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护工 让护士回归本色
——一个美好的梦想

2010-11-02 00:52刘晓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9期
关键词:护工病房家属

本刊记者◎刘晓慧

急诊ICU 内,护工协助护士给患者上呼吸机

卫生部日前出台了《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护士工作内容被重新定义,将此前由护工承担的生活护理内容,诸如病人的面部、口腔清洁、剪指甲、洗脚、换床单、打饭、喂饭、翻身拍背等,与输液、导尿等医疗护理内容一起,纳入护士工作职责范围,让护工退出病房,让护士回归本职工作,这无疑是配合医改整体方向的又一项举措。不可否认,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出发,这是一项尽得人心的政策。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护士回归本职这一改革目标真的能够如愿实现么?目前医院的护士和护工都各自负责哪些工作?针对此项改革,他们又有何意见?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京城数家医院,发现这一政策的执行前景并不乐观。

护工工作辛苦繁琐 护士恐不愿为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已经拥有护工超过3 万人,在各个医院都分布着数量庞大的护工队伍。对于患者来讲,他们当然也愿意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佳的服务。在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的病房走廊里,一位患者家属认为,还是请个护工24 小时一对一陪护病人更放心。当记者提到今后生活护理的工作将全部交给护士负责的新政策时,他一脸不信任地说:“这根本不可能!就连病人输液喊半天都不见护士的人影,我怎么敢把生活护理这么细致的、需要耐心的活儿交给他们?”

记者调查发现,护工所做的被认为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基础生活护理已成为目前医院护理工作的“重头戏”,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观察,耗时费力。这可能是许多年轻护士不愿为或不屑为的。记者从一位姓张的护工每天的工作内容中看到了让护士接手这些的辛劳琐碎的纯体力活儿的不现实。

记者了解到,这位48 岁的张护工在友谊医院干了一年多,做的是24 小时专护,一天一夜才赚53 块钱。她现在的“主顾”是一位刚刚做完肺部重度感染手术的81 岁的老先生,照顾起来特别费神。张护工说:“他(病人)整夜咳嗽,呼吸困难,不能躺下,不能入睡,每隔两分钟就会叫我一次,我根本没办法休息。”因为病重,病人烦躁异常,常常对她发脾气,摔东西。

每天早上6 点,张护工都按时起床,把仅能容身的折叠床收起来后,侍候病人洗漱、上厕所。照顾病人上厕所是最费力气的事,每次都要把病人背进去。她一个人应对不了,只能求隔壁病房的护工帮忙。她要到厕所里帮老先生把衣裤弄妥帖,确定不会被便渍沾染,并让他在马桶上坐稳了才能退出来,而且厕所的门不能关紧,她要等在门口,稍有异常就得立刻冲进去。

平时,她要做的是帮病人翻身、服侍大小便、喂饭、看点滴、洗脸、洗脚、擦背等琐碎的生活护理工作,偶尔也会根据家属的意愿用排痰仪为病人排痰。为了保护自己,她在接管病人之前通常都会仔细检查一下病人的皮肤是否发红,然后及时告知病人家属,以免被病人家属无端指责。

夜里,病人不允许关灯,有一点点不适就会叫,张护工的睡眠时间从来没超过四小时。通常,只有家属来探望的时候,她才能向家属告个假,到附近的市场买馒头和便宜的炒菜,为自己准备“工作餐”。

张护工告诉记者:“做护工的确很辛苦,生活护理零散琐碎,稍不注意就有情况。怕出意外,就得一直精神高度紧张,也不自由。这些活儿护士肯定不愿意做,加几十块钱护理费有什么用?又脏又累又受气。现在的护士都是十八九、二十几岁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得厉害,别人伺候她们还差不多,让她们24 小时守着病人,整天给人洗脸擦身倒尿盆,她们能干吗?”

“被改革”者内心抵触 怨声载道

近些年,很多患者都反映,病房的护士每天只是量体温、测血压和送药,而洗脚、洗头、翻身等工作都得额外请护工完成,护士们的工作也根本达不到规定的体征记录和巡视次数,但每天的护理费却照扣不误。事实上,多数患者目前享受到的仅仅是护士打针送药和换点滴的服务。

此次护理改革最大的突破便是对护士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定义,实行分层级管理,导入了精细化分工的理念。《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规定,护理的级别分为四级。对于特级、一级护理的患者,护士晨间要给他们梳头、面部清洁、口腔护理各一次,晚间还要进行面部清洁、口腔护理等四项服务。每周要帮助患者床上洗头一次,需要时还要进行指/趾甲护理。除了这些日常的清洁外,护士还得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及有效咳嗽、床上使用便器等。同时,还要尊重患者的个人习惯。对二级护理的患者协助进行上述护理,对三级护理的患者,护士则需要整理床单和进行安全管理。这对护士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

对于此项改革,护士群体可谓牢骚满腹。“目前各大医院护士紧缺是普遍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事,人少活多,单是打针、挂点滴就够当班护士忙的了。现在又加了那么多病人的生活护理……真没法干了。”某试点医院心内科病房的护士摇头叹息并如此抱怨。而在护士站,记者见到该科室的护士长,提及此事,她一脸冷峻,不愿多谈。

