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外向型企业的长效应对机制

2010-08-15 00:46沈文辉徐品忠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霸权金融危机企业

沈文辉, 徐品忠

(1.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 2.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3.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外向型企业的长效应对机制

沈文辉1,2, 徐品忠3

(1.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 2.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3.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国际金融危机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权地位发展的必然结果。金融危机造成了我国外向型企业的诸多困境,如贸易缩减、市场萎缩、利润下降、市场门槛提高等。由于这一缺陷在未来可以遇见的时间里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外向型企业制定应对危机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为了有效地抵御类似危机,中国外向型企业应当在实现国际市场多元化的同时有效地扩大国内市场的销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并把这些措施制度化使之形成长效应对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 外向型企业; 长效应对机制

Abstract: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s the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the inherent defect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which is the priority of US Dollar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Because this issue can not be settled in the predictable future,it is of necessityfor the Chinese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to design the long-term coping mechanism.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has brought a variety of difficulties to the above-mentioned enterprises such as decrease of trade volume,shrink of market,slash of profit and rise of market entry.In order to combat similar crisis in the future,the related enterprises ought to expand the sales at the domestic market while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diversifyi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and take concret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re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coping with; cong-term mechanism

前言

美元这一主权国家货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特权地位,这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的特征,也是它的内在缺陷。根据“特里芬难题”,一国货币在为世界经济提供流动性的同时无法保持自身币值的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就是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制度性缺陷的必然产物。因此,只要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不进行彻底的改革,世界就无法避免金融危机悲剧的重演。然而,美国霸权是美国全球霸权的基石,它是美国综合实力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体现,鉴于美国实力的强大和维持霸权的意志,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要彻底改革不太现实。中国是“世界工厂”,其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极高。而金融危机造成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萎缩,不断挤压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有鉴于此,建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本文拟从企业层面构建我国外向型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效机制。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众多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把它归结于美国的过度消费模式,有的把它归咎于华尔街金融投机家们的贪婪,也有的把它归结于美国政府对本国金融业的监管不力。这些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了问题但未能说明问题的根源。其实,是美元在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权地位才导致危机在美国爆发并蔓延至全球,美元霸权才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因为,无管制的美元造就了美国过度的消费并造成了美元在全球的流动性过剩,美元的强势地位使其他国家与美国在经济上形成了“边缘”与“中心”的依附关系。

“美元霸权”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质是“美国政府通过没有任何实物支撑、没有任何纪律约束的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中的首要储备和结算货币地位,引导和塑造一系列有利于其领导和支配全球的制度安排”。[1](P9)其体现在:第一,美元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目前,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及贸易结算中所占比例大约是65%,美元作为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所占比例高达60%。[2]第二,美国主导制定了当今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则、规章和决策程序,这一点主要靠“钱”与“人”的结合来实现。第三,美国通过美元使其他国家的经济依附于美国经济,从而主导了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走向。借助于美元霸权,美国步入“金融资本主义”,而其贸易伙伴落入“工业资本主义”。美元霸权导致当前全球金融处于一种“恐怖平衡状态”,任何实质性的变革都可能招致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彻底崩溃。正因如此,全球金融体系的上层国家,如欧盟和日本虽已感受到美元霸权对全球经济平衡持续发展的危害,却不敢提出任何具有实质性改革内容的替代方案来动摇美元霸权。

