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致病 病从内发

2010-11-02 00:52李璐瑒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11期
关键词:七情五脏脏腑

文◎李璐瑒

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忧通肺,思通脾,惊恐通肾。中医学认为七情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在五行学说中,又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把悲和惊分别隶属于忧和恐),并分属于五脏。即不同的情志活动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

情志致病损伤五脏,影响气机

▲范进因中举而得疯病是古代著作中“七情致病”的典型

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五脏则是精神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将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应,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情志活动的脏腑生理基础。七情太过则伤及五脏,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其次,情志变化亦影响气机。实际上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指影响脏腑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对于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的病变规律,《素问·举痛论》概括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由此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转归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会迅速升高,继而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动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精神与情志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影响。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身疾病充满坚定信心和顽强意志,将有利于提高抗邪能力,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七情致病的机理

七情与六淫是中医病因学说中的两大致病因素。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从表入里,故有“外感六淫”之称;而情志致病,病从内发,是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有“七情内伤”之说。

七情致病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的说法。其明确指出,情志大多伤及内脏之气机。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指出:“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甚为病,能推而明之。”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形神合一”的,“七情”是人体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与五脏有着内在的整体联系。以五脏为中心,七情可归纳为五志,即喜、怒、忧(悲)、思、恐(惊),并分属于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通过七情、五志与五脏相对应的关系,来表明脏腑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能使机体气血通畅,脏腑协调,从而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反之,不良的情志活动如过喜、大怒、过度悲伤等则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变成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诱发或加重疾病。

七情过度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导致机体气机紊乱则是其致病特点。七情致病的发病机理为:情志太过,内伤五脏之气,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血行不畅,脉络瘀阻,百病丛生。因致病情志不同,表现亦各不相同。有的是气滞不行,有的是气郁化火,有的是升降反常。

▲五志与五脏关系图

七情致病的表现

情志活动的发生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不同的情志变化也必将影响与其相应的脏腑。

喜伤心。中医认为,心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喜为心之志,就是说心的生理活动与情志中的“喜”有关。适度的“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人气和志达,心情舒畅,有益身心健康。但若大喜过度则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不能主血。伤神耗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志恍惚、夜卧不宁、心悸怔忡、神志狂乱等症。正如《灵枢·本神》所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中老年人若暴喜过度,极易诱发心肌梗塞、高血压、卒中等病。

怒伤肝。肝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怒为肝之志,适度的怒气外泄,有利于肝胆之气疏泄,使人体之气升降出入和畅有序,有益健康。若怒而不泄,气机不畅,肝气郁滞,就会出现胸胁胀满、妇女经行不畅、少腹胀痛等症;若大动肝火,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等症;暴怒动气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引起吐血、咯血,甚则晕厥仆倒。

悲( 忧)伤肺。悲和忧在情志变化上虽有不同,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的影响大体相同,故在五志中同属肺之志。悲伤和忧愁都是不良情绪反应,但适度时也可以抒发人的感情,如大哭一场能缓解一定的精神痛苦。但悲忧太过,持续时间太长,则会使人体之气不断损耗,肺主一身之气,故气耗则肺伤。陈无择说,遇事而忧,忧伤肺,其气聚。此次地震灾难的打击,惨烈场面的视觉冲击以及营救场面的感人肺腑,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人们的忧郁烦躁,心境凄凉,情绪低落,不思饮食,心烦难眠等症。而平日里过度悲忧哀愁则能加速人体衰老,易使意志薄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生精神障碍而轻生。

思伤脾。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脾藏意”,而主思虑,正常的思考并不会对机体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可使人体之气郁结,气机升降失常。《素问·举痛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气结于中,脾失运化,清阳之气不能上升,重浊之气不能下降,可见头目眩晕,脘腹胀闷,厌食、呃逆,不思饮食,甚至绝谷而亡。

恐(惊)伤肾。惊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恐与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惊恐属肾,为肾之志。惊恐的刺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人在惊恐状态下,上焦气机闭塞不畅,人体之气迫于下焦,则下焦胀满,甚至遗尿。人们突受恐吓、惊吓,可见小便失禁、心神不定,惊惶失措,甚则昏厥或死亡。

情志致病在古代著作中也早有体现。《儒林外史》中曾有一段范进中举的故事,说的是范进中了举,大喜过度,得了疯病,后被他的丈人胡屠户打了一个嘴巴,方才清醒过来。这虽是小说的艺术加工,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情志因素亦能致病。

掌握七情致病的理论,对防病保健及临床治疗均有积极的意义。由于情志因素可以使人致病,所以中医防病保健强调“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即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情志的调畅。正如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所言:“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临床上七情致病亦可采用情志疗法,摸清病人的疾病由何情志所生,然后根据五行生克的关系,利用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悲胜怒的规律,施计促使病人情志发生变化,以所胜的情志来克服致病的情志,从而治愈疾病。如范进因大喜伤心神而致狂乱,被平素惧怕的丈人打了一个嘴巴而得以清醒就是例证,这就是所谓的“心病还须心药医”。

猜你喜欢
七情五脏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失眠与五脏
北海之殇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韩儒金昌协的四端七情论与“性情经纬说”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五脏神”学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