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测量工具引进问题解析

2010-08-15 00:50臧渝梨
护理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效度信度跨文化

臧渝梨,魏 慧

护理测量工具引进问题解析

臧渝梨,魏 慧

作者从系统分析文献出发,对护理测量工具的引进过程进行描述,并揭示其中可能存在语言文化差异、译者选择标准模糊、缺乏统一的翻译指南等问题及其原因。

测量工具;护理;引进;问题

涉及对人的主观感知觉进行量化的护理研究属社会学研究范畴,而量化所使用的工具则统称为测量工具,包括开放式、半结构式或结构式三类,其中建构于特定理论架构之上,并已经过严格信效度测评而发展起来的结构式工具常被称作量表[1,2]。发展测量工具是一个复杂而科学的过程,典型路径为原创性开发及改进已有工具[3]。在某语言/文化情境中发展起来的测量工具应用于另一语言/文化情境中时需进行调整,即文化适应性调整[4],或称跨文化翻译[5,6],这属于改进已有工具的一种特殊形式。护理科研的发展日趋国际化和透明化,对国外测量工具的引进使用将呈增加趋势。本文旨在综述和剖析国外测量工具引入国内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可能存在问题,以促进跨语言、跨文化或跨国优质测量工具的引进以及跨文化比较性护理研究的发展。

1 文献检索

采用计算机联网检索电子数据库,中文电子数据库包括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2008年)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2008年),英文电子数据库包括 Pubmed数据库(1956年—2008年),采用量表(scale)、问卷(questionnaire)、测量工具(instrument)、翻译(translation)、跨文化调整(cultural adaptation)、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等词的不同组合进行检索。文献纳入标准为:主题内容是测量工具的翻译及信效度建立技术;文献类型为原创性文献、综述性文献、专家讲座及经验性文献。共检出英文文献417篇,纳入44篇,其中测量工具翻译及翻译效度确定者18篇,信效度测定者26篇;中文文献222篇,纳入32篇,翻译及翻译效度确定者12篇,信效度测定者20篇。研读全文后,选出与翻译高度相关且分析透彻的代表性文献23篇[3-26],再对其中的关键技术文本进行主题分析。在假定跨文化架构(Construct)或被测量概念不存在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围绕测量工具的引进共找出3个翻译关键技术,即翻译法、译文测量工具信效度建立、跨文化翻译问题溯源。

2 翻译法

目前已经达成一致意见的是,在引进国外护理测量工具时,必须首先完成翻译、翻译效度确定及信效度评价方可正式使用。

2.1 翻译 翻译即将源语转换为靶语,有许多方法,最典型的是前译(forward-translation),是由具备源语及靶语双语能力的译者(简称双语译者)将拟引进测量工具转换为靶语[3];其次是回译(back-translation),是指在前译的基础上,由双语译者将靶语工具译回源语,再由源语是母语、且熟悉护理测量技术、并了解被测量架构的专家比较被译回的工具与原始工具在语义上的差别,即建立语义对等性[9],使源语与靶语在词汇、习惯用语、文法句法、概念、体验性 5个方面具有相同的含义[10]。

与前翻译者相比,回译者对源语测量工具不熟悉的情况下可避免期望观点的干扰,但也可能导致“外行话”的出现,即便如此,回译可暴露出翻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回译法比前译法更科学,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然而,回译法耗费较多,对译者的要求也比较高,理想条件是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被测架构及适用人群都熟悉[11],这有助于确保译文更符合研究对象所处语言及文化情境。必要时,需邀请符合条件的、处在被研究情境中的人员参与翻译,以提高翻译质量,如对护理疲溃(burnout)的测量可邀请临床护士参与到翻译中来。

实际上,翻译目的不同,翻译法亦不同[12]。根据翻译目的而命名的翻译法有实用翻译(practical translation)、美学翻译(aesthetic-poetic translation)、人种志学翻译(ethnographic translation)及语言学翻译(lingustic translation)。护理测量工具翻译一般采用人种志学翻译,它兼顾文化、语言、美学、实用等方面,可使译文最大限度地符合原文,有助于提高两种语言版本间的语义对等性[6]。

2.2 翻译效度 英国译学理论家Susan Bassnett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内脏,但翻译时不可将语言与文化分开处理。文化情境是语言的源泉,而语言是文化情境的载体,由此可见,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切换,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13]。翻译学理论也许千差万别,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原文在语言、内涵、精神、风格等方面的特质,即反映出原文所处的文化情境[14]。

与前译法相比,回译法所获得的译文较为准确,但仍然无法确保译文完全符合原文,因此必须建立翻译效度以进一步提高翻译的语言及文化对等性,从而使译文与原文的词语在概念、语句关系及测量特征方面达到最大限度的一致。以下3种方法比较有利于建立翻译效度,尤其是在双语译者的双语或双文化能力不够强的情况下:①回译后,可邀请符合条件的双语译者对源语、靶语及回译测量工具进行比较与核对,以确定源语与靶语间的相关性,研究者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必要时,需经多次评价与修订,以达到源语与靶语语句间的语义对等性;②请两组双语译者同时独立进行回译,先进行组内评价和修订,之后再进行组间评价与修订,以达到更好的语义对等性[15]。③采用双语集法,即同时采用源语和靶语工具对双语者进行测量,继而分析两者得分之间的一致性,一致程度的高低与翻译质量高低呈正相关[16]。

