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黻”纹的特征及来源探究

2010-09-19 02:08武金勇尚莹辉肖世孟
关键词:礼制帝王纹样

武金勇,尚莹辉,肖世孟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2.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72)

“黻”纹的特征及来源探究

武金勇1,尚莹辉1,肖世孟2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2.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72)

黻纹作为古代十二章纹样之一,是常见于历代帝王冕服上的固定纹样。在介绍古文献对黻纹的有关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对历代十二章图案内部横向与历时纵向关系的阐述以及黻纹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黻”纹来源于古代礼制的建筑图案。同时,运用符号学方法,将黻纹、“亚”形与古代礼制建筑空间平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黻纹作为一种人工物,是对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结构形式的描摹。

十二章;黻纹;亚形;礼制建筑

一、十二章与黻纹

黻纹是古代十二章纹样的一种,出现在传世或考古发掘的帝王冕服上,在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它的图像特征呈现类似亚字形的几何纹样,造型奇特。人们不知其来源何种形体,代表什么物像,它自古以来都充满神秘的色彩。

十二章的最早说法是来自于《尚书·皋陶谟》[1]中的一段文字注解:“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為。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彞、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2]

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12种纹样(见图1)。秦汉之后,历代训诂学家对所谓的十二章纹的具体形象都有明确的解释,从汉代马融、郑玄到东晋(伪)孔安国、隋顾彪、唐孔颖达、宋代聂崇义等人的解释大同小异。总而言之,十二章的具体内容分别是:日,即太阳形;月,即月亮形;星辰,即参宿三星;山,即山一座形;龙,即龙形;华虫,指雉,即野鸡;宗彝,即有虎纹和蜼(长尾猴)形祭祀器皿;藻,即水草;火,即火焰形,粉米,即白米粒;黼,即板斧形,黻,即两己字相背形或亚字形[1]447。

十二章纹的记载不仅是对古代图像的追忆,而且更重要的是历代文献中都记载了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礼服上的图样。

图1 十二章所对应的图像

东汉郑玄在对《尚书·皋陶谟》中关于十二章的注解中说道:“自日月至黼黻凡十二章,天子以飾祭服。凡畫者為繪,刺者為繡。此繡與繪各六。衣用繪,裳用繡,至周而變之。”[2]142一般来说,天子的称谓始于周代。在郑玄看来,古代天子是以十二章作为礼制服饰纹样的。

《后汉书》记载: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备五采,大佩,赤舃絇履,以承大祭。

《隋书·礼仪》追记梁朝服制,皇帝“衣则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画以为绘。裳则藻、粉米、黼、黻以为绣,凡十二章。”[3]梁代帝王使用十二章作为礼服纹样。

《宋史·礼志七》封禅条记载:又按《六典》,南郊合祀天地,服衮冕,垂白珠十有二,黝衣纁裳十二章。

《明会典》关于帝王的礼制服饰也明文规定采用十二章的图样,并附有十二章纹样插图[4]。

综上所述,历代重要文献都记载了十二章作为帝王礼服的纹样,传世或出土的帝王服饰也可证明十二章在帝王冕服上的具体纹样。如清代皇帝的龙袍、明代帝王肖像、南宋刊本《新定三礼图》的版画插图、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敦煌220窟初唐壁画、复原的汉代冕服图等。

文献中对黻纹的描述和图像资料中黻纹是一致的,因为语言描述的差异性,古人将黻纹主要描述成两个“己”字相背形或“亚”形。

那么黻纹代表什么意义?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案呢?古代学者也有一些解释,比较有代表性是隋代顾彪和宋代聂崇义,其中顾彪的解释是: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辩也[5]。宋代聂崇义的解释是:青与黑为黻,形则两已相背,取臣民背恶向善,亦取君臣离合之义[6]。

