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书院的历史文化考述

2010-11-07 08:26阳光宁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池州书院安徽

阳光宁

(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安徽池州 247000)

池州书院的历史文化考述

阳光宁

(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安徽池州 247000)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池州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也是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池州书院,兴起于南宋,昌盛于明清,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特点,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池州;书院;类型特点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池州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也是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池州书院,兴起于南宋,昌盛于明清,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目前,学界对池州地区的书院研究,只是在少数文章中略有涉及①,使得池州的文化与教育事业少了一些历史文化的底蕴。对池州书院的研究,不仅能发掘当地文化的历史内涵,充实区域教育史研究的内容,也将为池州市建设“历史文化古城”提供翔实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池州书院考证时遵循以下原则:(1)书院的界定:书院原是私人读书治学和宫廷藏书、校书的场所,约始于唐代中期。延至五代、宋、元、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由私人或官府所立,“对学校教育起补充的作用”的讲学、肄业之所,本文所涉及的池州书院只是作为教育组织的机构,而基本不涉及单纯作为藏书或供祀机构的书院。(2)池州:地域上,以池州作为州府建制开始,包括历朝历代池州府统辖的区域;时段上,从书院在池州兴建至“清末新政”中的书院改制。

1 宋元时期池州书院数量考

池州作为州府建制,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时属宣州都督,领秋浦(今贵池)、南陵(今南陵县及青阳县大部)二县,至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贞观元年(627年)废池州,领地还隶宣州。天宝元年(724年)改州为郡,原池州地称秋浦郡。永泰元年(765年)复立池州,领秋浦、青阳、至德、石埭四县,隶属宣州观察使。唐元和年间,改池州为池阳郡。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置池州池阳郡,统领贵池、青阳、石埭、铜陵、建德、东流六县。(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池州池阳郡属江南东路,(南宋)绍兴初年属江南路。

北宋是安徽书院的发创期,但书院数量有限,且书院大多未超出唐五代以来的私人藏修治学窠臼[1]。有学者考证,“黉堂书院”为北宋时池州贵池书院[2]。查《古今图书集成》卷799《方舆汇编·职方典·宁国府部·汇编五·宁国府学校考》:“黉堂书院:在县(南陵,笔者注)西二里,宋熙宁中学士徐元功乞老归建,延师训乡子弟,故名。又名元功书院”。北宋时南陵已归宣州宣城郡,不属池州池阳郡了,因此南陵黉堂(元功)书院应不在本文研究的范围。

正如有著者所言,安徽用作读书讲学的书院,大约至南宋才开始比较普遍[3]181。南宋时期,由于理学广泛传播,南方各省书院发展迅速。安徽地处边防前线,书院数量虽然远逊江南各省,但也有初步的发展。特别是理宗时期,对书院采取积极热情的态度,不少官绅也竞相以建书院为荣。一时之间,书院数量激增。

南宋时,池州有书院二所②。

一为贵池八桂书院。八桂书院在府城市心街,提举周必正建,以庭植八桂为名。后改为贡院。关于八桂书院创建的时间,各种史书记载不一。如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4]798、陈贤忠等主编《安徽教育史》[5]243、池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池州地区志》[6]622:八桂书院,宋淳佑八年提举周必正建,嘉庆间改为贡院;据光绪《贵池县志》[7]:八桂书院,宋淳佑八年提举周必正建,嘉定间改为贡院;据乾隆《池州府志》[8]:八桂书院,宋淳熙戊申提举周必正建,以庭植八桂故名,今逸,后改为贡院。嘉定癸卯知州李骏又移贡院于秀山门外,故址久湮。

