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济道派考论

2010-08-15 00:48王福梅
关键词:洪恩真人道教

王福梅

(莆田学院社会科学基础部,莆田 351100)

灵济道派考论

王福梅

(莆田学院社会科学基础部,莆田 351100)

灵济道派是明初在皇室的直接扶植下而形成的一个新道派,它源于对灵济真君的信仰,本文在学术界首次使用“灵济道派”的概念,并从宗教的基本要素入手,梳理灵济道派形成的历史脉络。

二徐真人信仰;灵济道派;考论

灵济真君即二徐真人徐知证、徐知谔,又称徐仙、灵济真人、洪恩真人、洪恩灵济真君、洪恩真君等。学术界虽然对二徐真人信仰已有一定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把它纳入民间信仰的范畴,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考察二徐真人的生平事迹、二徐真人信仰的兴衰过程[1-3],尚未将明代的二徐真人信仰作为一个独立的道派进行研究。而事实上,从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来看,如果说初期的二徐真人信仰缺乏系统的宗教理论和宗教组织,毫无疑问应属于民间信仰的话,那么到了明代,其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等方面的特征已非常明显,显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道派。有鉴及此,笔者姑且将这个以灵济真君为主要崇拜对象、以灵济宫为活动场所的教派,称为“灵济道派”,并通过梳理其形成的历史脉络,试图以此论证灵济道派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

一、五代宋元的二徐真人信仰

(一)五代二徐真人信仰的肇始

二徐真人信仰始于后晋开运三年(946年)。相传后晋开运二年(945年),闽王内讧,徐知证、徐知谔尝率兵平闽,大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受到闽人的爱戴,闽侯青布村民在鳌峰龙湫之北剪茅为屋,立生祠奉祀二徐。二徐深受感动,对乡民说:“予明年当去世,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第二年,二徐果然相继化去,“精魂不爽,降而为神于鳌峰之阳”。百姓遂奉他俩为神,“岁时伏腊,祀事罔缺”[4]。

(二)宋代二徐真人信仰的初步发展

一方面,二徐真人被青布当地村民奉为地方守护神,具有灭火、治病、祈雨、治水、灭蝗、御寇、祈子等多方面的职能,“凡旱潦虫蝗之灾,水火寇盗之危,疾病婚葬之请,随祷随应,若响若答”。[5]由于二徐屡显灵迹,被青布村民私谥为“护境感应王”,《旗龙山神祠记》载:“旗龙山,鳌峰之肘翼也,有庙曰祈雨王宫,一曰龙门社,即巷东灵济宫王行宫之祠也。盖自宋宣和之七年岁乙巳夏,泊秋不雨,啬夫焦劳,嘉谷用虞。靡神不举,宁不我听。于是,耆老旧人自相告语曰:‘巷东庙有神曰护境感应王,捍灾御难,克休于人大矣,乞灵不少。今旱既大甚,牲璧奠瘗之礼,其可后乎。’惟七月壬申哉,生明齐洁致诚,奔走祀事于庙庭,丁惟神悯人之不辜,若响若答。须臾,云雾四塞,雷电皆至,丕降霖雨如注。远望山之南,忽见神龙闪闪,上有黄旗标揭,大书护境感应王五字。护境感应王,即今之灵济王旧日之徽号也。”[4]此后,地方官和青布村民多次要求朝廷敕封二徐,均不果。南宋乾道二年(1166),青布村民方询、方感、方仲等人向州牧冯砺介绍二徐的“灵异”事迹,冯砺送给二徐真人庙“护境地感应”扁额。端平三年(1236),朝廷始受理请封表文。嘉熙三年(1238),朝廷正式赐予二徐真人庙“灵济”庙额。另一方面,奉祀二徐真人的庙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五代时,鳌峰龙湫之北的二徐真人庙十分简陋,“其初未有祠,制草其庐,木其炉”,实际上只是一座茅屋,还称不上祠庙。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该茅屋被洪水冲毁,村民方珏等人捐资立祠庙于芝屿,第二年告成,号曰“芝屿祖庙”,后世称之为“灵济祖庙”[4]。祥符元年(1008年),在潢溪建庙,“分祖庙香火而奉祠焉”[5],后世称之为“社坛”。政和七年(1117年),潢溪社坛已年久失修成残垣断壁,遂迁庙于龙首之东,此即“洪恩灵济宫”。此后,洪恩灵济宫经过宋隆兴元年(1163年)、开禧二年(1206年)、咸淳八年(1272年)的三次扩建,初具规模。宋宣和七年(1125年),在鳌峰肘翼旗龙山又建一座神祠,称祈雨王宫或龙门社,作为“巷东灵济宫王行宫之祠也”,并在淳熙十一年(1184年)扩建[4]。

