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要有一颗同情关爱病人的心”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癫痫定位第一人”王玉平

2010-11-02 00:52费菲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9期
关键词:宣武医院癫痫病神经内科

本刊记者◎费菲

15 岁上大学,24 岁硕士毕业,30 岁赴日留学,37 岁当上副教授,44 岁成为国内最知名的癫痫专家,被誉为“国内癫痫定位第一人”。从履历上看,王玉平的人生似乎缺少悬念,显得十分顺当,当记者向他表达这层意思时,他却若有所思地答道:其实我的内心充满悬念,不曾平静过。

▲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王玉平

百转千回 矢志不渝

刚刚恢复高考的1978 年,读书还不时髦,王玉平正值高中毕业,没打算参加高考。当时,身为工人的父亲跟他彻夜长谈,坚持让他考大学,并且报医科,因为在父亲眼里,医生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有足够的智慧掌握自己的命运。多年之后,王玉平非常感激父亲帮他做出考大学这一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但另一方面,他对父亲坚持要他学医这一点多少是有些抵触情绪的,他说,其实那时最想做的是建筑师,“如果当年选择了学建筑,或许会更早做出成绩”。

1978 年,王玉平顺利考进了河北医科大学。1986 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王玉平顺理成章地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成为主治医生。一般人可能会在此一直干到主任医师、教授后退休,安稳一生。王玉平的心气却更高,好奇心更盛,想法也更多。他想出国深造。于是,1988 年底,王玉平通过了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外语考试,两年后,他同时接到了两份入学通知:一份是丹麦一所大学的公派留学通知;一份是河北医科大学的友校日本鸟取大学的留学通知。为了保持校际间的友好关系,王玉平选择了后者。1991 年10 月王玉平赴日本留学,师从日本著名神经病学家高桥和郎教授,将主攻方向确定为对不自主运动、癫痫病及大脑高级认知障碍的研究。1995 年,他以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其实,在出国前的那几年,王玉平的内心还常常充满怀疑和不确定,到日本读了两年博士之后才让他坚定了一辈子当医生的决心。导师和同事的一言一行,如细风绵雨般浸润着他的心,让他逐渐认识到一个医者对生命的意义和责任。这时,他的专业学习也渐入佳境,这为王玉平日后成为一名国际一流的神经内科专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临近毕业之际,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发展成了王玉平必须面对的选择。当时国内医学的研究条件和物质水平远落后于国外,王玉平的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留在国外,有的在日本当学者,有的则转道美国做医学基础研究。王玉平也在思考、权衡。当时中国正处于大改革、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王玉平觉得个人的理想只有和祖国的发展相结合,才能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也才能更快地获得成功。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回国的决定。1996 年回国前夕,王玉平给同学写信说:“身处国家发展建设的大潮中,能亲身经历这种激荡的感觉是多么过瘾的一件事。”

打造中国顶级的神经内科

回国后,哪个平台更适合他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王玉平仍旧一片茫然。这时恰巧有朋友介绍王玉平和宣武医院张建院长见了面,在谈到神经内科的未来发展规划时,双方深有共识。求贤若渴的张院长问王玉平:如果作为人才把你引进宣武院,你有什么要求?王玉平有点忐忑地提出要一套优化电生理工作站的设备,价值10 万美元,这在当时是很大数目的一笔钱。可没想到刚过了几天,宣武医院就答复王玉平,院方已同意购买这套设备,你来吧。

几天后,王玉平到宣武医院报到了。随后,设备也很快到位了,然而,电生理领域的基础研究百端待举,搭建整合起来绝非易事。在协和读博士后时,王玉平已评上了副主任医师,但在宣武医院的职称却是主治医师。不能招收学生建立研究团队,他只能单打独干,困难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困境中,王玉平并没有怨天尤人、裹足不前,他用了3 年时间潜心研究,首次发现了一个新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N270, 这一发现,获得了国际的高度肯定和5 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金。这项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大脑功能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临床应用结果表明,N270 对于脑功能减退(如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等)病人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直到2000 年,王玉平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一点一滴地建立起癫痫的治疗规范。2001 年11 月,王玉平与功能神经外科李勇杰教授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综合癫痫诊疗中心,将癫痫的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密切地结合起来,使癫痫这一顽症的疗效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癫痫病灶的定位领域,王玉平做得风生水起。但新的壁垒也随之出现了。有些难治性癫痫病人的术前评估定位需要长时程监测,没有条件监测就无法定位。而做监测是需要病区的,解决病区的问题却超出了科室的权限。