考诸史籍,八桂书院建于宋当无异议,但具体时间有待考证。宋淳熙为孝宗(1163-1189)的第三个年号,时间是1174-1189,淳熙戊申年为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孝宗后为光宗(1190-1194),再为宁宗赵扩(1195-1224),嘉定是宁宗第三个年号,时间为1208-1224。再后为理宗(1225-1264),理宗在位40年,淳佑为其第五个年号(1241-1252)。淳佑八年,干支纪年为戊申年,公元1248年。淳佑年间建八桂书院,而嘉定年间改为贡院,显然是把理宗和宁宗朝颠倒了,与史不符,此其一。其二,有宋两朝,均没有嘉庆年号,只有宁宗嘉定年号(1208-1224)。因而不存在八桂书院在嘉庆间改为贡院之文。其三,八桂书院的创建者周必正,字子中,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人),曾提举江东常平茶盐公事,卒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享年八十一(1124-1205)[9]。江东是宋时民间对江南东路的俗称,置1府、7州、2军、68县,池州时属江南东路。且周必正生于北宋末年,活动于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朝,其建书院不可能是在其身后的理宗朝淳佑年间。其四,据清代池州人郎遂(1654-1739)《杏花村志》载,“淳熙戊申提举周必正创建贡院于市心街,东植八桂,题曰八桂书院”[10]卷3。《杏花村志》成书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远早于乾隆《池州府志》,其所载可与乾隆《池州府志》相佐证。因此,八桂书院建立的时间应是淳熙戊申年(十五年,公元1188年)③,而光绪《贵池县志》的记载估计为“戊申”所误,《中国书院辞典》可能是把“嘉定”误为“嘉庆”。“八桂书院”是池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也是安徽省较早的最有名的书院之一。

二为贵池齐山书院。“齐山,宋有书院,在府治南”寿字岩下,“六秀峰迎其前,三台峰拥其后”,设山长教授[4,7]。齐山书院建于宋何时,史书未有明确记载。“相传宋状元华公岳……尝读书其间”[11]。华岳,贵池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理宗朝)武状元。如上所述,理宗时期,一改南宋初期禁止书院兴建的政策,转而采取积极而热情的态度,鼓励和支持书院的发展,并不断为书院书额赐扁,不少地方官绅也竞相参与其中。据此推断,齐山书院既为华岳读书之地兴建,当建于南宋理宗朝,但应该在嘉定十年(1217年)之后。

蒙古族入主中原及江南以后,伴随着全国统一的进程,社会秩序日渐稳定,经济的日益恢复和发展,元代统治者日渐重视文教。在文化教育方面实行崇儒尊孔、推崇理学的方针,继续推行科举制度,保护和鼓励发展包括书院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诏令:“江南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亦从其便。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12]。而“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全国随处可见,忽必烈的诏令实际上是承认了先前各地已经建立的书院的合法性,并且大力倡导各地创办书院;各地官员为了造就科举人才,提高当地文化教育水平,在任期内将较多的精力和财力投放到本地书院的创办和建设上;加之南宋遗民儒士、理学家、普通民众等社会各阶层人士以及宗族等社会组织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为池州路,隶属江浙行中书省。关于元代池州书院的数量,学界做过一些统计。据张雨青统计,元代安徽建立书院22所,其中池州路1所[13];据《安徽文化史》编写者的统计,元代安徽新建书院35所,保留、修复或重建前代的书院9所,共计44所,其中池州路2所[14]上册:715;据王珽统计,元代安徽书院有24所(精舍、书堂、书塾被排除在外),其中池州路1所[15]。本文采用陈瑞的统计,元代安徽书院至少有60所,其中池州路2所[16],名为“八桂书院”[13-14]和“齐山书院”。两所书院均为宋建,元代留存。大德五年(1301年),宣城人贡奎出任齐山书院山长[7-8,10-11,17-19]。

2 明代池州书院数量考

明朝时期,书院没有纳入官办教育体系,书院的种类一是以讲学为主,一是以考课为主,成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明前期,官学占据主导地位,书院处于沉寂状态,孝宗曾经指出:“本朝无书院之制”[20]卷14。中期以后,随着官学教育功能的减退和王(阳明)学的盛行,书院有了较大的发展。明代安徽书院也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池州路为九华府,后又改为华阳府,再定为池州府,直属南京,辖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六县。明代也是池州书院的兴盛时期,先后修复、兴建书院共有24所⑤。各县书院创建及分布的情况如下:

2.1 贵池县6所

齐山书院:正德乙亥(十年,1515年)知府何绍正复建[7,11]。

绣春书院:正德乙亥(十年,1515年),知府何绍正于翠微精舍故址建,并置田三十亩。后同知任柱复置田四十亩。万历初移阳春岭下。后贵池知县罗宪凯又复旧址[4,7-8,17-18]。

翠微书院:在府城西街,正德十四年(1519年),贵池知县谢瑞建[7-8]。

会华书院:在城东门外相公墩,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府陆冈建。督学闻人诠记[7-8]。初欲为三状元祠,以祀伍乔、华岳、黄观,值甘泉湛先生讲学其中遂易今名[11]。

(五经)储材书院:在府治西北忠烈祠(城隍庙)前,嘉靖二十年(1541年),知府曾仲魁建。初名五经书院,隆庆间改名为实学书院,万历十六年(1588年)知府姚士观改名储材书院。后废[7-8,11,18]。

李白书院(堂):在城南二十里的苦竹岭[7-8,11,17-19],建于嘉靖年间[1,5]。

2.2 青阳县6所

阳明书院: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两至九华,学者多从之游。嘉靖七年(1528年)知县祝增为之建书院于九华山化成寺西,池州知府为该院置田以膳学者[8,11,17-19,21]。

甘泉书院:在九华山中峰之下。先是邑诸生柯乔、江学曾等辈十余人,受学甘泉先生,并欲建书院于九华山,而愿未遂。嘉靖甲午(1534年)春,提学闻人诠、巡按虞守愚命池州知府侯缄构建讲堂斋舍于化城寺东,名曰甘泉书院。同知任柱捐钱买田二十亩以膳书院,后书院田达一百余亩。嘉靖丙申(1536年)八月,甘泉子过池阳,登九华之山,讲学于此,并自署“甘泉”刻于书院之石[8,11,17,18,21-22]。

蓉城书院:万历四年(1576年)建,知县苏万民建蓉城会文馆于县署东妙音寺侧,后改名为蓉城书院[4,8,21]。

李白书堂:旧在九华山仙人峰下,宋嘉熙初知县蔡元龙,作草堂于化城寺东。成化间始建[11,17-19,21]。

东壁书院:万历十二(1584年)年,石埭毕似范(号心坡)于九华山筑精舍,延四方来学之士,欢欣接引,适馆授餐,虽赀靖而不顾。其卒,学者祠之以九华东壁[8,23-24]。