美元霸权导致了美国国内金融危机的产生并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国最终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首先,美元霸权造就了美国的超前消费,为它本国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自人类进入信用货币本位时代以来,世界经济中一直是少数几个主权国家的货币来充当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目前的美元就是这样一种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黄金本位制过渡到了美元本位制,美元的发行不再需要黄金储备,这样,美国几乎可以毫无限制地发行美元。美元的这种地位使得美国不用储蓄就能向世界其他国家购买产品,因为它的消费可以通过发行钞票来支持,从而形成了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造成其债务的不断积累。据统计,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消费者借债消费,共有9150亿美元的信用卡债,1.5万亿美元的汽车和其他消费债以及10万亿美元住房抵押债,这些相当于美国一年的G DP。[3](P81-87)如此巨额的债务一旦与金融投机家的贪婪结合,就会通过金融衍生产品投放到市场,从而形成巨大的经济泡沫,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其次,美国霸权使得美国能够转嫁危机。正是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出于对美元的信任,其他国家及企业会大量购进美国债券和它的金融产品。这样,一旦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其他国家也无法幸免。同时,由于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以美元为核心,且仅有美联储负责美元的发行和监管,一旦美国发生危机,它只会选择利己的政策,即以监管失误的名义推卸责任让世界其他国家来承担。通过这种方式,美国政府轻而易举地把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

再次,美元霸权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美元流动性过剩,为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从理论上来说,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货币,美元必须保持稳定的价值,这样,国际经济形势才能在美元的主导下朝好的方向发展。维持美元币值稳定的前提是美国必须有国际贸易盈余。但事实上,美国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由于美元是国际核心货币,各国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结果导致流出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从而形成美国贸易逆差 (赤字)。美国贸易赤字是美元霸权的必然产物。至2007年,美国累计贸易赤字为7.5万亿美元,其财政赤字也高达5万亿美元。[3](P81-87)为了改善财政状况、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美国政府只得大量发行国债、超经济发行货币,美元的无节制发行造成了全球货币供应量的无限放大,不断催生泡沫经济,虚拟经济远离实体经济,最终导致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

尽管如此,要消除美元霸权既不可能也没必要。首先,霸权的存在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当今世界,美国作为霸权国为世界经济的运行制定了相对合理的规则、规章和决策程序,美国理所当然从中受益,但是其他国家亦从中获利。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形成了共生共赢的关系。可以想象,如果美元崩溃,世界经济也将崩溃,这是任何国家所不能承受的。其次,美元霸权体系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因为,美国经济仍将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的经济霸权仍将保持,这是美元霸权长期存在的基础。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管就综合实力还是经济实力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经济体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同时,美国会有竭力维护其美元霸权的意志和能力。国际政治从来都是实力政治,各国利益的划分历来都是按照它们的实力大小来界定的。有鉴于此,中国外向型企业自我保护的最好方式是建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效机制。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活动几近崩溃,贸易大幅收缩,先进的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经历了二战后最急剧的生产下滑。受此影响,新兴市场国家也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国是全球性的制造大国,巨大的产能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首当其冲的是我国的外向型企业。概括起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球银行信用危机不可避免地导致贸易萎缩,这是影响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大环境。此次金融危机发轫于美国,受房款呆账的影响,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首先陷入困境,然后是美国投资银行纷纷倒闭。首先是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然后是美林公司被美洲银行所收购,紧接着,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实施业务转型,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即普通商业银行。为了挽救银行信用,避免更大的恐慌,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高达7 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并加大国家的介入力度。如国家监管机构接手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银行。尽管国会众议院最终投票通过了财政部的7 000亿美元的金融市场拯救计划,然而,金融危机并未就此在美国止步,商业银行紧接着也被卷入危机之中。此次金融危机中,单美国就有23家银行倒闭。[4](P28-30)同时,危机在全球迅速蔓延。英国的皇家苏格兰银行、劳埃德TSB和哈利法克斯苏格兰银行相继陷入困境,政府不得不注资370亿英镑,将其部分国有化;欧洲其他国家的银行也难逃厄运,最后欧元区15国领导人在巴黎举行峰会并达成共识:英、德、法、西班牙、奥地利和葡萄牙等过统一注资 1.96万亿美元用于救市。[5](P90-92)