(三)元代二徐真人信仰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与道教的结合

元代二徐真人信仰的进一步发展首先体现在灵济祖庙、洪恩灵济宫、旗龙山神祠等二徐真人庙宇先后得以重修,二徐真人宫庙的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据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青布村民重修灵济祖庙。至元三十年(1293年),章桂龙、沈建翁、周仝、周用明、林椿、郭泳翁、郑汝显等人重新修葺灵济宫。元贞元年(1295年),因旗龙山神祠“祠宇颓坏,图像默昧,不称灵明”,奉祠林椿等人筹资修建。

其次,元代的二徐真人信仰在闽侯当地社会的影响也有了明显的增强。这从《徐仙翰藻》卷十二收录的《修护境桥疏》、《修桥立抽拈疏》、《修路疏》、《修溪疏》中可以看出,元代的二徐真人信仰在闽侯当地社会还是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以致于在修路铺桥和修建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时,往往以二徐真人的名义发布疏文来号召大家出钱出力。

最后,二徐真人信仰的有关宗教活动十分活跃。这一点可以从《徐仙翰藻》收录的青词疏表榜文文词诗赋中窥视一斑。卷一收录有《余庆堂道场记》,说明自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起,灵济宫就设有道场。卷二收录有《寿天玉岩道场记》和《续寿天玉岩道场碑记》,“说明灵济宫的庙祝参与玉岩山普照大师的祝冥寿道场活动”。卷四收录有《喜雨颂》、《驱疠鬼文》、《驱旱魃文》、《驱暇蟆瘴文》,“说明当时不但有祈雨活动,而且有驱逐疠瘴魔活动”[6]。卷七收录有《本宫建坛四道人现身》,说明当时建有道教斋坛。所有这些都说明当时灵济宫的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形式各种各样,并且还形成一定的程式。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元代的二徐真人与道教的结合日益加强。完成于元大德年间的《徐仙翰藻》已经把二徐描绘为道教神仙。如《徐仙翰藻》称:二徐生平慕道,道士王方平曾授予二徐《黄庭经》。晋开运四年(947年),二徐“脱化于钩伍间。精魂不爽,降而为神于鳌峰之阳”[4]。此后,二徐飞升成仙,列职仙班。可见,元代的二徐真人已经演变为道教俗神。正因为如此,二徐的塑像也由宋代的“袍笏”儒服改为“靴笠”仙装。正如《徐仙翰藻》卷一二《题塑真人归道扮疏》所云:“恭睹灵济真人,既登仙品,合具仙妆。昔之袍笏,国之宠也。今之靴笠,时之宜也。……塑玄圣像,唯道为身,遹碧云冠,飞光羽扇,混合真模。”与此相吻合,一些二徐真人庙宇亦由道士来管理,如旗龙山神祠。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五代宋元的二徐真人信仰其基本特点是与道教的结合日益得到加强,但缺乏系统的宗教神学理论和组织基础,因此还处于较低宗教层次,只能属于二徐真人信仰的发展阶段。但是,五代宋元二徐真人信仰的发展及其与道教结合的加强,为明代二徐真人信仰向道教宗派的演变奠定了神仙信仰的前提条件。

