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2010-09-29 06:51黄汉辉黄乐珊黄旭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9期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抗菌

黄汉辉 黄乐珊 黄旭光

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其抗菌谱广,药物在组织体液中浓度高,消除半衰期长,从而减少了给药次数,使用方便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不良反应和耐药性也随着其应用的广泛而增加。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 2007年 1月至 2010年 3月,收集到不良反应报告共 372例,其中涉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 78例,占 21%。按报告来源,患者性别、年龄,引发不良反应的种类,给药途径,涉及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汇总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男 24例,女 54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最小 15岁,最大 92岁,平均 62.9岁。年龄分布见表1。

2.2 不良反应报告的来源 78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来源于 9个科室。其中,门诊报告 55,住院部报告 23例;药师报告52例,医师报告 26例。一般的不良反应66例,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 8例,严重的不良反应 4例。

2.3 不良反应涉及药物品种、例数及构成比,见表2。

2.4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用药情况 文中提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多以静脉给药为主 69例(88.5%),口服 9(11.5%)。用药时间为 1次/d的 48例(61.5%),2次/d的 30例(38.5%)。

表1 患者年龄、性别分布(例)

表2 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例数、构成比(例,%)

3 讨论

3.1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位是 DNA螺旋酶,拓扑异构酶Ⅳ也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位。作用机制正是通过与DNA、DNA螺旋酶或拓扑异构酶Ⅳ发生交互作用形成三元复合物,诱导 DNA和拓扑异构酶Ⅳ发生构型改变,从而导致这种酶对DNA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最后导致 DNA降解及菌体死亡[1]。

3.2 不良反应与性别及年龄 由表1可见女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明显多于男性患者(P<0.05),各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平均,但由表4可以看出,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都为老年人,这与老年人代谢有关。因此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老年人应用时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对皮肤系统的影响 氟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光敏反应包括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主要是由于紫外线能量在皮肤中释放导致皮肤的损伤及药物吸收能量成激活状态,并以半抗原形态与皮肤中的蛋白结合形成药物一蛋白复合物引起的变态反应[2]。表1表明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P<0.05)。由表4可见各年龄段皮肤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年龄无关。因此,对于各年龄段的人群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都应注意避免直接光照,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表3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例,%)

表4 皮肤、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年龄分布

3.4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在众多的不良反应中,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是尤为严重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诱发癫痫,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该类药物结构含有具脂溶性 F原子,使其透过血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能力增强,抑制脑内抑制性递质 γ一氨基丁酸(GABA)与其 GABA受体的结合,而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惊厥和癫痫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3]。文中 60岁以上的患者占了 46.2%,而发生的 4例严重的不良反应均在 70岁以上,见表4。研究发现用药剂量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其反应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由于老年患者肾功能的减退,药物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长,容易导致药物蓄积,血药浓度升高,同时由于其脂溶性性,使药物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因此,老年患者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要充分考虑患者肾功能的改变,监测这些药物的血浆浓度[4][5],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及方法,且需保证补充足够的水量。

3.5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口干、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和药物剂量过大有关,剂量愈大,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愈高。

3.6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文中资料也显示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及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包括静脉炎、心悸、低血压。由于所有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均有潜在的QTC间期延长作用,但严重程度不一,轻至临床无意义的QTC延长,重至可能发展为尖端扭转性室速。因此临床上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应尽量避免与有心脏毒性的药物或其他已知可延长 QTC间期及引起心动过缓的药物联合使用。

3.7 影响软骨发育 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机体钙磷代谢,在未成年动物中应用本类药物可致关节软骨病变发生,故孕妇、哺乳妇女禁用,18岁以下者尽量避免使用,文中发现有 1例 15岁患儿使用了左氧氟沙星导致了皮疹及心悸的不良反应,如细菌仅对氟喹诺酮类敏感,应权衡利弊后慎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人工合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菌谱明显比第 1代和第 2代扩大,抗菌活性也显著增强,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由于药物本身特性及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物现象的存在,不良反应的出现越来越多。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注意对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1] 孙淑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0):133-134.

[2] 梁秀芬.董桂娜.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敏反应及预防.青岛医学杂志,2008,40(3):200.

[3] 袁进,姚小莉.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致癫痫发作54例的国内文献回顾.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9(2):100-102.

[4] 曹湘龙.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探讨.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8):2712-2719.

[5] 袁少筠,曾佳群.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回顾性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119-120.

猜你喜欢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英语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