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勃在诗歌革新上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2010-08-15 00:49裴旭东
关键词:诗风王勃革新

裴旭东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3)

试论王勃在诗歌革新上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裴旭东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3)

“初唐四杰”的领军人物王勃第一个提出了诗歌革新的主张,指明了诗歌的方向,并在诗歌创作中充分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用他的实践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为唐诗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王勃;唐诗;诗歌革新;现实主义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文学艺术的繁荣阶段,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当属唐诗。唐初诗坛上,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仍然是沿袭齐梁形式主义的华艳风习,这时的诗歌大多数都是“应诏”、“应制”或“奉和”之作。在形式上,专门追求辞藻的典丽,浮词艳句比比皆是,这种诗风严重阻碍了唐诗的健康发展。就是在这特殊的时期,王勃及“初唐四杰”中其他三人,以崭新的姿态,崛起在唐初诗坛上,他们是一股新生力量,对唐初的浮糜诗风深表不满,并提出了革新的要求。而王勃则站在了同齐梁诗风、宫体诗展开斗争的最前列,从理论到实践都为唐诗的兴盛做出了贡献。

一、王勃在诗歌革新上对唐诗发展的理论贡献

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一文中,王勃全面地阐述了诗文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自微言既绝,期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叙名流者,以沈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在这里,王勃指出了自屈原宋玉以后,包括诗歌在内的文风就存在问题。至于六朝,则愈演愈烈。因此,他对六朝以来的浮糜文风给予猛烈的批评,甚至认为雕刻浮艳之文,“用之而中国衰”,“贵之而江东乱”。虽然这些说法不免有些过分,但他看到了浮糜文风对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兴亡不可忽视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王勃向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检大声呼吁:“天下之文,糜不坏矣”,强烈地提出文风改革的要求。虽然没有专指诗风,但却包括诗风在内,实质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说,这是唐初诗坛上提出革新要求的第一声号角。

王勃不仅提出诗风革新的主张,而且也指出了诗风革新的方向。《上吏部裴侍郎启》中写道:“圣人以开物成务,君子以立言见志。”王勃认为,诗文是“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繇其轻重”的不朽事业。这就明确地指出了诗风必须往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道路上转,要使诗文起到经世教化的作用。要摆脱齐梁余风、宫廷诗的羁绊,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使诗文真正成为作家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成为社会生活的写照。王勃的这些主张,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闪烁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宫廷诗统治唐初诗坛的历史环境下,王勃能勇敢地站出来,提出文风革新的主张,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二、王勃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如果说,王勃在理论上提出了诗歌革新的现实主义主张,同唐初齐梁余风展开自觉的斗争,指明了唐诗发展的正确道路,那么,他的突出贡献,是用大量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为端正唐诗发展的方向做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王勃用他的现实主义笔触,把诗歌从宫廷、台阁的浮糜艳情圈子里解放出来,使之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开创了崭新的、清新刚健的诗风,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唐诗引向了积极的现实主义的健康道路。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如七言古诗《秋夜长》,诗人通过对一个闺妇为她出征的亲人赶制寒衣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连年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的扩张侵略政策的不满,以及对闺妇、征夫的无限同情。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闺妇悲凉哀怨这一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展示了外有征夫,家有怨妇,夫妻儿女不得团圆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对唐王朝统治者进行直接的揭露和批判。在《临高台》中,诗人通过对都城长安的描写,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建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盛况,另一方面又无情地揭露了初唐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的生活。诗人从统治者的荒淫无道看到了他们必然灭亡的下场。因此,在诗的结尾处为唐王朝唱了曲挽歌:“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这句诗饱含了诗人对统治者无情地嘲讽和批判。

在唐初诗坛上,王勃的诗歌开始接触婚姻、爱情的题材,表现了诗人的反封建思想。《江南弄》一诗,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自由相爱却被无情拆散,从此彼此苦苦相思,揭露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阻挠、破坏甚至迫害的罪行,谴责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诗中这样写道:“江南弄,巫山连楚梦,行雨行云几相送。瑶轩金谷上春时,玉童仙女无见期。紫露香烟眇难托,清风明月遥相思。”字里行间,无不寄托了诗人对这对青年男女的无限同情。在封建社会,相爱的青年男女被无情拆散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王勃能在初唐封建统治森严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诗作,直接对封建礼教发出控诉,对受迫害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可以说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的。

反映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痛苦生活。《铜雀妓》二首,是两篇吊古之作,诗人却一反过去吊古作品中常有的虚无悲伤的情调,把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歌妓作为描写的对象。“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诗人通过对歌女内心世界的剖析,把歌女们的无限悲苦、无限哀怨倾吐出来,诉说了歌女们被欺凌、被玩弄的不幸命运,对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提出了血泪的控诉,寄托了诗人对歌妓的无比同情。诗人还在《送劼赴太学序》和《泥谿》中为受苦受累的劳动人民愤愤不平。这说明诗人在长时间接触下层人民的过程中,思想感情逐渐接近劳动人民,所以才发出如此深沉的感慨。这是诗人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抒发个人抱负和情思,是王勃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送卢主簿》、《月下驿饯唐少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篇,表达了诗人开朗激昂、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格,反映了诗人壮志未酬、进取不息,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精神。《别薛华》、《重别薛华》、《麻平晚行》、《对酒》、《春游》等诗篇,集中地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抒发了诗人惆怅、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诗人的才华和抱负,使他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干出一番事业,以报效国家。但是仕途的艰难和政治上的挫折又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因此,他苦闷彷徨,内心极度矛盾,严酷的现实只能逼他走上倦于游宦、寄情山水的道路。这些抒发个人情思的作品,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王勃的整个思想发展过程,同时也代表了封建社会被排斥、受打击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因此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王勃笔下,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残暴、人民的疾苦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可以说,王勃的诗作,如一幅历史的画卷,把唐初社会的现实生动而真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王勃正是在自己的诗歌革新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着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开创了唐诗的现实主义之路,用他短暂的一生为唐诗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2mail:yelirong@126.com

book=238,ebook=238

I207.22

A

1673-1395(2010)01-0119-02

2009211210

裴旭东(1977—),男,辽宁葫芦岛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诗风王勃革新
少年王勃
王勃:如果能重来,我选择不坑爹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蜀中九日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一字千金王勃
学苑诗风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