金融领域的危机首先挫伤的是民众对银行的信任,这对贸易的影响是致命的。首先,作为贸易的结算机构,银行业发生危机直接影响贸易公司的风险意识。任何贸易公司的经营宗旨是追求利润,但是利润的追求是建立在风险最小化的基础之上。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两点:第一,对买方来说,把资金放入银行并通过银行支付给卖方,银行会不会及时履行,一旦银行在货款支付方面推延就会导致业务的告吹,而且极有可能存入银行的货款不能及时拿回或根本无法拿回。第二,对卖方而言,一旦货物发出,如果买方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者买方支付了货款而银行不能及时汇出或根本无法汇出。这两种结局最终导致的是贸易的中断。因为对贸易公司而言,不做业务比做业务亏损或由于无法履约造成贸易纠纷以致遭到索赔,它宁愿选择前者。其次,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贸易公司的融资,这对大宗商品贸易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宗商品的买卖往往要通过银行的放贷来完成,当银行本身资金出现危机时,储户出于自身资金的安全通常会把钱从银行取出,这样往往形成挤兑,导致银行资金更加吃紧,当同业拆借无法实现资金缓解时,银行资金链就会断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只会收紧银根,根本谈不上放贷。金融危机期间,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很多国家的居民宁愿把钱从银行取出存放在家里,导致保险柜的销路飙升。很显然,在这种人人自危的情况下,贸易的开展会是何等的艰难。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在全球贸易环境整体恶化的状况下,作为中国出口的主要参与者,其外向型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其次,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财政危机,使得全球市场有效需求锐减,市场萎缩严重,直接导致了中国外向型企业产品销售下滑。金融危机所造成的财政困难不单纯存在于政府层面同时在企业和个人层面也非常严重。在政府层面,据统计,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积累高达近7万亿美元,累计的贸易赤字近8万亿美元,加上用于救市的上万亿美元,其财政负担早已是不堪重负。[3](P81-87)经济总量相当于全球第八大经济体的美国加州也因为经济衰退而濒于财政破产。[6]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冰岛国家破产,巴基斯坦挣扎在破产的边缘。尽管扮演全球央行角色的美国可以通过发行钞票来缓解资金困难,而且它既不用支付利息,也不用担心还款,但是其他国家却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从整体来看,政府财政困难是广泛而普遍的,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政府采购的锐减,致使大宗商品的交易下降,如军火、粮食、能源等等。在企业层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巨头,其中克莱斯勒最终因无法解决资金问题而轰然倒塌,其他两个也不得不大幅缩减开支,它们的上游工厂也难逃劫难。在个人层面,资金困难同样存在,尤以美国为重。首先是长期的低储蓄和过度的超前消费已经造成了美国个人囊中羞涩。据统计,在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私人积累的债务共计约12万亿美元。[3](P81-87)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实体经受到重创,经济陷入二战后最严重的萧条。据统计,美国汽车销售量在2009年2月下降超过40%,芯片销售在2009年1月下滑近30%[7]。经济下滑导致了大量失业人口,从2007年12月经济开始衰退以来,失业人口已增加720万人;失业率从4.9%升到目前的9.5%,创26年以来的新高。[6]由于失业,个人收入丧失来源,资金紧张加剧,因此,在金融危机期间,人们纷纷捂住钱袋,这种做法不管在美国还是欧洲都十分普遍。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8](P90-92)由于中国出口的主流市场是欧美,因此,欧美市场的下滑,对中国外向型企业的销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初期,我国出口增速在明显下降,前年年底开始出现负增长,这是我国外贸单月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美国作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伙伴,在危机爆发后,由于其国内消费需求明显下降,使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不断减少。去年2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117.2亿美元,较前年环比下降了24%。同时,中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已呈现出大幅下滑。从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 2月,中国对香港当月出口同比下降15.1%;对日本下降27.5%;对德国下降26.0%。去年前4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 5994.1亿美元,同比下降24.3%。其中出口下降20.5%,进口下降28.7%。[9](P15-18)