二、明初灵济道派的形成

明代,灵济道派的形成既是它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受到社会政治背景的深刻影响。下文试图从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入手,来论证明初的二徐真人信仰在实际上已经转变为一个独立的道教宗派。

(一)神仙信仰的兴盛

二徐真人信仰受到明皇室的青睐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道派始于永乐年间。据记载,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前后,成祖朱棣生病,多方求医,仍不见好转,后祈祷于二徐真人,二徐真人降神为明成祖治病,“翊卫左右,顷刻不离,施以灵符,济以天医妙药,随言随效,感应如响,使困弊之体既危而即安,沉痼之疾尽脱而复旧”。[5]为了答谢二徐真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加封徐知证为“九天金阙明道达德大仙显灵溥济清微洞玄冲虚妙感慈惠洪恩真人”,徐知谔为“九天玉阙宣化扶教上仙昭灵博济高明弘静冲湛妙应仁惠洪恩真人”,封其父为“翊亮真人”,其母为“淑善仙妃”,徐知证妻子许氏为“贞应仙妃”,徐知谔妻子陶氏为“恭静仙妃”。同时,下令“大新闽地庙宇”,大规模重建福建灵济宫,诏书曰:“着都指挥童俊、按察司副使许癉重新起盖,合用的“人匠、军夫、木植、专瓦等料,着工部行文书去办。”

工部接旨后,下文福建布政司会同布、按二司经办,要求修复灵济宫,“重新起盖,务要整齐”。四月二十六兴工,第二年五月初六日完成。之后,再“于南京凿石碑并龟跌,航海而来,仍集军夫万人建立”[5]。重建后的青圃灵济宫规模宏大,自金鳌峰山下沿山势建至山顶,计有 3重门、6座宫殿和法堂、道房、钟鼓楼、御碑亭、牌坊、客舍等大小建筑物200余间,四周环绕宫墙。其规模之宏伟可与皇宫相媲美,故民间有“欲观北京皇帝殿,先看青圃灵济宫”之说。同年,明成祖还“敕尚书方宾、指挥林观,于北京内城西建灵济行宫,东西盖亲睦、注生堂,两廊将帅兵从皆依福建祖宫”[5]。灵济宫建好后,明成祖还御制碑文。

不仅如此,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明成祖“命有司春秋致祭,岁易时衣”,每年都要派遣张真人或官员送新袍到闽侯灵济宫给二徐换衣。后来,一年一更衣改为六年一更衣,《槎山乘考》言:“福州旧例,每六年挂袍,太常遣官斋送,万历四年奏罢遣,止预行本省。如或织造,即令藩司堂上官祭告挂换。”《媚幽阁文娱二集》称:“福州原有灵济宫,自永乐十五年例,每六年遣博士赉袍服往祭告。万历四年奏罢,命本省藩司祭告,具袍服。其北京灵济宫,礼如初。”

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加封徐知证为“九天金阙明道达德大仙显灵溥济清微洞玄冲虚妙感慈惠护国庇民洪恩真君”,徐知谔为“九天玉阙宣化扶教上仙昭灵博济高明弘静冲湛妙应仁惠辅国佑民洪恩真君”,其父为“翊亮真君”,赐庙额“洪恩灵济宫”。

皇帝的崇奉为二徐真人信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土壤和发展机遇,在这种不可多得的政治氛围中,二徐真人的信徒们亦全面、系统地去打造二徐的道教神仙身份,从而完成了把二徐纳入道教神仙系统的工作。如明朝皇帝朱棣等撰写的《洪恩灵济真君事实》便称二徐生平“宽仁爱物,忠君孝亲,崇信三宝,同心好善,精勤至道,修斋设醮,日常持诵玉皇真经并宝号。”“未几,兄弟相继仙去,遂为斗中都水使者,出入天宫,积行累功,默佑下民,使人皆尽忠行孝,崇信三宝。”[7]相比之下,明代灵济宫祠官方文照汇编的《徐仙真录》对二徐的渲染更加系统。《徐仙真录》称:

