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慈善思想及现状的比较研究

2010-08-15 00:55李海燕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民族

李海燕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中美慈善思想及现状的比较研究

李海燕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对中美慈善思想及现状的比较研究,对正确认识中美慈善事业,加强慈善事业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借鉴,加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慈善事业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是一项崇高而又有生命力的事业,加快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

中美;慈善事业;比较

慈善事业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已经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准确地理解中美慈善思想及现状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正确地处理中美慈善文化事业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到培育本民族慈善事业的有效路径与方法,进而促进本民族慈善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中美慈善思想的比较

(一)中美慈善思想的共同性

如英国的许慧文教授所言:“慈善事业在不同的文化群体和国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所拓展,从人类起源时期的无文字土著居民与部落到古代都市的恢弘文明,从中世纪全球社会中大大小小的宗教与世俗社会组织到今天我们所熟稔的‘现代国家’与‘跨国团体’——都有所萌生并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成长与发展。”[1](P3)慈善行为与慈善事业在不同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是多种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慈善思想又有着共同的特征。

首先,中美慈善思想的内在动力具有普遍一致性。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慈善行为的内在动力主要源于利他主义价值观。这一点,在各个民族之间并无差异。因此,国内有学者把利他主义价值观视为慈善文化的核心。许慧文教授也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说,人们‘愿意’,或确切地说是为了某种现实目的、个人利益而为家庭之外的他人作出一点捐助之‘愿望’——即慷慨解囊的动力——是我们人类本质的最大特点之一。正是因为这种属性特征才能有助于把我们自己界定为是有道德情感的动物,也因为如此,才使我们自己有别于其他动物。”[1](P2)

其次,中美慈善事业思想中包含着共同的价值理念。“慈善”一词无论怎么解释,其词义归根结底就是人道主义精神。我们认为,人道主义精神就是渗透在慈善事业中的基本价值理念,是不同民族的慈善文化中共同表现出来的价值理念。中国的大慈善家熊希龄曾经说:“孔教言仁,又曰博施济众;耶教言博爱,又曰爱人如己;佛教言慈悲,又曰普度众生。……无论为何教何学,无不以人道为重。”[2](P4)研究中国慈善史的专家周秋光教授也认为:“作为一种观念,慈善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此,中外文化有着共同的认识与理解。……发扬人道,救人济世,乃是中外以及人类共通的理念。故慈善无国界。”[2](P4)

再者,慈善行为中的志愿精神具有一致性。世界上各民族中之所以普遍存在慈善行为,正是因为志愿精神是各个民族中共同具有的慈善文化。正是各民族中都存在着志愿精神,我们才能理解当今世界国际性的志愿行动和国际性的捐赠行为。

(二)中美慈善思想的差异性

中美慈善思想的民族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孕育慈善的思想渊源不同。国内一些学者在比较中西方慈善文化差异的思想源头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多讨论,达成共识的观点是: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主要源于伦理道德传统,西方的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宗教传统[3]。王辉耀在题为《中西慈善文化现象和渊源比较》的文章中提到,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主流文化,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民本思想”、“大同理想”和重义轻利的“义利观”;西方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基督教中的“博爱、罪感、谦卑和忏悔等道德情感”[4]。中西方慈善文化在思想源头上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慈善事业发展的巨大差异。

二、中美慈善现状的比较

通过对中美慈善事业现状的比较,我们可以分析出中美慈善事业现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美慈善组织的规模和动员能力差别较大。与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相比,我国的慈善公益机构发展刚刚起步,不仅数量少,而且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弱,还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公信力。比如,我国慈善组织慈善款物仅相当于GDP的0.05%,而美国则占到了GDP的8%~9%;从数额上看,我国仅为5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则高达6 700亿美元;我国慈善组织只有100多家,而美国则是100万家。在美国,民众1 0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赠,占到了慈善筹款总额的70%。而我国,慈善筹款总额的80%来自海外。这表明我国慈善捐赠发展水平还很落后[5]。