再次,由于市场萎缩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市场狭窄就会导致同类产品往同一个市场拥挤,从而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为了赢得竞争的优势和新的市场份额,在质量等同的情况下,价格竞争往往是最后的杀手锏。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恶性竞争往往不可避免,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对于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形势可能更加不容乐观。因为,第一,中国出口的商品技术含量不够,同质的产品居多;第二,我国的出口大多是多头对外,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差,导致在出口方面未能形成合力,同行之间往往通过相互压价来夺取市场;第三,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地方利益的驱动,我国在众多的出口产品方面产能严重过剩,总体上市场供需失衡;第四,很多中国产品在主流市场占的份额不大,由于市场萎缩,中国市场份额较大的非主流市场遭到发达国家同行的竞争。正因如此,金融危机期间,尽管中国外向型企业尽量降低产品成本,但是外销价格确是一再下调,不少企业亏损经营。就以中国的机电产品在土耳其的销售为例,据笔者采访,以往中国产品在土耳其几乎占据全部市场,然而,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土耳其重大项目的机电产品招标中,中国遇到了来自韩国煌日本同行的恶性竞争,最终因价格缺乏优势败下阵来。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提高。贸易保护主义是金融危机的孪生兄弟。由于市场的萎缩,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往往会出台许多保护措施。金融危机之初,美国众议院在《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议案》中建议设立“购买美国货”条款,美国一些地方出现了要求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受益行业只能“雇用本国人”的游行。在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连连受挫,油井管道,橡胶轮胎,家禽等等相继被美国课以重税。同时,以企业为主导,美国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手段比如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壁垒等相继出台。在全球范围内,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已提出和实行了约78项贸易措施,其中66项有限制贸易的内容,47项贸易限制措施,如果这些措施最终生效,它们对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将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三、我国外向型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效机制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外向型企业应当采取以下对策,并将这些对策制度化以形成应对类似危机的长效机制。

首先,稳定主流市场,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实现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就终端市场而言,长期以来,我国的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日。就以美国来说,我国对美贸易的依存程度一直处于高位,均在38%以上,其中出口依存度是每年高于20%。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对美国贸易的依存度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进口方面,从1997年的5.4%上升到2006年的9.76%,2007年仍达8.95%。出口方面,从2001年的4.10%上升到2006年的7.56%,2007年仍达6.89%,七年平均出口依存度为6.72%。[10]目前,我国对美出口的比例在20%以上,对欧洲的出口比例在15%以上,市场集中和单一的现象比较突出。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受到重创,欧洲国家也受到很大影响。虽然影响范围还在向新兴国家延伸,但是,从长远来看,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是我们应对危机的主要策略之一,因此,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将是我国外向型企业最主要的办法,当然,调整的步伐要在稳健中求快,即在巩固欧美主流市场的同时,也要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近些年来,独联体、拉美、南亚、东盟、中东、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良好势头,这些市场拥有蓬勃商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它们是我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时应当重点考虑的目标。

其次,发展国内市场,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品的需求巨大,本身是一个大市场,我国外向型企业放弃本国市场而而追逐国际市场,这无异于舍本逐末。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而稳定地发展,我国日益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当我们集中精力在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国外的企业却不断登陆中国。空客与波音、宝洁与联合利华以及世界各大汽车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拼杀就是最好的例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居民一直处于低收入阶段,消费能力不强,同时政府一直倡导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导致企业在过去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一切向“外”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中,政府在解决贫富悬殊方面不断出台了新的政策,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国作出推进农村改革的决定,目的就是让9亿多农村人口增收和提高生产力,以推动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拉动内需。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在稳定提升,其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汽车、家电、建材以及其他的不同档次的商品在农村的市场已被激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向型企业应该重视身边的巨大需求,抓住机遇,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尤其要启动农村市场,因为在这一市场国内企业有明显的优势。培养国内市场的策略可以为外向型企业大大缓解国际市场萎缩所造成的压力。