天柱书堂:泰昌元年(1620年),本县学者施达于九华天柱峰侧建,授徒讲学,听受着常数百人⑥。

2.3 石埭县6所

长林书院:在县南即旧学址,嘉靖二十年(1541年),知府曾仲魁建社学,后知府柯实卿易今名[4,8,11,24]。

紫潭书院: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吴必显登进士,是年于城子山前建[24]。

陵阳书院:在县西舒溪之滨,明毕似范弃官归里后创建。毕似范弃官归里,在明万历中,书院也当建于此间[8,17,24]。

李白书堂(院):在杉山,创建时间、创立人不详[1,18-19]。

丁公书院:嘉靖十八年(1539年),丁圣迁丁恭愍公(丁黼)祠于四都故居,祠内附有丁公书院⑦。

鸣凤书院:创建时间、创立人不详[25]86⑧。

2.4 建德县3所

兰台书院:在县治北一里,明万历年间,知县徐金星建,邑人李一元有记⑨。

五经书院:在玉峰山阿,建立年代、创立人不详⑩。

玉峰书院:在儒学前久圯。建立年代、创立人不详11。

2.5 东流县1所

喻义书院:在北城内,万历中知县陈承芳在瞻门内建义学,后知县蒋承勋扩之,易名为喻义书院。崇祯间,知县宓骏图改为关帝殿[8,19,27]。

2.6 铜陵县2所

紫阳书院:明建,时间不详,在城西旧学基,祀朱子。明末毁于兵[8,17,19,28]。

李白书堂(院):在五松山,唐至德中李白自建,元季坏于燹。明弘治庚戌(1490年),邑民袁思瑶重建[11,17-19]。

此外,贵池还有文林书院、凤岑书院[7];青阳还有九华书院、云波书院、崇宁书院、凤台精舍、南台精舍、钦所精舍、双华精舍、九峰精舍[4]798、费拾遗书堂、王季文书堂等[11]。其中如凤台精舍、钦所精舍、双华精舍等是私人治学的地方,而非讲学之地,因而不属于本文所属的书院范围。有些虽冠以书院(堂)之名,但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史实证据,因此笔者也不把它们纳入本文研究的范围。

3 清代池州书院数量考

十七世纪中叶,在明朝灭亡的废墟上,清兵入关并建立了其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清代书院教育大致经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盛极而衰的过程。有清一朝安徽书院甚为发达,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安徽通志·学校志》载,朝廷倡办书院,“期天下之士以会友辅仁之道,既于各省会,赐币千金,又申命督抚,筹划膏火。又恐日久滋弊,训戒綦严。”“凡以书院辅学校而行其能造就人才,尤为广被。安徽当吴楚之交,有事辄先受兵而军兴十年斯文未坠,今大江南北之家弦户诵敬业乐群,岂非以涵濡圣泽,弥久弥深,有所感发而兴起之耶”。尽管安徽常受战争之害,但学校教育不废,特别是书院发展不衰。据《安徽文化史》编写者的统计,清代安徽有书院203所,其中新建的有116所,修复重建的有46所,另有41所建置不详[14]。据姚娟等人的统计,清代安徽书院共188所,其中新建142所,修复和重修前代书院46所[29]。池州书院教育的发展既受政府政策和全国书院局势的影响,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有清一朝,池州书院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据陈贤忠、程艺等人统计,池州地区有书院10所[5];据姚娟等人的统计,清代池州书院共14所,其中池州新建(贵池)3所,铜陵2所(新建1所、修复1所),东流新建3所,建德3所(新建2所、修复1所),石埭2所(为修复),青阳1所(修复)[29]。据笔者统计,清代安徽池州新建、兴复书院共15所。各县书院创建及分布的情况如下:

3.1 贵池县3所

池阳书院: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府喻成龙“慨书院无存,无以为池人讲习之地”,建之于府城塔上北街。前后两堂名经治、敬学,门堂学舍共五十余间。贮十三经、十七史、文献通考、性理大全各书籍五十余部,集诸生讲读其中。“而以郡邑学博主之”。于六邑置田七百余亩,收所入以供膏火,讲诵盛极一时。后改为宪使往来驻节之地[7-8,18-19]。

回澜书院:在府城九华门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知府李灿以池人公输材木为建生祠,不允所请,改为书院。未有经费延师课士也[7-8]。

秀山书院:在贡院西,雍正间,知府李暲改孝子祠建书院。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均有修蕺[7-8]。

3.2 青阳县2所

临城书院(蓉城书院):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孟承崶将明建蓉城书院移建于县学东侧,讲堂、斋舍俱备。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周震荣从邑绅之请,将乾隆十八年(1753年)监生江自珊捐建之义学并入蓉城书院。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年),照旧规模重建,更名为临城书院,由江氏后裔江寿祺经理。书院学员,主要是读完《四书》的童生,次为县内准备应试的生员。学员入学后,以学习经史诗文为主,并聆听知县宣讲上谕、律例及训谕。每年可领取若干膏火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改建为县立蓉城高等小学堂[8,21,23]。

李白书堂:明建,咸丰年间兵废。同治十三年(1874年),吴耿忠倡建[21]。

3.3 石埭县3所

陵阳书院(广阳书院):明建,康熙十年(1671年),邑令姚子庄重修;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陶士杰葺理学产,延师讲读,复振文坛。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邑人倡议重修,更名为广阳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知县林炜锟改广阳书院为致材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师范讲习所[8,18,24]。

