱。因为在小组研究过程当中,他们不仅学会了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更关键的是他们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会了分享与奉献。

在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课题的选择必须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结合起来,而且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与讲过程当中发展其创新思维。另外,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成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及时把握学生的讨论动态,给予宏观调控,防止可能出现的放任自流,并因势利导,相机点拨。这样才能真正确保研究不偏题。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如何强化知识技能传授和培养,把夯实基础和探究创新很好地统一起来,这仍需要不断的努力。

[1] 荀子.荀子卷四·儒效[Z].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2001-04-09.

The Primary Explor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and Geography Inquiry Learning Mode——Taking Where is the Jiangnan as Case Study

TENG Lan-hua
(Guangx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Nanning Guangxi530006,China)

The teaching procedur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Geography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bination of present history and geography,culture and history,should carry out ope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dding society,and should adapt teaching approach of inquiry learn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interest,so a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of relating theory to practice,analyz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s by them selves by serial problem s inquiry.

inquiry learning;history and geography;Jiangnan

K928.6

A

1674-9200(2010)02-0086-03

2009-11-26

2008年广西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启动项目“‘课堂+社会’:高校历史学专业《中国历史地理学》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2008C005)

滕兰花(1976-),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西南边疆文化地理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 娄自昌)

猜你喜欢
研究性江南历史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新历史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