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国大业》与电视剧《解放》在叙事方法上的异同

2010-11-16 14:46龙艳
电影评介 2010年10期
关键词:大业建国节奏

叙事(也就是讲故事),指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者虚构事件的讲述,是叙述者——故事——接受者(观众、读者)的交流过程。电影电视剧的叙事一般都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影视中的故事情节大多关于是普通人的遭遇,普通观众对人物的情感容易产生“认同”,从而产生共鸣,但这些故事中又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故事无疑是生命力最持久的一种,抓住了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故事,那么无疑就牢牢的抓住了观众。在电影与电视剧中,一般以镜头语言、细节、人物等为手段,来完成叙事的目的,二者是一脉相成的。《建国大业》与《解放》二者的两部影视作品题材相同,都以三年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从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同路线的交锋讲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其共同点有:

一、叙事视角

都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客观地展示国共两党的路线交锋,表现出当今社会群众对于两党的公正态度,打破过去脸谱化的形象塑造方法。纯客观的外焦点叙事策略是两部巨作成为客观再现历史的史诗巨片。《建国大业》中更加可贵的是,还借助各民主党派的视角来观察两党的情况。

二、叙事结构

都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两者在叙事过程中又各有侧重。《建国大业》总体上利用平行蒙太奇把国共两党作为两条线索来结构全篇,在表现共产党方面,重点突他们在建国的合法性问题上的努力。《解放》则将共产党在军事上与新政协制度的建立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当然,《解放》能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与电视剧在篇幅上所占的优势有很大关系。

三、叙事顺序

两部作品都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的,力争以最纪实的态度来还原历史。

然而电影和电视剧在叙事的时候并不相同。电影与电视剧由于在作品容量上的不同,因此,他们在叙事的角度、叙事的节奏、叙事情感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1、叙事角度的差异

电影电视叙事中讲述的故事从来不是原始的事实或事件,而是以某种方式被描写出来的事实或事件,这就牵涉到叙事角度。叙述的角度是叙述的焦点, 是从某一个人物的立场出发来看世界,也是一部电视叙事作品看取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1]。由于叙事角度的差异,对细节以及情节的安排以及详略等都是不同的。《建国大业》与《解放》二者在叙事角度方面的差异表现为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详略安排上。

《建国大业》从“双十协定”的签订开始讲述,从重建新政协的角度出发,为了突出共产党在国家合法性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没有把大量镜头用来正面表现战场,更多的是利用字幕来交代。电视剧《解放》以解放战争作为角度,将这段历史之前的事情用字幕和解说词一笔带过,直接进入对解放战争的描述,将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孟良固战役、三大战役直至渡江战役等都进行重点描绘,真实又富有历史的质感,表现出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解放军和人民群众战胜蒋介石及其军队的曲折过程。它对很多战役的缘起、商议过程及战争场面都加以表现,力求还原历史,客观地再现历史。《解放》被誉为“一部歌颂人民战争的史诗”。

2、叙事节奏的差异

节奏是影视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电影与电视都主要是借助蒙太奇手段来形成强大的叙事节奏。电影或电视剧的节奏是艺术家根据作品中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情感状态,运用电视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在蒙太奇句子或蒙太奇段落里形成动与静、动与动、静与静、快与慢、长与短、强与弱等对应,产生有序的“脉膊”跳动[2]。但由于电影与电视在时间长度、节目内容与容量方面的不同,他们的叙事节奏也是不同的。由于时间长度的限制,电影的叙事节奏一般都比较紧凑快速。电影《建国大业》要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内讲述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内容多而杂的。因此在叙事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处的境况不同,起节奏得以自然呈现,观众随着镜头对不同党派的描述自觉调动情绪,看似不经意,实际上与创作者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有密切的关系。《解放》是一部50集的连续剧,它更注重刻画人物的细节,利用多个小事件穿插在紧张的战斗当中,是原本紧张的节奏有所放缓,从而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有缓有急。如王克勤排长和石头母亲相识的这个事件,既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塑造了人物形像,同时又拉缓了原本紧张的由战争所带来的快节奏的叙事。

3、叙事情感的差异

情感是所有影视作品中一个最重要的元素,观众在通过语言获悉叙事信息的同时也获取作者的情感态度等。细节是观众获取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建国大业》作为新时代的红色经典,其中增添了很多感人的细节和必要的抒情给沉重的叙事增添一抹亮色。如影片中毛主席、周总理等人醉酒合唱《国际歌》的一场戏,不仅在全片叙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对带动观众的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剧中人合唱《国际歌》逐渐变成慢节奏的男声哼唱,观众的思绪也转向对他们经历的艰难困苦的回顾,更牵动观众的心,增强观众的期待视野,使观众的情感体验与故事本身缝合到一起。《解放》则有更多的篇幅对这段历史的细节进行补充和丰富,同样是王克勤排长和石头母亲相识这一个小故事,通过母亲做鞋、母亲去看望战死的儿子等等细节进行情感的渲染。

影视作品中的情感的诉求一般还通过影视作品中镜头语言、叙事节奏等获得。《建国大业》中,闻一多振臂高呼“要民主”的镜头,编导者把它处理成了慢镜头,这不仅是剧中人物的感情宣泄,也传达了创作者的感情。闻一多被暗杀前的几个镜头:漆黑的夜晚、空旷的街道,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进行虚化,形成一种诗化但带有悲凉的意境,也暗示了闻一多的命运。这些都是以叙事、宣泄情感为目的的。最后一个镜头——地上的破碎的眼镜,写意多于写实,使得观众的情感达到顶峰。电视更注重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更注重普通人的情感诉求。创作者一般是将自己掩藏起来,让剧中表达的感情更贴近受众的内心情感。在《解放》这一部历史电视剧中,为了还原于历史,在同样是关于闻一多被杀害的情节中,电视剧使用了接近七分钟的时间来表现。剧中,通过闻一多与他的学生、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儿子之间的对话以及叙述中的细节来表现闻一多先生。在闻一多怒斥反动派无耻的声音中,插入了他为民主革命奔走的身影,妻子收拾衣服等他回来、妻子着急担心的样子,从这些细节的叙述中创作者的情感表露无遗。 尤其是闻一多最后被杀害的镜头,与电影中的处理方式大相径庭,使用了一个连续镜头,增加了真实感。

电影与电视剧都离不开故事。电影与电视剧在叙事方面的很多差异来源于观看场所、作品容量等方面的差异。然而,一部没有故事没有情节的或者情节不再居于主要地位的电影在现实中会有一定的观众群体;而对于电视剧来说,没有故事情节,它就失去了观众。在实际中,我们应根据各自的需要使用叙事,达到创作意图。

[1]黄昌林 电视叙事的角度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2]郭苗苗 电影节奏的构成因素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4

猜你喜欢
大业建国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孜孜以求,遂成大业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over an airfoil using continuous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actuator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YOUNG·节奏
绿茵少年(三)
绿茵少年(四)
推进改革大业必须要“实”
Yarn Quality Prediction and Diagnosis Based on Rough Set and Knowledge-Bas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