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战略着眼人才队伍建设

2010-08-15 00:43林云存
党政论坛 2010年7期
关键词:育才人才队伍人才

○林云存

从国家战略着眼人才队伍建设

○林云存

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科学的理论,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治国理政的思路和理念,也就不可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通过拓宽选才的渠道、完善育才的机制、形成用才的氛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带入知识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只有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不断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党的组织,把各类人才更加紧密地凝聚在党的周围,才能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供坚实支撑。

拓宽选才渠道。选才用才,乃治国治军之大要。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提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王安石总结历史经验发现:“唯贤是举、则事业兴盛”。“人才是最主要的资本”,已成为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活动中新的价值观念。着眼人才强国的新世纪发展战略,必须扬弃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选才”观念和标准,广纳“贤士”、力举贤才。

向外看,吸纳国外优秀人才。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做好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加强人才和人才开发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海外智力。”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为人才的吸纳开拓了新思路。把人才优势作为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就是要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为契机,紧紧的抓住这一机遇,不仅要用好身边的人才,还要敢于走出去,请进来,广纳贤才。不管东西南北,不管海内海外,海纳百川,为我所求,为我所用。一是进入市场选人才。人才的国际化和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大量优秀的人才,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以市场为中介,选择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已成为当今人才的共识。因此,要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到国际人才市场吸纳大量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所需的科技知识含量较高的各类专业人才,经具有审批权限的部门政审、考试、考核合格后征招入列,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二是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选人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是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选人才是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可以与相应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签定为各地区各部门培养人才的合同,广开选才之路,逐年扩大接收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数量,利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优厚的教育资源培养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经济社会建设所需人才,改善现有干部队伍的知识和人员构成。同时,还要从海外或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招募、选拔和引进大批的高精尖特殊人才。

向内看,从本系统培养挖掘人才。在一些单位,往往不是缺乏人才,而是领导和机关不能识别和挖掘人才,以至于埋没和浪费人才。因此,各级领导和机关要有识才和选才的职责,练就一双“慧眼”,不断开发和利用本部门、本系统内的人才资源,使其发挥最佳效能。同时,还要认识到,人才的发展和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人才的选拔要有一种超前意识和敏感性,要有前瞻思考,立足长远、纵横比较,善于发现可塑性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人才,并把他们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强开拓创新的能力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

完善育才机制。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以至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党都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识字运动到马背学校,从文化补习到学历教育,从在职培训到院校深造,为治党、治国、治军造就了大批骨干。但从目前我们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看,离实现“科学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新形势下要提高人才的质量,加速人才队伍的发展,关键是要不断完善育才的机制。

明确育才目标。一是通过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一支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懂外交,又懂内政;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民主、又懂民生的复合型治国理政的人才。二是拓展党政机关“参谋”必备的内涵素质,加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的新知识、新技能训练,培养一支思维敏捷、知识丰富、技能全面、能参善谋的党和政府机关的新型人才队伍。三是着眼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解决人装结合、人机结合的问题,强化专业技术骨干训练,培养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精通业务尤其是高新技术装备的创新型专家技术骨干队伍。四是锻造和培养一支能掌握市场经济知识,足智多谋、善断决策,科学运用市场信息手段,勇立潮头,穿梭国际国内两个商海,会经营,善管理的经营人才队伍;五是更新知识,优化素质,增大教育的高科技含量,探索教学新方法、新路子,培养一支科学与实践教学相长的教育人才队伍。六是培养一支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融合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制造和提供优质精神食粮的文学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七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

区分育才层次。在抓好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区分育才的层次。领导和机关主要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看要求,结合学习高新技知识,研究知识经济、信息网络时代和信息化条件下运用民主管理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有序推动社会管理和进步,创新思维,拓宽思路,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谋略水平,提高统筹和驾驭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基层主要是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学习掌握现代管理知识,认识本地区本部门客观规律,推进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促进和改善民生,按照科学发展的思路理念实现民主和民生两者的最佳结合,达到有效发展的目的,善于应对和处理因民生问题而引发的矛盾问题的能力。

制定育才计划。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所担负的使命任务,制定人才培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计划及规划,保证各时期人才不断挡,保证人才队伍的发展能够紧跟形势任务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坚持以立足岗位成才为主线,采取岗位练兵,擂台比武,业务培训,举办新技术和新知识讲座,开展学术技术交流,进修深造,以老带新、以优传弱的传帮带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业务骨干。

建立育才体系。一是健全育才机构。育才要靠相应的机构和组织来保证。应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由专业对口的领导机关和组织、人事部、局、处(科)分别选定人员成立育才委员会,统筹育才工作,制订育才计划,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育才要求,负责日常育才工作。二是建立专职的育才队伍。担负育才任务的教员,可由各专业岗位或各科研院(所)校专业理论水平高深,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也可适当聘请国内外的专家教授担任。三是建立质评小组。搞好人才质量评估,既是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通过评估,找差距、定措施,完善和推动育才工作不断深化的重要途径。要在育才机构的指导下,将评估纳入各单位年终总结,绩效考核之中,分析本单位人才质量状况,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入才队伍的质量建设。

形成用才氛围。选才、育才的目的在于用才,只有把真正的人才放在能够发挥其能力和素质的岗位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创造出最佳效益。对于如何用才,古今学者论述颇多,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曹操礼贤下士,唯才所宜;刘备知人善任,诚恳宽厚;孙权兼顾三方,广用人才等都应成为当代领导者的榜样。当前,在人才的使用上,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建立人才梯队。选拔一批政治思想素质好、业务上有培养前途的突出人才,建立档案,定期考核,在入学深造、科研经费、业务工作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进行重点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树立先进典型。结合单位实际,树立本单位学高科技、用高科技以及在各类专业竞赛比武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标兵,利用各种形式广为宣传,努力营造学高科技光荣、懂高科技吃香、用高科技受益的浓厚氛围。奖励和任用。对科技创新、科研攻关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才,要大胆破格提拔使用,尤其在开展大的科技创新、科研攻关、装备研制改进、重大工程革新项目方面取得成就的,要在给予物质奖励;对其中一些具有领导素质的,要提拔到适当的岗位任职。

改善生活条件。改革和创新对各类人才在生活待遇上的一些传统做法,对住房、家属随调、子女入学等问题,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照顾,用政策制度的导向来引领和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对出现的困难要及时解决,营造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纪委)

(责任编辑 陶柏康)

猜你喜欢
育才人才队伍人才
人才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王育才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育才中学
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