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需要金融支持

2010-11-08 06:08贺冰清姚华军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0年1期
关键词:储量矿业矿产

■贺冰清/姚华军

(1.北京大学,北京 100083;2.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1 资源全球化配置成为当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矿产资源作为一种财富和创造财富的基础,不仅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保障。矿产资源的供应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运行的安全性。由于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源满足发展,资源全球化配置也就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参与国际矿业合作,符合矿业全球化的趋势,符合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我国矿情来看,资源供应余缺并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与其他国家的资源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开展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1)矿产资源消耗快速增长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快速攀升。1990—2008年,原煤年消费量从10.6亿吨增长到27.4亿吨,石油年消费量从1.13亿吨增长到3.6亿吨。18年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近两倍,钢、铜、铝消费量分别增长了6.5倍、4倍和11倍,占世界总量分别达33%、22%和26%。石油、铁矿石、铜、铝等对外依存度超过50%。

(2)国内大宗资源保障能力不容乐观,尤其是资源储量呈减少趋势。基于资源禀赋关系,我国一些用量较大的矿产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普遍偏低,例如石油、铁、铜等大宗矿产的静态供应保障能力基本在15年左右;更为严重的是,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储量还呈减少趋势。2007年,铁矿储量106亿吨、比上年减少3.6%;铜、铅、锌储量分别比上年减少14.3%、5.7%、3.4%。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前些年,矿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而刺激采掘业投资力度增大,使得矿产资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张,导致资源储量消耗增加;另一方面,虽然矿业市场活跃,社会各方面对地质勘查投入增多,新发现矿点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勘探网度及加密勘探时滞效应的关系,查明资源储量并不能即刻升级转化为储量,总体上资源储量仍然呈减少态势。

(3)世界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产资源储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与我国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对于像石油、铁、铜、铝之类的大宗矿产,尽管全球每年的开采及消费规模均很大,但是由于全球矿产勘查投入不断加大,并且找矿新技术、新方法取得突破,导致新的补充资源持续增加,大部分矿产资源储量总体保持增长的迹象。其中,石油、铜矿储量增长趋势较好,2007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已增至1686亿吨,2008年世界铜储量增至5.5亿吨,静态保障能力分别约为42年及35年。铝土矿储量也是总体呈增长态势,2008年储量达270亿吨,静态供应保障能力在100年以上,具有非常雄厚的资源实力。铁金属储量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是基本稳定在700-750亿吨之间,静态保障能力约为70年,资源实力比较雄厚。

受资源禀赋制约,我国石油、铁、铜、铝之类的大宗矿产不仅目前非常短缺,而且将来也将继续短缺。但是,这些矿产世界非常丰富,即便是铜,全球供应保障能力也在35年之上。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这些矿产的保障能力应该在我国工业化进程完成的时间表之外。所以,世界矿产资源与我国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4)矿产资源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是当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也不例外。从先期工业化国家的规律看,人均矿产消费与人均GDP呈“S”型曲线、人均能耗与人均GDP呈近线性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加速时期,预示着资源消耗进入高增长的爬坡阶段,资源消耗快速增长是不可回避的。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预计资源年消费需求:石油5.1亿吨、煤炭38亿吨、钢铁4亿吨、铜650万吨、铝1200万吨。累计缺口石油35亿吨、铁精矿50亿吨、铜5000万吨、铝6000万吨。矿产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的重大瓶颈。对于石油、铁、铜、铝等大宗矿产,虽然我国资源非常紧缺,但从世界来看资源丰富,因而加强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好国外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是必由之路。

2 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由贸易、股权合作向上游勘探开发延伸是必然趋势

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大力开展矿产品进出口贸易;二是积极探索矿业领域的股权合作;三是到国外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三种方式各有利弊,矿产品贸易主要受制于市场,股权合作主要受制于资本运作水平,风险勘查主要受制于政策和法律。前两种方式着眼短线操作,发展较快;后一种方式着眼于长远战略考虑,正在起步。

2.1 我国矿产品贸易额稳步增长

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是矿业领域最早、也最广泛的国际合作方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这种方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我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587.91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量的25.7%),同比增长33.3%,远高于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17.8%的增幅;其中出口贸易额为2569.7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8.0%),进口贸易额为4018.19亿美元(占全国进口贸易总额的35.5%),分别同比增长39.0%和35.0%,分别高于全国商品出口贸易额17.2%和进口贸易额18.5%的增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8月份开始,我国进出口贸易开始下滑,进口额下滑较快。

这种合作方式比较直接、见效快、风险相对较小,但是近年来受国际形势变化与市场波动的影响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稳定性相对差,成本也相对较高,不利于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还是短缺矿产,在定价权方面都比较被动。

2.2 矿业领域股权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培育国际矿业公司进行海外并购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为我国进入国际矿业市场创造了条件,国家也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并购更多的是出于资源的战略考虑,重组和并购等手段推进了中国矿业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长远眼光打造中国的矿产经济安全。