恰在这时,上海仁济医院向王玉平伸出了橄榄枝,许以优越的条件,请他去做神经内科主任。去还是留?王玉平难免有些踌躇犹豫。这时,张建院长主动找王玉平谈心,亲切地询问他工作中是否遇到了困难。王玉平坦率地提出了建病区的请求,张院长随即爽快应允。没过多久,王玉平就得到了拥有21 个床位的病区和相应的设备,他又可以海阔天空地大展身手了。

有了病区,癫痫的研究很快有了突破性进展,5 年来从临床到科研反复互动积累的硕果初现。宣武医院癫痫的治疗效果在国内一马当先,门诊量飙升。在国内各种学术会议上,宣武医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各地同行的如云赞誉,其后,同行们请求确诊的病例录像络绎不绝地送到了王玉平手里,不少疑难病人也被推荐到他这里来寻求治疗。与此同时,很多治愈后的癫痫病人口耳相传地带动了更多病人来找王玉平。几年下来,在癫痫的诊治方面,王玉平在国内累积了相当高的人气。癫痫门诊也“火”了起来,由最初的寥寥几个病人,发展到如今每天十多个专家坐诊,病人还挂不上号。王玉平的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倒号的甚至炒到了800 ~1000 元。现在坊间流传着“神内找宣武,神外找天坛”,说明宣武医院的神经内科在国内数一数二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一盛誉在很大程度上和王玉平有关。

医生的成就源自让病人重获健康

▲2008 年,王玉平在首尔进行讲座

当记者问王玉平是否已有成功后的自我满足感时,他说,每个人走的路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自己觉得值就行。至于成功,取决于有没有理想的目标、正确的决断和足够的耐心。回顾近半生走过的路,王玉平微笑着说:“我遵从我的理想去做了,至于是否做得足够好,尽力之后就顺其自然吧。”

王玉平一直认为,一个医生是否成功,主要体现在他能否几近完美地使病人重获健康。“医生和画家、厨师一样,悟性和创造力极为重要。要当好一个医生,必须有极高的悟性,在工作中善于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2004 年,王玉平在泰国参加亚洲癫痫会议

王玉平接手的总是最后一棒——绝大多数病人都是群医束手无策时才交给他的。“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面对这些病情异常复杂的疑难病人,王玉平兼纳并收。病情再顽固、再复杂的病人,一经他确诊,治疗效果大多是相当理想的。特别是有不少被当作癫痫治了十几年的病人,经王玉平的细心诊断后发现根本不是癫痫,而是其他的脑部疾病,这为处于重重迷雾中的病人指明了正确的治疗方向。曾有某省级医院的神内主任跟王玉平联系,说有一个症状很奇怪的不自主运动的病人无法确诊。王玉平看了录像后判断,病人患的不是不自主运动障碍,而是有相似症状的认知情感障碍。还有一个江西的小病人,两年内花了30 万到处治癫痫,效果一直不好。王玉平给他做了发病期的视频录象脑电图检查后,没有发现明显的脑电图改变,通过对孩子发病时症状的细心观察,王玉平看出了破绽,他断定孩子没生病。后来孩子终于承认,是因为不想上学才装病。

评判一个医生的标志是看他是否具备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和诊疗理念。王玉平所采用的创新性方法是无创性脑刺激技术,这一技术开始时不属于治疗范畴,而是一种检查疾病的方法,随着设备的不断改进,技术上能够实现连续性的刺激,王玉平首创性地将其应用于癫痫的治疗,使之变成了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王玉平用无创性脑刺激手段治愈的第一例病人,是一个难治性癫痫病人。最初王玉平给他定位做了手术,但他的病灶比较靠近功能区,不能切得太多,做完手术后癫痫症状虽减轻了一些,但仍然每夜发作。王玉平问他是否愿意试试这种治疗方法,病人同意了,没想到仅治疗了10天,病人的癫痫就不再发作,至今已持续4年多没有再发病。这一疗法的总体效果是很明显的,如今已成为癫痫治疗的主流方法之一。

