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研究初探1

2010-11-08 06:08黄晓宇丰雷郭惠宁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0年1期
关键词:土地资源指标

■黄晓宇,丰雷,郭惠宁

(1.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5;2.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3.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重要承载作用的土地资源,在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上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多年来,有关学者在土地资源安全方面纷纷展开了探讨,其研究涉及土地资源安全的内涵、特性和研究内容、土地资源安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等各方面,随着对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的深入,土地资源经济安全问题得到了一部分学者的重视。遗憾的是,涉及此类的研究多数是从土地承载力、生态安全等角度考虑耕地保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对经济因素考虑较少且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本文对土地资源影响宏观经济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结合土地资源经济安全内涵,遴选了相关评价指标并构建了评价模型,以期为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的评价提供参考。

1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的内涵界定

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土地本身具有资源和资产两种属性。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在社会经济运行中为各类行业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用地保障功能;作为资产的土地,由于具有较强的保值、增值功能,常被看作重要的投资对象。

结合土地的资源与资产两方面的属性。我们可以认为,土地资源经济安全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从资源角度出发,土地的数量、质量与结构应当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有效的保证作用;从资产角度出发,地价的涨幅应当与通货膨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指标相适应,且未脱离由市场基础决定的土地合理价格,使得房地产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

2 土地资源对宏观经济变量的传导机制分析

作为资源,土地可通过产业渠道和环境渠道影响宏观经济变量;作为资产,土地可通过信贷渠道和财政渠道影响宏观经济变量。

产业渠道方面:土地作为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供应规模、利用结构和布局都会影响产业规模、结构和区域布局。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影响下的产业布局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

环境渠道方面:人类利用土地的行为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持续长远的影响,从而长期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增加林地、牧草地的数量可对生态环境改善产生良好的效果,而造纸业等高污染行业用地面积以及永久破坏性矿产用地面积的增多则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信贷渠道方面:在我国,土地开发与运作的大多数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信贷资金在土地出让、房地产建设和租售等各环节均有参与,随着银行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依赖度的加大,一旦土地和房地产行业出现下行趋势,银行的经营安全将受到很大威胁,宏观经济亦受牵连。

财政渠道方面:土地出让金形成了政府财政收入后,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将这部分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宏观经济增长。在目前的房地产税费体制下,土地出让金和其他与土地相关的税费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

3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指标遴选

从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的内涵出发,我们将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的评价内容划分为了数量、质量、结构、效率、价格以及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

数量安全:既包括总量需求又包括人均需求,既包括保障粮食安全所需的耕地数量,又包括保障经济发展所需建设用地数量,还包括保障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用地和后备用地数量。

质量安全:指土地资源应具有持续、稳定的承载力,以保障各类生产、生活所需。

结构安全:既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系统之间结构合理,也包括各系统内部各类用地结构的合理。

效率安全: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高并与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土地的最高最佳价值。

价格安全:土地价格合理稳定,价格过高表明经济生产中土地要素成本高,并可能存在不动产泡沫;价格过低则表明土地资源价值未得到充分显化。

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在其承载范围内,后备土地资源充足且优质,符合环境保护需求。

结合上述六大方面,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指标可拟定如下:

4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选取

表1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表2 我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指标

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2007年的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对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考虑到评价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及评价的系统性,选取如下指标对我国各省土地资源安全状况进行概要评价。

4.2 结果分析

首先对各变量建立相关系数矩阵,从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面积GDP、建设用地占土地面积比例、土地购置价格这几个指标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人均耕地面积与房地产开发自有资金比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见许多变量间存在信息上的重叠。

其次,求得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从中可以看出每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它的大小反映了对应主成分能够描述原有信息的多少,其中前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0%,已能概括出绝大部分的信息,将其分别命名为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主成分4。

表3中的载荷量反映了每个主成分与其对应变量的相关关系,从表3中可以看出主成分1与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等指标高度正相关,反映了现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我们将其命名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指标;主成分2与经济适用房占住房建设比例,未利用地占土地面积比例高度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开发利用的结构,将其命名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结构状况指标;主成分3与人均耕地面积中度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等后备资源的充裕程度,将其命名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潜力指标;主成分4与土地开发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例1.土地开发投资指房地产开发前期的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平整场地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不包括土地购置成本。一般而言,认为在房地产开发资金充裕的前提下,会有较多资金投入到前期基础工程的建设。、房地产开发自有资金比例等指标中度正相关,反映了土地开发对金融信贷领域的影响,将其命名为土地开发金融信贷安全程度指标。

表3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根据主成分载荷矩阵的载荷量,及各主成分的特征值。求得主成分的表达式如下:

从上述公式分别计算出31个省份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结果如表4所示:

5.结论

根据不同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所求得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土地开发利用结构指标、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潜力指标、土地金融信贷安全指标占综合指标的权重分别为59%、16%、14%、11%,因此从我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程度综合排名来看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土地利用效率明显较高的东部省市排名靠前,换言之,土地利用效率也可以说土地的集约利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地资源的经济安全状况,具体说来:

(1)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方面,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

(2)在土地开发利用结构状况方面,西藏、新疆、甘肃等省份位于前列,这几个省份未利用地占现有土地面积比例分别为35%、61%、38%,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适用房建设方面,2007年西藏自治区出台了廉租住房、职工周转房等一系列住房保障措施,其中首期廉租住房工程总投资达8800多万,2007年西藏经济适用房建设面积占住宅建设面积为比例为58%,远远高于其他各省。新疆、甘肃、上海等省份经济适用房占住宅建设比例分别为10.9%、22%、7.9%;

(3)在土地可持续发展潜力方面,排名靠前的省份为内蒙古、上海、黑龙江、吉林等省、市、区,其中内蒙古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29公顷、黑龙江为0.31公顷、吉林为0.2公顷,而从主要农产品单产来看,上海市为每公顷6717公斤,居于首位;

(4)在土地开发金融信贷安全程度方面,青海、内蒙古等部分中西部地区明显优先,其中内蒙古房地产开发的自有资金比例为78%,青海省为49%,山西、甘肃、辽宁、山西等省均在45%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目前房地产开发资金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表4 各省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程度得分表

[1]王礼茂,郎一环.中国资源安全研究的进展及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4):333-340.

[2]谷树忠,姚予龙.国家资源安全及其系统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42-148.

[3]谢俊奇,吴次芳.中国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4]郭凤芝.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26(3):61-65.

[5]毛良祥.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以金坛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4(2):29-30.

[6]杨庆媛,等.我国城镇化对土地资源安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821-2823.

[7]丰雷,朱勇,谢经荣.中国地产泡沫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8(10):57-75.

[8]洪增林,薛惠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28(1):106-110.

[9]刘文俭,张传翔.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与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6,11(5):53-58.

[10]韦东,陈常优,屠高平.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研究——以我国30个特大城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12(2):12-16.

[11]汪波,王伟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16-18.

[12]姜仁荣,李满春.区域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117-119.

猜你喜欢
土地资源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爱这土地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资源回收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