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无穷的金派“补缸”
——伴奏金派《单下山》有感

2010-11-16 07:09梁红
剧影月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扬剧梁山伯曲牌

■梁红

魅力无穷的金派“补缸”
——伴奏金派《单下山》有感

■梁红

扬剧金(运贵)派唱腔是本剧种中具有鲜明特色、影响深远、群众根基最为深厚的流派之一。至今仍深受扬剧及其他戏曲爱好者的追捧和喜爱。

自1997年至2002年间,我有幸能为金派的正宗传人、有金派、“姚腔”之誉的姚恭林先生演唱的《单下山》、《二度梅》、《珍珠塔》、《山伯访友》等20余个剧(节)目担任了琵琶伴奏。(起因是姚恭林先生特邀著名琴师卢小杰老师为其操琴,我有幸作为三大件入选),使我在熟悉金派的过程中,被金派唱腔那韵味隽永、朴实流畅、刚柔并济的神韵深深打动,并为之倾倒。扬剧金派《单下山》是一个代表作,主要是表现梁山伯对“十八相送”的回忆,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但是由于演员的演唱将观众的情绪紧紧抓住、深深带动,梁山伯去祝家庄是旧地重游,从而使他触景生情,满怀喜悦,期待的心情十分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通常我们说到金派就是指金派[梳妆台],在我伴奏《单下山》之前,也没有听过金派[补缸]调,按照我们一般想象,一个只有上、下两句的[补缸]调,在十几分钟的戏里不断反复地演唱,一定很枯燥乏味,其实这真是大错特错了,演员在演唱上的变化,在小腔上的处理,以及在节奏上的起伏,让观众听起来并不象是在无限地反复,相反地倒感觉是无限地变化,使得同一曲调随着剧情推进而形成鲜明对照,使演唱十分生动有韵味,具有很强烈的戏剧性。金派《单下山》是以唱腔刻画人物的扬剧经典折子戏,从音乐上看,从开始到结束,除了有三次短暂的休止外,自始至终连续进行,唱腔的节奏是随着梁山伯的内心活动而律动的,第一段是引子,表现梁山伯带四九下山来,第二段是回忆与祝英台同窗三年和“十八相送”的情景,第三段是表现梁山伯以急切期待的心情带四九飞奔往祝家庄……扬剧音乐为曲牌体,一般用“曲牌联唱”的形式表现大段的唱腔,以方便情绪的起伏和调节观众听觉疲劳,但金派《单下山》却只用一个一板三眼的单一曲牌表现全剧的情节,并让扬剧观众百听不厌,主要当然是演员的演唱功力、风格所产生的魅力。但曲调的选择也是重要原因,[补缸]调是一支既适于叙事,又善于抒情的曲牌,连续不断的伴奏音乐将全剧连成一条丰满精彩的旋律线,不但能伴唱,而且还能伴“舞”,听起来十分自然协调。我作为乐队的伴奏者,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剧情之中,若干次的反复却毫无重复之感,细听演出录音,虽曲调反复无数次,但演员的演唱却变化无穷,加之乐队紧密的配合和恰到好处地烘托,使得演出一气呵成、满台生辉,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我作为一个琵琶演奏员也和观众一样,被这个扬剧经典折子戏深深吸引和打动。

猜你喜欢
扬剧梁山伯曲牌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汉字加减等
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