紫潭书院:明建,顺治九年(1652年),邑令刘日义重修紫潭书院,在石埭县西九十里紫潭上[19]。

长林书院:明建,康熙十一年(1672年)兴复[1]12。

3.4 建德县2所

研经书院:同治六年(1867),知县路岯就鹫台寺改建,光绪二十年(1902年)改为南门岭高等小学堂[1,4]。

兰台书院:明建,清存。咸丰三年(1853年)被“粤寇”毁,址尚存13。

3.5 东流县3所

菊江书院:在西城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郭维创建,有讲经堂、斋舍、膳坊等房屋数十间,为全县生童肄业之所,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县蒋绶移建于瞻极门内,嘉庆四年(1799年)曾有增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菊江学堂。后又改为东流高等小学堂[4,8,27]。

天然书院:在祝家矶回龙山,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万绍熙倡,邑绅周鹏飞祖母陈氏出资建立,并捐下隅阪田租十四石,另有公租田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蒋绶增地若干亩14。

秀峰书院:在秀峰塔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邑职员金城创建[8,27]。

3.6 铜陵县2所

五松书院:即敬一亭基,亭系贡生章烁建,后毁。乾隆五年(1740年)知县王锡蕃与烁之子职监云逵出资改建。邑令常偕两学博,萃集生童课艺其中[8,28]。

紫阳书院:明建,清顺治九年(1652年)修复,后毁[5,28]。

4 池州书院的特点

4.1 池州书院的时空分布特点

从全国而言,安徽是书院产生较早,也是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据统计,宋元两代安徽书院在全国书院所占的位次,宋时居第四位,仅低于江西、浙江和湖南三省;元时跃居第二位,多于浙江和湖南。从安徽省来说,池州不仅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的地区之一,也是安徽书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如前所述,从宋至清,池州地区先后共新建、复建书院43所。

有宋一朝,皖建书院共计19所[1],其中南宋所建占三分之二以上,池州有2所,均建于南宋时期。元时安徽书院至少有60所,其中徽州路41所,庐州路8所,太平路5所,宁国路和池州路各2所,池州书院数排全省第四位[16]。明代是安徽书院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有学者把明代安徽书院的地域分布情况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20所以上地区,有徽州府(49所);二级为10-20所的地区,有宁国府(18所)、池州府17所(本文统计为24所)、凤阳府(15所)、庐州府(12所)、安庆府(11所);三级为10所以下的地区,有滁州府(6所)、太平府(5所)、和州(3所)、广德州(2所)。池州排全省第二等级,数量居第二或第三的位置[30]。清代,安徽新建、复建书院共计188所,其中徽州府书院最多,在40所以上,安庆府、颖州府、庐州府、池州府、宁国府次之,在10-20所之间(本文统计池州府书院15所);泗州、广德州、滁州、六安州、和州较少,在10所以下[29]。

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古代池州书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现将古代池州书院分布状况列表如下:

表1 古代池州书院分布状况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宋至清,池州地区先后共新建、复建书院43所。宋元时期,池州地区仅有府治所在地贵池县及附近建有书院,而且数量非常有限。明清两代,书院数量大增且遍及各县,由宋元时期的点状分布发展为明清时期的片状分布。综观历朝历代,书院仍主要分布在府治中心及附近,石埭、青阳次之。

为了进一步说明其分布情况,需要分析其地理密度和人口密度。古代人口统计数字十分不准确,流动人口、漏报、隐瞒不报使得各地人口误差极大。本文采取里密度的计算方法,因为地方行政区划中的乡里制度,是以人口多寡而定,多少户算一里,多少里算一乡,全国都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与面积关系不大。因此可以说,里密度是书院人口密度的另外一种反映形式。从明朝开始,池州书院数量激增。前后修复、兴建的书院有24所,占古代池州书院总数的55.81%。明代是古代池州书院的兴盛时期,除徽州府外,池州书院数量列全省第二位,而且明代池州书院密度最为稠密,平均每4里1所书院15。