当记者提到护理改革新政时,广安门医院的一位护士对比长连连摆手说:“我们的很多护士都很有意见,都说如果制度真的推行了,要接管现在护工的全部工作,她们宁愿不干了。昨天已经有一个护士辞职,投奔一家私营医院了,那里工资高,还没这么多事儿。”这位护士长对此次改革表示非常不理解,她说:“由于历史原因,护士的编制本身就少之又少,而在护理工作中,生活护理部分的比重那么大,全部堆在护士身上,会分散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更重要的专业医学护理。护士要做的工作是定时检查排尿量、记录体温趋势等工作,以便能够及时反馈给医生作为治疗的依据。取消院内护工后,这些将很难保证,对病人没有好处。何况,现在本科护理都是五年制的,难道读了5 年大学,出来就让人家给病人喂饭?”

而在中国护士网的论坛中,有昵称为“西西”的网友更是言辞激愤地指责道:“如果真的要端屎、端尿,还不如我们都转行干陪护,赚得绝对能比现在多三倍!‘敬爱的’专家,请用你的脚趾头想想,如果你的孩子读了十几年书最后成了一名护士,你愿意她一天十几个小时脚下小跑,大脑极度紧张,随时被医生吼,被病人和家属打骂,吃官司,领的工资却跟看大门的没有区别,下了班还得抽时间去给病人端屎端尿端茶么?”而昵称为“中国护士”的网友则表示,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可以借鉴,但并不能盲从,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国内护士在临床的地位原本就很低,如果护士重新承担繁重的生活护理,整个队伍的素质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更会打击那些刚毕业、准备热情投入护理事业的孩子们的信心,致使护理事业后继无人。护士每天都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下工作,根本不会去钻研业务,可能导致护理事业的恶性循环”。

▲一名男护工正在病区走廊陪病人做简单运动

北京友谊医院原急诊科主任刘凤奎告诉记者:“护士要做很多工作,如挂水、取药、换药、量血压、写医嘱等达几十项之多,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都由护士一人来做,是不现实的。按照国际标准,病床和护士之比要达到1 ∶2 甚至是1 ∶3,护士与病人才可能开展一对一服务,这在国内的医院根本行不通。就我们急诊科来讲,10 张病床配备30 名护士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是目前卫生局1 ∶0.6 的标准,也很难实现。我们科的护士一周要轮2 ~3 个夜班,工资却只有1000 块钱,最关键的是还总受委屈,不被病人理解和尊重。”

此次护理制度改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首批试点单位。记者发现,在通往病房的走廊入口,有专门人员负责检查,探视家属必须在住院探视管理处登记要探视的科室病床号和患者姓名,得到批条后才可进入病房。在该院的住院部大厅,某陪护中心负责探视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院病房内的护工数量确实已经大幅减少。尤其是妇科和儿科,所有的工作都由护士逐一完成,连家属探视都不允许。在其他科室,如果病人确实不能自理,家属必须向医院住院部申请,经批准以后,方可在允许范围内实施陪护。家属只能在病人手术当天亲自陪护,时间不能超过一天。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个护士,在问及试点工作开展后,工作内容有何变动时,所有人都表情冷峻,沉默不语。据悉,广安门医院从4 月19 日起,也将在两个病区正式实施新的护理制度,届时,病房的陪护率只能保留10%。

护工使命未尽,或成“助理护士”

不可否认,对护工行业监管的缺位导致了这一行业的准入门槛低、相关规范不到位、收费标准不统一等乱象,真正被社会认可的正规护工少之又少。然而,在医院推行无陪护病房服务后,活跃在各医院的护工大军是否真的能够光荣“交接”或被迫“下岗”呢?

据2005 年北京市卫生局统计,至2010 年,北京市的护士需求将达到7.2万名。事实上,在2005 年到2010 年期间,每年新增护士已经超过6000 人,但北京地区的医院每年有7000 至10000 名的护士缺口。因此,护工这一行业尽管目前仍存在着管理与专业培训等诸多缺失,但由于护理力量的严重不足,至今依然是各大医院医疗护理不能丢弃的“拐杖”。况且,现代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大多都有慢性病,子女没有时间照顾,只能请人,所以护工的市场还是很大的。

事实上,护士编制的巨大缺口使得此项改革注定不可能一步到位,甚至有可能成为“一纸空谈”。目前,社会上没有足够多的具有正规护理专业经历的毕业生,不能提供给医院严格意义上的“助理护士”,因此很难真正彻底将护工从病房中清除。这一改革想要“顺利完成”,仍然必须依靠护工来扮演重要角色进行过渡。据悉,北京市的第一批 护工从4 月19 号开始接受正规培训,拿到证书以后才能上岗。而据一位姓陈的护工透露,他所在的陪护公司已经通知他参加4 月份的培训考试,通过后将得到名为“助理护士”的资格证书,“我们经理说了,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换个好听点的说法而已,人还是那些人,活儿还是那些活儿。”

此外,也有医生认为,“护工”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一时很难消失,这取决于医院推行无陪护病房服务的力度,即使护士编制到位,如果服务质量上不去,家属也照样会自带护工,这是无法限制的。

猜你喜欢
护工病房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北京护工故事
更正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上海市护工行业市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模范护工
CCU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