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理想范式
——基于研究方法论的视角

2010-08-15 00:55田虎伟韩和鸣
关键词:质性方法论定性

田虎伟,韩和鸣

(1.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2.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4450)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理想范式
——基于研究方法论的视角

田虎伟1,韩和鸣2

(1.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2.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4450)

笔谈: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本土化

编者按:混合方法研究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定质研究或质的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被美国学者称为继定量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对它进行系统的译介、分析,并进行合目的、合规律的改造,使之为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质量服务,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方法论研究的诉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实践的需要。为此,本期特推出由田虎伟博士主持的200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本土化”系列成果,以期反映对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知名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颇有微词。他们认为,我国现有多数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既缺少严格的科学实证研究,也缺乏严肃的理论思辨研究,这些研究要么是个人经验的阐发和主观感受的描述,要么是借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的演绎推理。多数学者缺乏方法意识,没有认识到方法在研究中的作用,更谈不上恰当地运用多种方法。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出路何在?理想的高等教育研究范式是什么?

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

以2000—2004年度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期刊的760篇论文和国内100篇研究高等教育的博士学位论文为样本进行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从方法论层面看,定性研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定量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仅占约有1/5;同时,哲学方法论的主导地位有所动摇,学科方法论和原则层面的方法论呈现上升势头。第二,从研究法层面看,比较法、文献法、历史法、调查法位居于研究法的前4位,四项合计约占所有研究法使用频次的3/5;定量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调查法,定性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理论研究法;新研究法种类急剧增加,研究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第三,普遍对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与技术重视不够等[1](P55-64)。

通过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界在使用研究方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研究方法认识和使用中以偏概全现象突出;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淡薄,定性与思辨研究结构有待优化,定量与实证研究有待加强,混合方法研究亟待发展;间接研究中以理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哲学性思辨等为主,定量研究中的比较法、测验法使用较少。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共同体具有复合性,研究机构具有群众性与自发性;专业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研究能力的贮备还不够充分。第二,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性存在和研究主体与对象关系的特殊性,客观上使得使用定量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存在着不少困难;目前定性研究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定量研究的开展。第三,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学科信念的缺失,是研究方法中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东方特有的注重综合的思维方式是导致经验总结法、理论研究法等运用较多的“遗传性”因素;研究所需要的经费短缺和数据采集困难已经成为制约定量与实证研究顺利开展的障碍。

为此,应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总体思路、立场及方法范式。第一,转变高等教育研究思路和立场,使高等教育研究基于高等教育生活世界,重视实践理性的培养。第二,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研究的对象和性质。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应包括活动性存在、观念性存在和研究反思性存在的高等教育。事理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性质,它以研究高等教育的综合生成和动态转化过程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揭示这一生成和转化过程的一般规律为其理论研究的目的;把理论研究所揭示的一般规律运用于对高等教育实践的直接认识及其合理性、有效性的研究,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第三,高等教育研究对象和性质的特殊性,制约着其研究方法的总体特征必然具有综合性。从方法范式的角度看,这种综合性的研究就是混合方法研究。混合方法研究相比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研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多学科研究方法论而言具有更大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可能性,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想范式。

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想范式:混合方法研究

本研究在这里所说的“理想范式”并不是说它是最好的研究范式,而是指它是具有实现可能性的一种研究范式。

美国教育研究方法论学者约翰逊和奥屋格普兹在《混和方法研究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文中把混和方法研究界定为:“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2]并把它称为继定量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或教育研究运动的“第三次浪潮”,明确提出“混合方法研究的时代已经来临”。笔者曾撰文指出混合方法研究还应包括思辨研究的观点,这里所说的混合方法研究就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围绕研究问题综合调配或混合使用思辨研究、质性研究(定质研究或质的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3]。

思辨研究作为一种传统的特殊求知方式,主要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洞察和逻辑推理来求取知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既是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包含多个层次的子系统,也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活动。一方面,高等教育研究活动受客观的环境因素影响较多,研究的现象和问题比较复杂、异质性较大;另一方面,还受个人的主观文化心理因素(包括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阶级地位、政治倾向、文化观念、个人信念等)、人际关系等的影响,主观性、偶然性和独特性因素更大。因而高等教育理论具有难以量化和精确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思辨与定性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研究中思辨方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质性研究作为一种不同于思辨研究的特殊的定性研究(姑且这么说的,起码从表达形式上是这样),它是一种在自然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研究范式,它具有自然的、归纳性的、描述性的和整体性的特征[4]。质性研究适应了教育活动的实践性特征,特别适合于深入地、细致地研究具体的教育问题。

定量研究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实然、可测量部分的研究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对于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具有证实或证伪作用。这既有助于了解与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也是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科学化水平所必不可少的工具。

美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扮演发现者的角色,而定量研究扮演证明人的角色。既然,“由于这两大传统(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所以,对两者相对的效验进行比较是不恰当的。粗略地讲,一种传统是为了生产洞见,而另一种传统是为了检验假设。虽然一方面发现派(定性研究人员)指责实证派(定量研究人员)的表述方式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实证派对发现派毫无条理的主观主义毫无好感,两种分析方法其实是相得益彰的。我们两个都要”[5](P29)。

我国许多高等教育研究学者认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二者的长短具有互补作用。定量研究的长处在于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和各种偏见,使研究保持客观、准确。但是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其中有些部分及其变化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在研究中同样离不开定性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理论框架,而定量研究又为进一步的定性研究创造条件”,“两者合则双全,离则双伤”[6]。

混合方法研究以实用主义和系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研究质量为宗旨。它是在解决研究问题过程中使多元方法合法化的一种努力,而不是限制或约束研究者的选择;它是一种可扩张的和创造性的研究形式而不是一种限制性的研究形式;它是包容的、多元的和交叉的研究,它建议研究者对方法的选择、判断和研究行为采取一种选择手段。最为基础的东西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应该随着研究问题走,凡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许多综合性问题最好通过混合研究的方式来解决。

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由注重思辨——热衷定量——质性意识觉醒——注重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论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单纯重视和使用定量研究同样难以解决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的复杂难题。我国定性与思辨“一枝独秀”的研究方法论也同样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研究的实际。具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特征的混合方法研究应当成为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研究,既要有深刻透视力的直觉归纳与哲学思辨研究,也需要深入实地对研究对象做细致入微考察的质性研究,还需要立足于理性逻辑和实验观察的定量研究,更需要把这三者有效统合起来的混合方法研究。

[1]田虎伟.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Johnson,R.B,&Onwuegbuzie,A.J..Mixed methods research:A research paradigm whose time has come[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4,(7).

[3]田虎伟.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想范式:混和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马云鹏,林智.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9,(2).

[5][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P.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丁洁.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研究方法分析[J].高教探索,2005,(4).

G640

A

1008—4444(2010)04—0001—14

2010-05-07

200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本土化”(FFB090549)的系列研究成果。

田虎伟(1969—),男,河南淅川人,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韩和鸣(1966—),男,河南郑州人,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世奎(1974—),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张文波(1975—),男,河南上蔡人,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宋孝忠(1970—),男,河南固始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王红乾(1964—),男,河南偃师人,河南科技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张学军(1970—),男,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猜你喜欢
质性方法论定性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