上述两种解释带有明显的礼教趋向,而且很难从黻纹图形上看出图像和意义的关联之处,因此也很难依据这种礼教解读来探讨黻纹来源。

二、黻纹的特征

图像大于语言,对黻纹的理解,仅凭借古代文字的记载很难窥得全貌。结合黻纹图像,将历代文献记载与现存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历代的文献对黻纹描述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现存早期图像资料虽然缺乏,但毕竟作为帝王重要场合使用的形象,带有最高的庄严性,人为臆造的可能性小;而且作为帝王重要仪式典制,即使经历改朝换代、兵火战乱,和儒家经典一样能够被大体完整地保留下来)后可以发现,黻纹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1)在十二章中,除了“黻”之外,其他的图案都是具体的形象,具有描绘具体实物形象的特点,从外观上看,这些图案可以找到相应的对应物形状。可以说,它们都是对存在物的写实描摹。但是“黻”纹,像一个十分抽象和概括的形象,很难和具体物体进行对应,有点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几何图形(十二章中龙在今天看来是虚拟的形象,但在远古时期,龙实有其物。夏代刘累曾向龙氏学养龙,被赐为御龙氏《史记·夏本氏》。龙的原型可能是鳄鱼。辽宁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出土过一条由石块累成的龙,长19.7米,时间是公元前6000到公元前5360年。河南濮阳出土的蚌殼摆塑龙,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两处的龙造型类似鳄鱼)。它的形状就是由直线弯曲成几个标准的90度形成,相当规则化、秩序化。总体上看,十二章明显是对现实存在物的写实描摹,它们来源于现实。

(2)“黻”纹在历朝历代几乎一个样式外,其他图案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形象的变化是和其时代同步的。图像学者贡布里希等认为,图像特征继承古代的样式,适应当时的需要并加以修正。因此,不同时期的纹样特征是不同的,不同时期的人们总是试着依据自己的理解去改造它。同时期同一纹样在不同工艺品总是体现着共同的时代特征。这也是学者们利用器物图形纹样的特征来判定其时代的理论依据。如汉代的龙纹只有三趾,唐宋以后龙的纹样特征是三停九似 (三停,即头到肩、肩到腰、腰到尾三段长度相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颈似蛇、腹似蛤蜊、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明清两朝的龙纹多为四趾、五趾。汉代冕服中的龙纹和清代大不一样,汉代冕服的龙纹和汉代画像砖的龙纹却是同出一炉。龙的纹样如此,其他的纹样也如此。十二章的其他纹样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变化,但例外的是,黻纹在不同的时期,它的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7]。黻纹的这种特征说明其抽象和简化到了某种程度,已经趋向于定型,在图形纹样中,几何形状具有这样的明显特征。因此,黻纹不仅描摹的是一种几何特征的物体,而且这种物体在描摹之初几何形状的特征就十分突出。

三、黻纹的来源

黻纹来源现实,其描摹物体又是几何形的,而现实世界中,天然形成的自然物很少有单纯的几何形状。既然几何形物体在自然界中几乎没有,“黼”是斧形,它来自人工制作的斧,这是人类早期的工具之一。十二章纹的来源既有自然物,也有人工物,按照黼黻的共同特点,黻和黼一样都是来源于人工制造物。

几何形的人工制造物在世界范围内的早期人类文明的考古中都有大量发现,主要是人工建筑物和陶器纹样,它们都具有规则的几何特征。美国视觉心理研究学者阿恩海姆认为,生活在黑暗、没有规则、缺乏整洁和对称的原始人,倾向于制作规则、简洁、对称的图形。[8]大型建筑物体量巨大,需要在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下,集合许多人的力量才能完成,相比陶器或其他器物的几何纹样,更能体现十二章作为“法象”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往往是大型建筑的代表,因此早期的礼制建筑物最有可能是黻纹的来源。