从20世纪末我国矿业公司就开始了国外矿业企业的并购入股,2004年达到海外并购的高潮。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矿产资源行业步入调整和相对低潮阶段,矿产资源类企业估值降低,为资源储备相对不足的国内矿业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进行资源整合、完成快速扩张提供了良机。

近年来国内矿业公司收购国外股权的主要案例有:中铝2008年初以140.5亿美元快速收购力拓12%股份,中钢集团出资92.18亿元人民币赢得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的控股权,江西铜业公司与中国五矿共同收购加拿大北秘鲁铜业公司,首钢成功并购澳洲吉布森山铁矿,中石油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100%股份),中石化36.5亿美元收购俄罗斯乌德穆特石油公司(99.49%股份),中海油26.9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Akpo油田开采权,中信集团19.1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油田资产(100%股份)。近期由于中国铝业收购力拓的交易失败,中国五矿对OZ矿业的收购成为目前中国公司在澳大利亚的最大一桩交易。

需要注意的是,抱着“出海抄底”思想的企业,一定要弄清楚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时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否到此为止?市场是否已经到了底部?当前,中国资本“全球抄底”的最大风险在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剧。

可以说,在行业不景气时,通过并购整合等路径实现规模扩张,是企业重新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实现国外矿业并购的风险在三种方式中居中,投入前储量明确,技术成熟,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资金运作难度大。

2.3 直接到境外开展风险地质找矿成为获取资源的新趋势

到国外进行风险地质勘查是近年来国际矿产资源领域合作的典型模式,这种方式是缔造跨国大公司、布局全球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国内矿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走出去”进行风险勘查可以拓宽发展空间,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经过多年的摸索发展,不少资源型企业已经在“走出去”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例如江西地质勘查局、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等在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已取得较显著的地质勘查成果,得到了国内金融界的支持,在所在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初步展现了地质找矿工作跨国经营的良好前景。

但是,尽管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效,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小”、“散”和“乱”的局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既了解地质矿产工作规律,又熟悉国际商务规则、具备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自然风险较大的前期地质勘查工作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企业抵御前期勘查风险的能力较弱等。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推动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外交部等加强了协调联动,与多个国家签订了地质矿产合作协议,扩大了国际地质合作网络,为企业提供“走出去”的信息服务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土资源部和商务部探索建立利用援外资金推进企业“走出去”进行地质勘查的工作机制,开展了八国地球化学填图等工作。加强了与菲律宾、厄立特里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国家在地球化学填图、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开发、矿山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和规范矿业秩序、基础地学领域的人员交流和培训、地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与南非、智利、莫桑比克等国家建立了稳定的部际合作机制,构建了部际之间稳定的合作框架,并且就矿产勘查、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培训、企业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建立了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有关企业提供相关国家的地质矿产和投资环境信息服务。注重构建国际合作平台,利用每年一度的PDAC会议和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平台,深化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因素”在近几年的国际矿业会议中得到了凸显,很多专题都是无“中国”不成席,影响力不断增强。

3 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离不开现代金融的支持

矿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没有资本市场支持,矿业的发展是难以想像的。同时,矿业的发展也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从全球情况来看,当代国际矿业资本流通已成为矿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由于矿产勘查具有很大的投资风险,单个的企业或个人是承担不起的。在加拿大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勘查风险是由社会承担的,它是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把风险社会化,找矿有进展,向社会发布利好信息,股票上涨,就有持续的收益和现金流的支持。这就有利于建立一个持续良性的矿业。

最近十年我国也在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发展,投资多元化、社会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的局面。但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进行勘查融资的机制。尤其是在境外风险勘查领域,我们缺乏相应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机制。主要问题是:一是我国企业到境外开展矿产勘查开发面临着基础工作薄弱,地质信息缺乏,不了解法律投资环境等问题,投资风险较大。二是自然风险较大的前期地质勘查工作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使企业抵御前期风险能力较弱。

从总体上说,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全球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做到“摸清情况、心中有数”。要继续推进援外地质工作,发挥援外项目对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先导作用和推动作用。开展境外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重点对非洲、南美、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查选区工作。加强国外油气地质研究和调查工作。

二要进一步加强境外矿产资源信息服务工作。收集整理目标国的基础地质信息和矿业投资政策,完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开展全球油气资源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支持服务。

三要做好矿产资源对外合作的支持平台建设。继续办好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做好全球性重要矿业大会的参会参展工作,构建全球性矿业合作平台,扩大和深化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猜你喜欢
储量矿业矿产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矿产综合利用》征稿启事
《矿产综合利用》征稿启事
基于三维软件资源储量估算对比研究
全球钴矿资源储量、供给及应用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9 年世界油气储量与产量及其分布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盘点2020国内矿产新发现(一)
盘点2020国内矿产新发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