二是中美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政府的关系不同。在美国,慈善组织的管理制度受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保护。政府的管理制度通常在联邦、州和市这三个层面上运行。其中,联邦政府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既是有权授予慈善组织免税权的机构,又是执行税收的权威机构。美国政府为了鼓励社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制定了许多税务优惠政策。从我国目前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管理来看,主要采取行政手段,侧重对慈善组织的控制。因此,社会慈善事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为了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国虽然成立了一些非营利性慈善机构,但大多数慈善机构都带有浓厚的官方背景,形成了众多的事业性和完全行政的慈善事业组织,而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机构少之又少。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多由政府部门指派,但是,在慈善事业中,过于强大的政府功能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而离开了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投入,导致了中国慈善事业的萎缩不前,而背负沉重财力包袱的政府,最终也会演变成阻碍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慈善意识的普及程度和对慈善的认识不同。一般而言,社会成员慈善意识与慈善捐赠行为呈正比例关系,慈善意识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程度越高,参与慈善捐赠的人数就越多,获得的慈善资源(如金钱、物品、时间等)就越多。不少比较中西慈善文化差异的人发现,慈善意识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程度是中西方慈善文化差异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例如,1996年,美国有70%的家庭参与了慈善捐赠,每个家庭用于慈善事业的平均支出为696美元;同年,美国的志愿者总数达到9 300万人,有48.8%的美国成人和59.3%的美国青年投身其中[6]。1998年,我国人均慈善捐助只有1美元,到2000年,人均慈善捐助竟然下降到不足1元人民币。美国只有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而85%的捐款来自普通民众[7]。一项慈善公益组织的专项调查显示,在中国上千万企业里,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我国人均捐款一度仅为0.92元,不足人均GDP的0.012%,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8]。中国的慈善强调的是街坊邻里、亲人之间的互助,这种中国特有的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慈善原则导致中国慈善事业的封闭性和内敛性。西方国家的“爱人”遵循的是“普遍主义”原则,爱无远近,爱无亲疏,爱无差别,中西慈善文化的这一差异具有典型的意义。

四是调整慈善行为的规范不同。慈善行为规范是慈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慈善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慈善行为的规范上。中华民族主要依靠道德规范,西方社会主要依靠宗教伦理。王辉耀曾谈到“儒家是将慈善作为一种自律要求,受到内在道德力的驱使,行善与否是个人的道德操行,无强制性规定。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特别强调慈善的道德教化功能,行善不过是良心上的满足,没有将慈善活动转化成一种本能意识,‘本能地从事实际的慈善活动,不管何时何地,都自觉地要求有机会展示这个本能’——这种心理状态中国人完全没有。西方的基督教则将慈善作为一种他律要求,教徒有一种恐惧感,有一种外在强迫性,行善与否会有截然不同的来世。因而,基于宗教基础上的慈善要比基于道德上的慈善要昂扬的多”[9]。在调整慈善行为的正式规范上,中西方的差异比较明显。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有一整套比较健全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对慈善事业进行有效的调节、管理和监控。在中国,虽然近几年来加快了有关慈善事业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但还很不完善,成为制约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三、中美慈善思想及现状比较的启示

中美慈善思想的比较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慈善文化思想的民族共同性意味着慈善文化在不同民族之间具有共享性,慈善文化的共享性是不同民族在培育慈善文化和发展慈善事业时能够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内在基础。在发展慈善事业的实践中,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他民族的慈善文化是实现本民族慈善文化更新的重要途径。慈善思想的民族差异性告诉我们,不同民族的慈善文化之间是难以完全相互“通约”和“嫁接”的。每一个民族创造慈善文化的条件不完全相同,每个民族的慈善文化中都有自己独具的成分。任何一个民族的慈善文化都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慈善文化演进都不能超越“路径依赖”的约束与制约。在培育与建设新型的民族慈善文化时,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慈善文化传统源流,才能寻找到自我发展与更新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反对慈善文化观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媚外主义”[9]。

中美慈善事业现实状况的比较说明,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远远落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构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1]卢汉龙.慈善、关爱与和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徐永光.关于慈善文化的一点思考[J].中国青基会通讯,2005,(14).

[4]王辉耀.中西慈善文化现象和渊源比较[EB/OL].http://blog.sina.com.cn/u/46ebb5ba010006l6.

[5]赵海生.关于解放思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的建议[EB/OL].http://www.jingjiren.net.cn/wenhua/2007/0305/content_38.htm,2007-3-5.

[6]王开岭.“西方的‘瘦身’与东方的‘胖虚”[J].文史知识,2003,(7).

[7]“慈善文化:中国慈善事业的短腿”[EB/OL].http://auto.sina.com.cn/news/2006-07-19/1821201690.shtml.

[8]中国慈善面临“文化再造”[EB/OL].http://www.chinacharity.cn/wzzxnrxsservlet?zxlx=grzx&zxxh=9965.

[9]毕天云.论慈善文化的民族性及其意义[R].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研究所,2006-12-16.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rity in china and the US,this article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part in understanding the significance,strengthening the mutual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s as well as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in china.As a noble cause,charity is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enhancing the economic,polit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Exped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is also believed a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na and America;The cause of charity;Comparis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arity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LIHai-ya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

C912.67

A

1008—4444(2010)04—0027—03

2010-06-18

李海燕(1979—),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董红克)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慈善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