“自旦常素食,持念《玉皇经》、宝号、《北斗延生经》,玄科秘典,无不周遍。每夜斋戒沐浴,设香案,惟与弟二人,告天拜斗,期殄兵革,以安生民。虽国政繁剧,不移志愿,恒勤经向道,久而愈笃焉。

惟王初生尘土,授封王爵,不以位尊贵荣而自居,惟乐道穷经,清居守淡,虽功行圆满,名登仙籍。而黄庭先生得其秘诀,久仰慕之。晋开运间,故诣黄庭道士前,授长生秘诀、道德仙经。

二王居世,笃志修行。功成行满,道妙德玄。上达天曹,名扬斗府,是年脱化于钩伍间。以平时拜斗,兄弟联名,并得斗中都水二使者,出入天宫,左执青节,右仗黄钺,侍立帝前,默佑下民。”[5]

《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甚至说二徐乃天上斗中都水二使者降生。《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言:

“尔时,灵宝天尊在大罗天上五明宫中,凭几而坐,钟声自鸣,宴集诸天星众五斗大神,宣演太上无极至真妙道。时有斗中都水二使者,左执青节,右仗黄钺,侍立帝前,稽首再拜,长跪面进言:‘臣等宿生庆幸,得预天人。下观欲界众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多作恶业,全无惭愧,历数已终。今生末劫,丑口失图,纲维折裂,兵火肆兴,玉石焚丧。或遭洪水,或遇凶年,刑赋苛虐,灾毒流行,罹诸苦恼,不知解悟,生意几息,人道将穷,作何因缘可以救度?愿垂怜悯,开方便门。’

天尊曰:‘善哉,善哉。末劫众生,一如赤子。发汝如是心,成汝如是愿,依吾教法,广为众生说诸因缘,令开悟性,勿生疑虑。曰忠与孝,曰仁与义,四者修持,常居吉庆。臣等既承斯语,敢不奉行。乃于甲辰之岁丙午之年下降人间,分身教化,成功东海,显迹南邦。甲子一周,复还职任。……’”

从天上都水二使者下凡,到生平好善志道,斋戒颂经,死后复为斗中都水使者,出入天宫,且到五明宫中听经,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在明代二徐已完成了向道教神仙的转变。

(二)道团组织的形成

信仰在所有宗教中都居于核心地位,它规定着宗教的其它方面,如修炼方式、戒律及组织形式等,但光有信仰并不能说明宗教教派的正式形成。一个教派的形成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宗教组织,并展开一系列的具有本派特点的宗教活动。尽管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较少,使我们无法了解灵济道派道团组织的具体情况,但从《徐仙真录》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永乐年间灵济道团确已形成,这应是毫无疑问的。

据《徐仙真录》记载,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朱棣为福建灵济宫钦设奉祀官祖庙檀越方珏之十二世孙方文照,令其“专掌其事,不预他政”。同时,挑选 12名“至诚老实道士在宫里看香火”,他们是:林示能、土宗驹、黄志孔、江八、洪伯达、毛海生、陈志琥、曾道晟、林志福、郑维、吴隆逊、刘文恕,每人每月给粮米五斗。此外,明成祖还赐予福建灵济宫数十亩田地,以供香火灯油之用。在北京,朱棣钦设奉祀官曾陈孙,《徐仙真录》卷三载:“庙官曾陈孙,祖居福清县遵义里。父全,赘闽邑积善里陈氏,生陈孙,因居而附籍焉。大明洪武丁丑,始扶神笔,判符药、地理、吉凶无不响应。后闻于朝。永乐丙申,遣使迎。遇事密祷,应验不爽,愈敬愈灵。永乐己亥五月十八日,钦赐冠带,守宫奉祀,月俸米五石。差人挈家,起取完聚。遂于庙西,官盖房舍而住焉。”同时,依福建祖宫挑选 12名道士在宫里看香火。后又添选 35名道士,他们是:张守真、吴希敏、张一宁、曹承祖、殷一正、郭通、姚可道、张福延、史道颐、崔守一、吴得中、陆上文、倪正道、娄景中、葛子真、孙本道、卢混成、张友松、吕道存、杨遇春、樊云山、罗仲山、吕志中、郑守清、朱道方、陈崇木、朱崇先、道弘、胡文、史庆安、韩得、朱道安、周宗道、钱用常、金以宁。

