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害虫性诱剂田间群体诱杀技术

2010-09-10 04:45吴华新郑永利
中国蔬菜 2010年7期
关键词:诱剂斜纹小菜蛾

吴华新 郑永利

蔬菜害虫性诱剂田间群体诱杀技术

吴华新 郑永利

吴华新,高级农艺师,浙江省慈溪市农业监测中心,慈溪市明洲路818 号,315300,E-mail:zjcxwhx@126.com

郑永利(通讯作者),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杭州310020,E-mail:superbeetle@126.com

昆虫性信息素,又称性外激素,它是由同种昆虫中雌性个体合成并释放出来的(少数昆虫种类由雄虫合成与释放),以引起其同种异性的觉察,达到交尾目的的微量化学物质,主要可应用于害虫发生动态监测、干扰交尾(迷向法)、群体诱杀(大量诱捕法)以及区分近缘种等方面。国内外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开展害虫的田间虫情监测与防治已有不少成功报道。由于其具有高效无毒、灵敏度高、选择性强、不杀伤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在害虫的综合治理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笔者根据近十年来的田间试验示范结果,将蔬菜害虫性诱剂田间群体诱杀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1 作用原理与特点

利用害虫性信息素及诱捕器大量诱杀蔬菜害虫雄蛾,破坏害虫种群的正常雌雄性别比,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活动,从而降低了雌蛾的交配几率、落卵量及有效卵量(受精卵),达到控制害虫种群的目的。因此,在害虫雌雄比在1∶1或更低时对害虫种群的控制效果最佳。

田间控害效果具有明显的叠加效应,即愈早使用对害虫的主害代的控制效果愈理想。据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多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斜纹夜蛾越冬代开始使用,可使第1代幼虫发生量下降10%~20%,第2代幼虫发生量下降30%~40%,而对第3、4代(浙江省主害代)的控制效果可达到60%~80%。但若在第2代成虫始盛期开始诱杀,对第3代幼虫的控制效果仅在30%~40%。

此外,使用害虫性信息素及诱捕器还可以系统监测田间成虫数量发生动态,从而推测幼虫发生期及发生程度,确定防治适期与防治类型田。

2 诱芯的选择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合成了数十种重要农业害虫的性信息素,其中以鳞翅目害虫为最多。而在蔬菜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小菜蛾、小地老虎、亚洲玉米螟等多种害虫性诱剂。目前国内从事商业化生产和销售害虫诱芯的企业主要有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漳州英格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

经人工提取、合成后的昆虫性信息素或类似物,称为性诱剂。诱芯是指含有定量性诱剂,并能以恒定速率释放的剂型。生产上常用的诱芯剂型有天然橡胶塞、硅橡胶塞、PVC管等。诱芯的灵敏度、诱捕效率、持效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PVC管斜纹夜蛾诱芯、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天然橡胶型甜菜夜蛾诱芯,以及美国MSTR Technologies Inc.生产的天然橡胶型甜菜夜蛾诱芯和天然橡胶型小菜蛾诱芯,在灵敏度、诱捕效率、持效期等方面均要优于其他同类产品。

3 诱捕器选择与设置

对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飞行能力较强的害虫,宜采用专用干式诱捕器(图1、2),每个诱捕器安装1枚诱芯,诱捕器悬挂高度为离地面约1m,各诱捕器间距在20~30m(平均每667m2设置1个诱捕器);对于小菜蛾等飞行能力较弱的害虫,宜采用水盆型诱捕器(图3、4),每个诱捕器安装1枚诱芯,诱捕器悬挂高度为离作物冠层约0.2m,各诱捕器间距在10m左右(平均每667m2设置4~6个诱捕器)。田间诱捕器布点宜采取“外密内疏”排列,蔬菜生长季节主风向明显的区域宜在上风口多设置诱捕器(图5)。