明代池州书院主要是在成化以后,特别是在嘉靖、万历年间兴建或复建的。兹列表如下:

表2 明代池州书院设置时间一览表

明代前期,池州书院和全国书院一样,废而不举,沉寂无闻。从洪武至天顺八朝的一个世纪里,由于明政府大力发展官学教育,禁绝各地书院的建设,下令“改天下山长为训导,弟子员归于邑学,”使“书院因以不治,而祀亦废”[31]。明代池州地区在这八朝里没有兴建或修复一所书院。成化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官学日渐衰落,其规模无法满足广大士子求学的需求,科举流弊日增,名儒宿士为救治时弊,匡正教育,纷纷兴复和创建学院以讲学,书院开始逐渐复兴。加之王阳明、湛若水曾多次到九华山游历、讲学,形成了较大影响。一时之间,池州书院也出现了阳明、甘泉、程朱三足鼎立的局面。书院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与重要象征,池州九华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古代池州还存在着一个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争夺区域文化主导权的问题。“心学”和程朱理学在池州的门户对立,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对区域文化主导权的争夺,不但促进了学术文化繁荣局面的形成,同时也对池州书院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6。

清代池州书院共有15所,列安徽省第五位17。且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池州所辖六县书院大多在2-3所之间,基本上呈均势分布,各县书院大都在县治所在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书院几乎完全承担和代替了清朝学校教育的职能。

4.2 池州书院的类型特点

从古代池州书院建立者的身份看,可以让我们对这一地区书院的性质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池州书院所承担的责任更多地适应了当时的教育要求。从上述可知,宋至清,池州兴建、复建书院共43所,合并同一县域前朝建立后代留存或复建的同名书院外,共有34所,其中有21所书院的创建者和修复者为历朝的池州地方官吏,官办书院占书院总数的61.76%,充分显示出各级各类官员在池州书院创建和修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池为江南名郡,志称民淳气和,众货毕给,衣冠济济,文雅彬彬,由来尚矣”[7]。“学士文雅彬彬,士知向学”[11]。明清时期,地方官绅创办书院可能是出于“科第廖落”的缘故,但社会教化是书院与生俱来的、天然的功能,“书院以其相对灵活的办学方式,既起到了弥补官方正规教育不足的作用,也适度发挥了对正规教育质量进行微调的作用”[32]。

书院建成后,成为当地儒家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中心。儒家士人以书院为基地,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传播工作。书院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学者就认为,书院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乎反映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走向[3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池州书院以其独有的优势和特色,在促进地域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区域文化影响着书院教育的发展,而书院教育又反过来推动着区域文化的发展。同时,文人墨客闻信而来,流下了许多千古佳句,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注释:

①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张雨青《安徽书院考》(《安徽史学》,1985年第5期);宋良文《安徽历史上的书院》(《安徽教育》,1986年第9期);白新良《安徽书院考述》(《史学集刊》,1993年第2期);李琳琦、张晓婧《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姚娟、刘锡寿《清代安徽书院的地域分布特点》(《阜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等。明确指向古代池州书院研究的有谭甲文、凌玮《古代池州书院的发展及其对池州地区教育文化的影响》(《池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但该文对池州书院的数量考证不详。

②据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南宋安徽有书院12所,其中贵池1所。

③贵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池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54页),把淳熙戊申年误为公元1189年。

④有关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学界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如丁益吾、朱汉民统计为99所(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附录三《历代书院名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8-1450页),曹松叶统计为73所(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白新良统计为144所(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季啸风统计为106所(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89-800页),邓洪波统计为144所(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李琳琦、张晓婧统计为139所(李琳琦、张晓婧:《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⑤据李琳琦等统计,明代池州府有书院17所。(李琳琦、张晓婧:《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⑥据(光绪)青阳县志卷4人物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60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施达“研经理学,不应科举,隐天柱峰一门之内……传经讲学,听受着常数百人,称天柱先生……卒,其门人即天柱讲堂祠之”。

