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工作中应用“治未病”中医思想的体会

2010-08-15 00:51王建民于治国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12期
关键词:治未病学会心理健康

王建民,于治国

(酒泉卫生学校,甘肃 酒泉 735000)

浅谈班级管理工作中应用“治未病”中医思想的体会

王建民,于治国

(酒泉卫生学校,甘肃 酒泉 735000)

班主任如能巧妙地将“治未病”的思想融入到学生管理之中,并予以科学的引导,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治未病”;班级管理;班主任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这种强调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学生管理,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提前干预、教育与有效引导,这将有利于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净化学风、校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

1 “治未病”的涵义

“治未病”是古代医家就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唐代孙思邈则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阶段,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等见解。可见,“治未病”包含3层意思:(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其发生;(2)“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细微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3)“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时切断传变途径。如果将“治未病”的思想融入到学生管理之中,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未病先防——重视对学生心理及行为的教育引导

中专学生由于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大,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难免会出现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依赖和独立的矛盾。同时,人际关系、异性交往、就业升学等问题也会困扰他们。作为班主任应善于发现苗头,及时、科学地进行干预,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防止其心理疾病的发生,避免他们出现性格孤僻、烦躁、抑郁、恐惧等问题。中医学“未病先防”思想的关键就在“防”字上,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干预、调节转变,由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医治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管理转变。中职院校要依托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矫正,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3 见微知著——加强对学生心理及行为的疏导工作

作为班主任应善于收集、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在一些违纪、违规事件还处于“酝酿”阶段时就应对其进行处理。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深入学生之中,多留心、勤观察、勤做笔记,善于思考与学习。班主任要为每一名学生备课,更要细心、全面地为“问题学生”多备课、备好课。同时,班主任还要在班中安排一到两位值得信任的学生做好辅助工作,通过他们来掌握班级和部分学生的动向,以利于及时、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干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中一定要从细节入手,注意防微杜渐。学生违纪、违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要从细微处入手,防止学生违规行为由轻变重,由小变大,由局部向全校蔓延。只有及早发现,提前干预,才能防止小事变大乃至恶变。

4 已病防变——加强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矫正工作

目前,中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落后,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散漫成性,导致厌学情绪严重,自控能力差,还有部分学生逃学、早恋、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甚至最终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当然,导致“问题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班主任要学会统筹全局,练就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怀着仁爱之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耐心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

4.1 对症治疗,防止进一步扩散、恶化

我们要认识到“问题学生”任何时期都会有,作为班主任要虚心学习、善于总结规律,正视学生的错误,以“治病救人”的思想及时、果断地采取补救措施,不可偏激定性,以免导致事态恶化。

4.2 加强心理疏导或心理治疗

据不完全统计,中职院校休学、退学的学生中有30%左右是由于心理健康原因。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班主任应向他们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和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比如:开展专题讲座、观看以心理卫生和励志为主题的影片、开设与心理卫生和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等,将宣教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有意义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要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讲究教育艺术,注重心理疏导,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坚持虚功实做,使学生学会记忆、学会思维、学会办事、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4.3 对症下药,加强教育和管理

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思考、总结,再思考、再总结。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明辨是非,端正态度。要分析问题,找准病根,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比如学生上网、谈恋爱的问题,班主任不应一味惩罚、批评,这样的“严”不但起不到教化作用,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要把握尺度,做到严之有方,严之有度、严之有情、严之有则、严而垂范、严中有爱,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过程中,感化“问题学生”。

(2)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主动学习教法和管法,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技巧。遵从教育教学规律,针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体特点对其进行教育,随着“问题”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班主任应转变思维方式,怀着大爱之心耐心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走近学生,掌握其思想变动,依据个体特征选择最佳的方法实施教育。

(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要苛求一次性药到病除,做好反复教育的思想准备。正如前面所说“问题学生”历来有之,教师要做好学生反复出现问题的心理准备。在问题现次出现时,教师不能急躁,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要告诉学生他取得的进步,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拉长反复的时间,以彻底解决问题。

总之,学生管理无小事,我们只有怀着“治未病”的思想,努力做好防病在前,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工作,付出加倍的爱心、耐心,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健康地成长。

[1]覃隶莲.中专生不良人格特征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3):118~120.

G630

A

1671-1246(2010)12-0032-02

猜你喜欢
治未病学会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学会分享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