图3 水盆诱捕器

图4 自制简易水盆型诱捕器

4 防治适期

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越冬代成虫的始见期(即害虫刚刚从越冬中苏醒,并发育成成虫时,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斜纹夜蛾的始见期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中旬,甜菜夜蛾在5月中下旬)开始使用,对目标害虫种群数量控制效果最好。因为绝大多数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极强,世代间的种群数量呈指数级别增长。例如,一只发育健全的雌性斜纹夜蛾在充分交配的情况下能产卵400~700粒,浙江省常年斜纹夜蛾一年发生5~6代,如果不考虑防治情况、天敌寄生以及自然死亡等因素,以每只雌蛾平均产卵400粒,性别比为1∶1来计算,一只越冬代的雌蛾发展到第6代幼虫量将达到64万亿!由此可见,在害虫发生期愈早使用,对害虫种群数量的控制效果愈显著。

5 其他配套技术

①安装不同种类诱芯时,要用清水洗手,防止交叉污染。当发现诱蛾量明显下降时,应及时更换诱芯,一般每月更换1次诱芯,但高温、高湿、大风等情况均会较大幅度缩短诱芯的使用寿命。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单日诱集量来判断是否需要更换诱芯,一般当单日诱集量突然大幅度低于平均水平(不是最高水平)时需要更换,更换后单日诱集量往往会较大幅度地上升。

图5 性诱剂防治区诱捕器田间布局示意图

②不同种类诱芯不宜安装在同一个诱捕器或诱捕点相隔太近,避免互相干扰,从而影响诱杀效果。如条件允许,每月需按一定方向移动诱捕点1次,因为长时间固定在同一位置,会导致害虫警告、求救等其他种内信息素在这一区域的浓度上升,从而降低诱杀效果。

③开展田间群体诱杀进行害虫防控,建议应用面积在10 hm2以上为宜。应用面积愈大,种植的作物愈单一,作物生育期愈一致,性诱剂诱杀的目标害虫是影响该作物安全生产的关键害虫,所取得的综合效益就愈显著。

④在大面积性诱剂诱杀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诱捕点作为系统观察点,逐日观察并记载各诱捕器的诱蛾量,计算单瓶诱蛾量,监测诱蛾数量动态变化。据多年试验结果表明,一般在诱蛾高峰期出现后的6~9d(天)为田间幼虫防治适期(1~2龄幼虫盛期);并依据单瓶累计诱蛾量,可以初步推断田间幼虫的发生程度。在防治适期及时使用农药防治幼虫,有利于提高防控效果。一般情况下,当诱捕器中单日诱捕量急剧增加日起,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在6~9d(天),小菜蛾在10~14d(天),是田间低龄幼虫的发生高峰期,也是农药防治的最佳时机。这时如果田间平均每株虫量(抽样调查,每667m2调查20株以上)斜纹夜蛾达到0.5头以上,或甜菜夜蛾达到1头以上,或小菜蛾达到3头以上,就应该及时选用24%甲氧虫酰肼(雷通)悬浮剂或10%虫螨腈(除尽)悬浮剂等胃毒型或触杀型的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如果仅小菜蛾达到防治指标时,可选用2.5%多杀霉素(菜喜)悬浮剂。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选用15%茚虫威(安打)悬浮剂、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或5%氟啶脲(抑太保)乳油等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农药时,防治时间要提前2~3d(天),以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⑤可根据田间害虫发生种类,采用黄板等其他物理措施防治蚜虫、斑潜蝇等害虫,实现综合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确保蔬菜产品安全。

6 成本投入

不同作物、不同目标害虫的应用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以防治芦笋上的斜纹夜蛾为例,假设每个诱捕器使用2 a(年)〔实际上质量好的诱捕器至少可使用3 a(年)以上〕,根据芦笋的栽培情况与斜纹夜蛾发生特点,4月下旬开始使用,到11月上旬结束,那么平均每667m2的成本大约在40~50元,大约是2~3次的农药防治成本。在防治其他作物或其他目标害虫时性诱剂诱杀的成本会更低些。

2010-03-10;接受日期:2010-03-15

浙江省“三农五方”合作项目(SN200704)

猜你喜欢
诱剂斜纹小菜蛾
新衣软又暖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动态研究
武汉地区春甘蓝小菜蛾发生动态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小菜蛾半闭弯尾姬蜂简化扩繁技术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宝鸡地区春甘蓝小菜蛾种群动态研究
性诱剂组合诱芯对害虫具有较好诱集效果
清新格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