王玉平说,作为医生,要创新必须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留心观察病人的细微变化及仔细倾听他们的反馈,从中找出有用信息。比如,有一次,一位病人做完了某个检查后,病情居然好转了几天,这个线索提示王玉平,这个检查环节对病人有好的影响。曾有个中学生患有癫痫合并认知障碍(注意力缺陷)两项疾病,做完检查后,家长反映说癫痫没有改善,但这两天人安静了不少。王玉平立刻想到,单一注意力缺陷的病人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或许有效。他与学生一起在这个领域做了几年的研究,发现确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随后这种方法就被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

在癫痫诊疗上,王玉平的创新还体现在对癫痫病灶的定位上。每个病人的癫痫病灶都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例如,在所有的癫痫病人中,有15%的病人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手术时约有1/3 的病人需要通过埋电极的方法来定位。这种埋电极定位的诊断方法是王玉平在国内首开先河的。2001 年,有个少年癫痫患者,几乎每天晚上睡觉时都会发作,非常痛苦,后经王玉平确诊为额叶癫痫,药物治疗两年无效,只能选择手术。缘于癫痫病灶定位的难度太高,当时在中国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手术。因为病人在手术室里恰逢癫痫发作的几率很小,因此手术的准确性很差。王玉平想,如果先将电极埋在脑子里,发作时可以监测到颅内放电的异常活动,就能使定位准确无误。王玉平用了两周时间对脑电图进行了分析,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由功能神经外科大夫将柔软的硅胶电极埋到额叶的恰当位置,并将牵引出的一束导线连接到脑电图机上进行监测,终于准确地记录下了患者右侧额叶病灶的异常放电活动,随后手术切除了病灶,病人痊愈了。这成为当时国内第一例利用颅内埋电极方法对病灶进行定位的手术,开创性意义不可谓不大。

大爱让医者的内心闪光

让王玉平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导师高桥和郎教授在博士生毕业典礼上说过的那番语重心长的话:医生给人看病,是一个一个地帮人解决问题,而做研究是为了有所突破和创新,这样受益的就不仅是个别的病人,而是整个人类社会。但是,作为医生,比做研究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同情关爱病人的心。

这番话总是在艰难曲折时响彻在王玉平的耳畔。从2001 年至今,虽有繁重的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各种任务,但对待病人,他仍是全情投入。承载着病人对自己沉甸甸的信任和支持,他总要尽到百分之百的努力才觉无愧于心。每周两至三个半天的出诊,他都是从早上8 点连续看到下午4 点才结束,连吃中午饭的功夫都没有,其他人都为他的身体担忧,但他却乐此不疲。日子一久,王玉平落下了严重的胃肠病,但无论身体状况如何,他都一次不落地坚持出诊。有一次,王玉平正在住院,预约的病人来了,他就吊着输液瓶到诊室看病,很多病人都劝他回去休息,他却强撑着把所有的病人都看完后才肯离去。

当今社会常有人指责医风不古、医生见利忘义。王玉平认为,在整个社会转型期人心趋利的背景下,医生未能免俗,对物质欲望的认识必然有个过程;但无论如何,作为医生,恪守良知是本分,需要古道热肠。以国内顶级癫痫专家名重一时后,王玉平的物质欲望并没有水涨船高,相反却一心扎进诊病和科研中,从不想在金钱和物质上多耗心力,他认为最有价值的是精神上的富足。

王玉平相信,当社会发展到相当程度,医生会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待遇。因此,他常常这样激励自己的学生:“我们当医生的不能光为了挣钱,也不能只用钱来衡量我们的个人价值,治好病才是医生价值的最终体现。很多病人跑遍了全国的医院,没有诊断清楚,没有治好,我们给他们诊断清楚了,治好了,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医生的最大价值。”

人物小传

王玉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3 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6 年在日本鸟取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 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北京市癫痫诊疗中心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癫痫学会常务理事。《Sleep Medicine》、《中华神经科杂志》等国内外多家杂志编委。发表论文170 余篇,SCI 收录英文论文50 篇。承担国家、北京市级课题10 余项。2004 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006 年获吴阶平医学奖,同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009 年入选为首批北京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神经生理,擅长癫痫、睡眠障碍、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病的诊断治疗。

猜你喜欢
宣武医院癫痫病神经内科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探讨神经内科癫痫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癫痫发作紧急处理
是什么神秘疾病
癫痫病患者饮食注意啥?
掩盖在Apple Watch后的医疗蓝图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神经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PDA在神经内科预防跌倒发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