考察考古发现的夏商周三代至汉代的大型建筑,包括这一时期的大型墓室、明堂等。发现贵族大墓和礼制建筑采用特定几何平面结构,这些结构因为同亚字相似,今天学者仍称其为亚形或亚字形。这一特点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注意。考古学家李济、王国维、高去寻、张光直以及文化学者艾兰等人都对亚形做出深入的探讨。虽然他们对亚形产生的原因的思考并不一致,不可否认的是,在他们的研究中都认为亚形是古代贵族阶层礼制建筑的特殊样式。

在年代上讲,孔颖达认为:“我欲观示君臣上下以古人衣服之法象。”[2]142根据《尚书·皋陶谟》的上下文,禹依据所见古代贵族衣服上的图案,他将包括黻在内十二章作为王的法定图案。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禹的时期就存在有“黻”纹,虽然人们仍然不能确定是否确有禹的存在,但是《尚书·皋陶谟》这段文字记载的年代下限在春秋时期是没有问题的[1]517。这和考古发现礼制建筑呈现几何形状的亚形的年代是吻合的。

比较礼制建筑的亚形平面结构和传世黻纹的图像,可以发现其主要特征的一致性:一是图形包围起来的部分呈现十字形状;二是线条有转折,转折的角度为90度;三是具有几何特征,边缘整齐。这种一致性更好地证明黻纹的来源就是古代的礼制建筑。

既便如此,黻纹图像和亚形结构实物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黻纹图像形成一个左右结构,中间包含的十字形上下贯通,亚行建筑平面结构线图和古亚字形状显示的十字形的被包围特征。笔者认为,对这种差异原因的考察可以从图像对实物描摹的特点入手。考察人类早期绘画,一个重要特点是绘画图像抓住实物的外形本质特征,必要时保留特征细节,如古代岩画中男性保留其性别特征。从考古的亚形建筑来看,它的内部是一个十字形状,但是,从描摹建筑特征上去考虑它的出口和门被打开的形状,十字形的上下贯通显然是合理的(本文回避古亚字和亚形徽号文字是对亚行建筑象形的说法。假如这种说法可以成立,文字的抽象方式同绘画对实物的抽象方式是不同的,文字的抽象方式除了考虑抓住其特征外,还需要考虑书写的简便,因此将上下面部分各连成一笔也有可能,因此黻纹和古亚字会出现不同面貌)。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帝王礼服上的“黻”纹和十二章图像的内部和外部比较,顺着图像发展的脉络和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推导出黻纹是对古代人工制造物的写实描摹,再进一步证明这种人工物是古代礼制建筑物结构形状,然后再直接将黻纹图像和古代礼制建筑物结构形状进行图像比较,考虑到古代绘画对实物描摹的规律性,古代帝王礼服上的黻纹就是对古代礼制建筑结构的写实描摹。

[1]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510-519.

[2] 阮 元.十三经注疏: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1.

[3] 魏 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7.

[4] 申时行.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153.

[5] 顾 彪.古文尚书疏:丛书菁华(影印本)[M].中国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1972.

[6] 聂崇义.新定三礼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3.

[7] 崔圭顺.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307.

[8] 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里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1.

Characteristics and on the Origin of Bow

WU Jin-yong1,SHANG Ying-hui1,XIAO Shi-meng2

(1.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Bow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twelve ornaments decorating the Chinese emperors'garments in ancient China.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ancient literature on bow,makes a comparison of the twelve ornaments between their inner in horizontal and chronicle in vertical,and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w.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attern of bow originates from ancient ritual architectural is also conducted.In addition,one semiotic method is adopte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among bow,“ya”shape and plane of ancient ritual architectural.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rigin of bow as artificial materials comes from the portray of ancient Chinese ritual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twelve ornaments;bow;“ya”shape;ritual architecture

J509

A

1008-4339(2010)04-0361-03

武金勇(1969— ),男,博士研究生,国家一级美术师.

武汉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资助项目(20080001).

通迅作者:尚莹辉,shyh0620@163.com.

猜你喜欢
礼制帝王纹样
走,去抓帝王蟹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她与帝王为邻
帝王蝶的疯狂迁徙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袁飞纹样设计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