曾陈孙、方文照 (或以他们为首的道士)把道教斋醮科仪引入二徐真人信仰之中,由此分别组成了北京灵济宫和福建灵济宫两个教团组织。明代以前,灵济宫也有众多的二徐真人的信仰者,但多为散处民间的崇拜者,严格意义上的道士很少。明朝永乐皇帝御旨设官奉祀和选道烧香,直接促使教团组织的组成,这是教派创立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道书的造作

随着二徐真人信仰的发展和灵济道团组织的形成,北京和福建灵济宫的道士们制作了一系列的道书。其中,教义、教理的道书有《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斋醮科仪的道书有北京灵济宫道士制作的《洪恩灵济真君自然行道仪》、《洪恩灵济真君集福宿启仪》、《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早朝仪》、《洪恩灵济真君集福午朝仪》、《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晚朝仪》、《洪恩灵济真君祈谢设醮科》、《洪恩灵济真君七政星灯仪》、《洪恩灵济真君礼愿文》等,均被收入《正统道藏》,福建灵济宫道士制作的《乐章》、《庆赞丹悃》、《祭祀仪注》、《真君琼科》、《七政星灯》、《仙妃秘典》、《竖幡科》等,均收入《徐仙真录》;关于本宗派史的道书有《徐仙真录》、《洪恩灵济真君事实》等。从造作时间来看,这些道书均完成于永乐年间;从内容上看,灵济宫的道士们一方面将神学教义理论系统化,高扬宗教伦理教义,另一方面修订了自己系统完整的斋醮科仪。限于篇幅,灵济道派的教义体系及其斋醮科仪,在此恕不展现论述。道书的造作、教义体系的形成,从最主要方面标志着灵济道派的形成。

综合以上分述,笔者认为,五代宋元的二徐真人信仰尽管与道教的结合日益加强,但缺乏系统的神学理论和组织基础,只能属于民间道教俗神崇拜。但是,到了明永乐年间,由于明成祖的大力扶植和御旨设官奉祀、选道烧香,直接促使了灵济道派的组成。灵济宫的道士们造作了一系列的道书,一方面全面、系统地渲染二徐的道教神仙身份,从而完全把二徐纳入道教神仙系统中来;另一方面,他们创建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教义理论,高扬道教伦理教义,同时,也修订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具有灵济宫自己特色的斋醮科仪。一个完全意义上的道派已经诞生,它以二徐真人 (即灵济真君)为主要崇拜对象、以灵济宫为活动场所,故而,笔者且把它称为“灵济道派”。

[1]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 [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2]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3] 陈支平.福建宗教史 [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4] 陈梦根.徐仙翰藻[A].上海书店.道藏:第35册 [C].上海: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

[5] 方文照.徐仙真录[A].上海书店.道藏:第35册 [C].上海: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

[6]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 [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7] 朱棣,等.洪恩灵济真君事实 [A].上海书店.道藏:第9册[C].上海: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

A study of the Lingji Taoism

WAnG Fu-mei
(Fundam ental Sectionof Social Science,Putian University,Putian351100,China)

The L ingji Taoism , a new Taoist sect in MingDynasty, originated from the Xuxian belief. The paper advances a new concept, Lingji Taoism ,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ttempts to combout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the Lingji Taoism formation.

Xuxian belief;Lingji Taoism;study

B958

A

1009-8976(2010)04-0012-04

2010-09-26

王福梅 (1973—),女 (汉),福建仙游,博士,讲师主要研究中国道教。

猜你喜欢
洪恩真人道教
小宝,要吃饭了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影子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西夏道教补议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