此外,还有应用德尔斐法、委员会评审法[17]、题项分析法[18]等提高源语和靶语的语义等同性的。必须指出的是,与第1种方法相比,其余方法的翻译效度确认过程相对复杂,可能导致人力、时间和财力投入的攀升。因此,第1种翻译效度确立法的可操作性更强[6]。实际上,无论用哪种方法都无法完全保证语言及文化等值性。如双语集法中,双语被试对象可能对外语版本产生较大的社会赞许倾向,而对母语版本具有相对较小的社会赞许倾向[18]。对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对等性检验,即确立测量信效度,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削弱此种影响[19]。

2.3 译文工具信效度检验 首先需要确定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之后可通过预实验对测量工具的信度及其他效度进行检验。必须说明,信度和效度相互关联与影响,并非各自独立。

2.3.1 效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出拟测事件属性的程度,这包括两层含义,即能否测量出及测量准确程度,常用的有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及效标效度(criterion validity)[20]。表面效度是指测量条目看上去是否符合测量目的,语言是否通顺、流畅、易懂。测量工具的表面效度反映的是研究对象的主观判断,但其可通过影响被试的回答动机而影响研究结果,因此,需要考虑表面效度。内容效度又名逻辑效度,是指项目对欲测内容(或测量点)的代表程度,它是一切测量工具都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专家判断法、复本法、再测法及经验法四种,护理测量常用专家判断法。而结构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反映其所依据理论的程度,可通过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区别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或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等评价。结构效度反应测量本质,而内容效度停留于对所表述层面或形式。结构效度通过内容效度实现,内容效度由结构效度决定。优质的测量工具需两者兼顾。

效标效度是指拟发展工具测分与效标(即金标准测量工具)测分见的相关程度,包括同时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和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效标是效标效度能否达到客观性和有效性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效标需具备有效性、可靠性、操作性、实用性。

2.3.2 信度 信度是指测量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程度,换句话说,是指用相同的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测量时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它反映的是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被测变量/现象,常用内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 reliability)、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评定者间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复本信度(parallel reliability)等指标表示[21]。

内部一致性信度是指测量工具中各项目间的同质性或内在相关性,常通过计算折半信度或克伦巴赫系数进行评价。重测信度是指同一组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应用同一测量工具,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用以估计测量工具的稳定性。评定者间信度与复本信度都用来表示测量的等同性,指不同观察者使用相同工具测量相同对象或用两个相似工具同时测量同一对象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3 跨文化翻译问题溯源

由于源语与靶语所植根的两种文化、历史源头、社会存在等存在差异,对翻译法的选择及过程严谨性有严格的规定。现阶段,护理学者引进国外测量工具时最常见的问题是,忽视翻译法及翻译效度的确定。根据文献分析,导致此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有几个方面。

3.1 忽视源靶语文化差异 翻译是两种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22]。翻译过程中,历史背景、宗教背景、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14],可能导致词汇缺失及词义冲突[13](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而深层语用意义冲突),需要通过采用不同翻译方法解决[23],如直译、意译及解释性翻译等。但由于研究者及译者的不重视,导致翻译方法应用不正确,源靶语语义对等性差。

3.2 译者选择标准模糊 译者需对两种语言、文化、被测架构及适用人群都非常熟悉[11],这其中,对两种文化的把握远不只是单纯掌握两种语言。语言只有在其所植根的文化情境中才有现实意义,这对于翻译有社会学内涵的内容来说尤为如此[24]。合乎标准的译者可通过恰当的翻译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源靶语之间的语义对等性。但护理研究者似乎更重视所选译者的语言能力及测量学能力,而忽视了其对文化及适用人群的熟悉度,导致靶语测量工具的语义不对等性及可读性差等。

3.3 缺乏翻译指南指导 源靶语在词汇和语句上并不能完全匹配,细微的语言改变就可能改变条目的含义和测量点[25],而且,不同译者对同一测量工具的理解程度也不相同。而翻译指南将有助于将源靶语版本差异及译者间差异降到最低。国内并无成文的翻译指南,译者多根据个人主观判断进行翻译。国际护士协会的国际护理实践分类体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nurisng practiceR,ICNPR)项目组[6]根据经验和相关文献制定了《国际护士学会护理实践国际分类法翻译指南》,已在近30个国家试用。国内护理学者可以此指南为指导进行翻译,也可据此延伸生成适合国内的通用护理翻译指南,提高翻译质量及护理科研质量。