⑦据白新良《安徽书院考述》(《史学集刊》,1993年第2期),丁公书院建于嘉靖之前。

⑧据白新良《安徽书院考述》(《史学集刊》,1993年第2期),鸣凤书院建于嘉靖时期;据池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池州地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622页):鸣凤书院位于石埭县城广阳之南隅。

⑨据乾隆《池州府志》卷17《书院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兰台书院在县治北三里。塾师田八亩三分;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98页),误将兰台书院列贵池县。

⑩据嘉靖《池州府志》卷1建置篇.山川.建德(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1962年版)、乾隆《池州府志》卷12山川志.建德(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玉峰山在县南半里。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98页)误将五经书院列贵池县。

11据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98页)误将玉峰书院列贵池县。

12据(民国)《石埭备志汇编》卷1大事记稿(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6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康熙二十年祀前县令姚子庄于东门外长林书院。”

13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98页),误将兰台书院列贵池县。

14据白新良《安徽书院考述》(《史学集刊》,1993年第2期),天然书院建于康熙十年(1671年)。本文采信乾隆《池州府志》的记载。

15参阅安徽师范大学张晓婧硕士学位论文:《明代安徽书院研究》第13-15页(2007年5月),明代池州府平均每5里1所书院。据(嘉靖)《池州府志》卷1舆地篇·沿革(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1962年版)。明代池州府编户98里,本文统计池州府书院数为24,参照其里密度计算方法,计算出明代池州府平均每4里(取整数)1所书院。

16参阅安徽师范大学张晓婧硕士学位论文:《明代安徽书院研究》第16-18页(2007年5月)。

17据姚娟、刘锡涛《清代安徽书院的地域分布特点》(《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统计,清代安徽书院徽州府49所,列第一,宁国府19所,列第二,安庆府18所,列第三,颖州府17所,列第四,凤阳府15所,列第五,池州府14所,列第六。笔者统计清代池州书院为15所,与凤阳府并列第五。

[1]白新良.安徽书院考述[J].史学集刊,1993(2):59-66.

[2]马泓波.北宋书院考证及其特点分析[J].中国地方志,2007(10):26-32.

[3]张南,等.简明安徽通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4]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5]陈贤忠,程艺.安徽教育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池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池州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7][光绪]贵池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6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8][乾隆]池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9][宋]陆游.渭南文集[M]//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0]郎遂.杏花村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2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1][嘉靖]池州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1962.

[12][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3]张雨青.安徽书院考[J].安徽史学,1985(5):64-67.

[14]《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安徽文化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王珽.元代书院考略[J].中国史研究,1984(1).

[16]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1):100-105.

[17][明]李贤,等.明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8]江南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电子版(原文及全文检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9]大清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电子版(原文及全文检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0]明孝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校印本,1962.

[21][光绪]青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60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2][明]林文俊.方斋存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电子版(原文及全文检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3]青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阳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2.

[24][民国]石埭备志汇编[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6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5]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26][宣统]建德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6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7][嘉庆]东流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6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8][乾隆]铜陵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4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9]姚娟,刘锡涛.清代安徽书院的地域分布特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1-123.

[30]李琳琦,张晓婧.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学版,2006(4):72-81.

[31]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2]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3]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A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udyofChizhou AcademyofClassical Learning

YangGuangning
(Department ofHistoryand Sociology,Chizhou College,Chizhou,Anhui 247000)

Academyofclassical learninghas been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Chizhou establishes the earliest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in Anhui.It is one of developed areas of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Chizhou academies of classical learning arises in South Song Dynasty,and thriv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nd collaps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hich last almost one thousand years.Chizhou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has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during it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creates good cultural context for Chizhou.

Chizhou;AcademyofClassical Learning;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K29

A

1674-1102(2010)01-0099-07

2009-12-15

安徽省省级C类重点学科(专门史)建设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团队(中国历史与文化)建设项目;池州学院特色专业(历史学)建设项目。

阳光宁(1965—),男,安徽太湖人,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史、历史(社会科)教育。

[责任编辑:胡惠芳]

猜你喜欢
池州书院安徽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白鹿洞书院记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