再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水平。要做到这一点,政府与地方协调统筹规划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我国外向型企业竞争力提升必不可少的前提,因为国家的整体产业结构就像一个棋盘,而企业是这一棋盘中的棋子。为此,政府有必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在不同的区域建立相应的产业链。但是,政府只是“守夜人”,竞争力的提升关键的靠企业自身修炼。要提高竞争力,企业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举措:第一,培养和储备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国家的强盛靠的是人才,企业也如此。为此,企业应当在人才的招聘、培养、储备和使用方面形成合理的制度。金融危机固然给企业带来诸多的困难,但是在人才方面却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为我国外向型企业网罗国际国内人才精英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为,金融危机导致了不少企业的破产,人才富余的现象突出。第二,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避免产品的同质化。为此,企业应当加强市场调研,加大研发投入,强调自主创新,开发出既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又满足不同顾客群体和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做到“别人没有时我有,别人有时我新,别人新时我精,别人精时我转”。同时,在市场推广时,时刻注意品牌的推广,提升品牌的价值与市场效应。第三,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节省企业的运作成本。企业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为此,产品的销售的利润空间固然重要,但是节约企业成本更是关键。企业应当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要通过制度化管理来减少各个环节的浪费。第四,制定人民币升值的应急预案,并充分利用人民币国际化来减少企业因国际市场动荡所造成的汇率风险。金融危机导致了美元的大幅贬值,出于经济和政治原因,人民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由于现在国际贸易中大多是远期支付方式,因此,从长远来看,企业应当制定人民币升值的应预案。同时,企业应当尽可能使用人民币从事国际业务的结算。目前,我国已经在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开展了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与东南亚国家、独联体以及南美等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些为我国外向型企业的风险防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五,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市场准入能力。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每个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国际贸易中,EHS(环保、健康和安全)是国际买家对合格供应商审核程序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应当在产品的开发方面注重环境保护,体现出对人类生存与繁衍的环境的终极关怀。这样,企业不但提升了自身的软实力同时提高了打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可以避免因技术壁垒、绿色壁垒造成的困扰和障碍。

结语

美元在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这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内在缺陷,反映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公正和不合理。正是这一制度性的缺陷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由于这一弊端在短期内无法消除,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会重演。因此,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建立长效的应对危机的机制十分必要。鉴于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外向型企业所造成的困境,如全球贸易锐减、市场萎缩、利润下滑以及国际市场准入门槛提高等,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只能通过自身的完善来提高防御金融危机的水平,采取诸如市场多元化、扩大国内市场销售以及整体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等措施,最终通过这些措施的制度化建立起应对类似危机的长效机制,以便在竞争激烈而又风云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1][美]廖子光著.林小芳,查君红译.金融战争:中国如何突破美元霸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COFER)[EB/ OL].http://www.imf.org/external/np/sta/cofer/eng/index.htm,Last updated:September 30,2009-10-30.

[3]陈柳钦.金融危机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6):81-87.

[4]葛华勇.关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9, (1):28-30.

[5]孙春媛.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12):90-92.

[6]于大波.施瓦辛格宣布加州进入财政紧急状态[EB/OL].http:// world.people.com.cn/G B/9582239.html,2009-11-02.

[7]任芳,安蓓等.美国加速印钞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来自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9-03-23.

[8]孙春媛.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12):90-92.

[9]曾建中.从金融危机看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对之策[J].国际贸易, 2009,(4):15-18.

[1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及商务部各年度贸易收支快报(2001~2007)与中国海关数据.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Long-Term Coping Mechanism of the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in China

SHEN Wen-hui1,2, XU Pin-zhong3
(1.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3; 2.Hunan Engerring College,Xiangtan,Hunan 411104; 3.Hunan Vocational Techinical College,Xiangtan,Hunan 411104)

F83

A

1671-9743(2010)06-0027-04

2010-04-14

湖南省教育厅课题“金融危机下长株潭外贸企业的发展之道”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C1198。

沈文辉 (1967-),男,湖南湘乡人,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国际商务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国际政治等方面的研究;

徐品忠 (1952-),男,湖南浏阳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国际商务以及英语语言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霸权金融危机企业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量子霸权”之谜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