3.4 忽视翻译效度的确定 测量人类现象的工具引进时,需要首先建立跨文化语义对等性,翻译效度即为最重要的一种措施,它是跨文化、跨地区比较性研究的基本要素。文献检索表明,国内大部分文献未对翻译效度进行描述,往往当译文工具信效度测定出现问题时,才提出翻译可能存在问题,但又仅归因于翻译本身,而未提及翻译效度的确立。这是护理测量工具引进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可导致测量工具本身的性质及测量点发生变化,产生“生态性错误”[26],如测量工具从米尺变为磅秤。

4 小结

作者从系统分析文献出发,结合自身翻译经验,对护理测量工具的引进过程进行描述,并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希望借此引起国内护理科研者对翻译技术的重视,促进测量工具引进过程的标准化、翻译过程的透明化以及使用中的专业化,从而改善护理测量工具的引进现状,提高护理科研质量。

[1]Bernard HR.Chapter Interviewing Un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M]//Bernard HR.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Thousand Oaks California:SAGE,2000:189-222.

[2]Mitchell M,Jolley J.Chapter 7:Survey research[M]//Mitchell M,Jolley J.5th ed.Research design explained.Belmont California:Wadsworth/T homson Learning,2004:179-214.

[3] Hy rkäs K,Appelqvist-Schmidlechner K,Oksa L.Validating an instrument for clinical supervision using an expert pan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3,40:619-625.

[4]Wang WL,Lee HL,Fetzer SJ.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instrument translation[J].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006,28(3):310-321.

[5]张庆云.翻译的文化本质功能对等理论[J].岱宗学刊,2006,10(2):54-55.

[6]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T ranslation guidelines for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nursing practice(ICNP)[M].Imprimerie Fornara:Geneva,2008:1-16.

[7]Streuber HJ,Carpenter DR.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ursing:Advancing the humanistic imperative[M].Philadelphia:Lippincott,1995:24.

[8]Yildirim A,Akinci F,Gozu H,et al.T ranslation,cultural adaptation,cross-validation of the Turkish diabetes quality-of-life(DQOL)measure[J].Qual Life Res,2007,16(5):873-879.

[9]Willgerodt MA,Kataoka-Yahiro M,Kim E,et al.Issues of Instrument Translation in Research on Asian Immigrant Populations[J].Journal of P rofessional Nursing,2005,21(4):231-239.

[10]Sechrest L,Fay T L,Zaidi SM H.Problems of translation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aychology,1972,3(1):41-56.

[11] Helin A,Mä kelä M,Outinen M,Hinkkanen S.Uusi valtakunnallinen vertailumittari:Yleislä kä rin vastaanoton laatu(A new national comparison instrument:The quality of a GP's surgery)[J].Suomenlääkrilehti,1998,17:2081-2086.

[12]宋天锡,袁江.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34.

[13]刘晓梅.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1):282-284.

[14]王慧.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2002(2):80-81.

[15]Hyrkäs K,Appelqvist-Schmidlechner K,Paunonen-Ilmonen M.T ranlationg and validating the Finnish version of the Manchester Clinical Supervision Scale[J].Scand J Caring Sci,2003,17(4):358-364.

[16]张力为,符明秋.借用外国自陈量表的文化陷井[J].心理科学,2000,23(6):729-731.

[17]Gullemin F,Bombardier C,Beaton D.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of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asures: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posed guidelines[J].Journal Clinical Epidemiology,1993,46(12):1417-1432.

[18]Marin G,T riandis HC,Betancout H,et al.Ethnic affirmation versus socilal scocilal desirability:Explaining discrepancies in billinguals'responses to a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1983,14:173-186.

[19]齐茨,方富熹.跨文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趋势[J].心理学报,1991,23(2):188-197.

[20]肖顺贞.护理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0-101.

[21]赵光红.护理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1-82.

[22]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语言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1998(3):2-5.

[23]阙苏楣.英汉翻译中淡化文化差异的几种技巧[J].韶关学院学报,2001,22(7):37-40.

[24]刘晓梅.论中西医文化差异对科技翻译的影响[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2):51-54.

[25]Petersen MA,Groenvold M,Bjo rner JB,et al.Use of 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 analysis to assess the equivalence of translations of a questionnaire[J].Qual Life Res,2003,12(4):373-385.

[26]孙其标.母语水平与外语翻译能力的相关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23(4):93-94.

Analysi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introduction of nursing measurement tools

Zang Yuli,Wei Hui(Nursing College of Shandong University,Shandong 250012 China)

By starting from systematic analysis of literatures,the author described the introducing process of nursing measurement tools.And it reveale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vague selection criteria of translator,the lack of unified translation guidelines and its causes.

measurement tools;nursing;introducing;problem

R47

C

10.3969/j.issn.1009-6493.2009.06.048

1009-6493(2010)2C-0546-03

臧渝梨,女,山东省济南人,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从事护理信息标准化、灾害护理、创新护理教育研究,工作单位:250012,山东大学护理学院;魏慧工作单位:250012,山东大学护理学院。

2009-03-23;

2009-12-17)

(本文编辑 寇丽红)

猜你喜欢
效度信度跨文化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科技成果评价的信度分析及模型优化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