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跟踪监测方法及应用

2010-12-06 07:25邹新武郑国建
中国茶叶加工 2010年1期
关键词:产品质量示范区效益

邹新武 郑国建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浙江杭州 310016)

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跟踪监测方法及应用

邹新武 郑国建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浙江杭州 310016)

根据茶叶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和实际运行情况,设计了跟踪监测与评价的方案。并据此方案对三个示范区的运行进行了三个年度的监测,实践表明此方案是具有较高科学性、实用性和充分可行性的,对茶叶标准化示范区的运行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同类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监测考核提供了一个参考方案。

茶叶 标准化示范区 监测 评价

目前国家对农业项目十分重视,各涉农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供销社系统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也建立了一批茶叶标准化示范区。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运行质量,增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的有效性,2006年至今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接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任务,对陕西、四川、安徽的三个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进行了动态监测。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示范区每年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监测示范区实际运行的效果,帮助示范区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

农业标准化效果是通过一定的农业标准化活动,在一定投入的前提下产生的,是一种综合效果。它的评价是用一定的定性或定量的指标来评定所实施的农业标准化工程,在不同阶段或结束时所实现的或达到的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1]。而茶叶标准化示范区一般又涉及到茶叶加工厂的建设和评价,我们参考《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评价表 (种植业和加工类)》、国家标准GB/T20014《良好农业规范》以及GB/T19630-2005《有机产品》设计了一套科学、实用、充分可行的监测方案,对三个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进行了有效的监测,促进示范区的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1 监测内容和评价方法

1.1 示范区产品质量评价

每年在示范区抽取一定数目有代表性的差异样品,由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样品的感官品质、理化成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再根据相关国家标准、企业标准进行综合判定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样品质量合格率代表整个示范区产品质量水平。每年度分别撰写《示范区产品质量评价报告》,对示范区产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产品检验结果给示范区提出产品质量改进意见和建议。

1.2 示范区标准体系的评价与改进

1.2.1 对示范区标准体系进行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42个项目:

(1)标准化工作,包括7个项目:示范区的方针、目标明确;标准化组织机构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职能明确;标准化规划、计划完整;标准资料的收集、信息管理、文件发放和存档规范;标准体系合理、齐全、符合要求;企业标准经备案、登记。

(2)技术标准体系,包括8个项目:技术标准体系构成合理;技术基础标准完备;物资采购技术标准齐全;种植技术标准齐全;加工技术标准齐全;机具、设备、环境技术标准齐全;包装、搬运、贮存、销售、技术标准齐全;产品标准完备。

(3)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包括12个项目:管理标准构成合理;管理基础标准完备;经营综合管理标准完备;采购管理标准完备;生产、加工管理标准完备;质量管理标准完备;机具、设备、设施管理标准完备;包装、搬运、贮存管理标准完备;职业健康管理标准完备;环境管理标准完备;工作标准构成合理、完整;工作标准编写规范。

(4)标准体系的运行状况,包括15个项目:制定标准实施计划;标准的实施有组织进行;技术标准的实施满足标准要求;管理标准的实施满足标准要求;工作标准的实施满足标准要求;产品质量符合要求;安全生产符合要求;职业健康符合要求;环境保护符合要求;包装、搬运、贮存、销售符合要求;物资采购符合要求;定期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建立标准体系持续改进的机制和程序;对标准体系进行定期评审、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和跟踪措施,完善标准体系。

1.2.2 根据以上评价内容,先由企业进行自我评价,再由专家通过现场检查和查阅企业提供的标准体系文件等资料进行评价。每项内容分为 “符合”“基本符合”和“不符合”三个选项,评价内容中被评为“符合”和“基本符合”的评价项目占90%及以上时,为优秀;占80%及以上时,为较好;占70%及以上时,为基本合格。每年度撰写《示范区标准体系评价报告》,对示范区标准体系建设和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示范区标准化工作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提高标准化水平和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

1.3 示范区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

1.3.1 要求企业如实提供以下26个经济数据:培训农民、职工人数(人);示范区内茶园总面积(亩,1亩=666.67m2);实施标准化的面积(亩);新建或改造加工车间面积(m2);新建或改造面积(亩);示范区内茶农总户数(户);示范区内茶叶企业总数(家);参与标准化的茶农户数(户);参与标准化的茶叶企业数(家);示范区内产品总产量(吨);实施标准化的产品产量(吨);示范区内产品产值(万元);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产品总产值(万元);产品质量合格程度(%);产品质量年提高率(%);未实施标准化区域单位产量(kg/亩);实施标准化区域单位产量(kg/亩);未实施标准化的农户平均收入(元/户);实施标准化的农户平均收入(元/户);示范区茶叶产品经营系统(生产、加工、贮运等)产值(万元);实施标准化的茶叶产品经营系统(生产、加工、贮运等)产值(万元);实施标准化的茶叶产品销售量(吨);实施标准化的总投资(万元);实施标准化的农户人均收入(元/人)。

1.3.2 对企业提供的数据进行抽样核实,根据这些数据按一定方法计算以下九个指标:

(1)农业标准化实施规模

培训人数: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培训农民的人数。而这里所指培训的“农民”必须基本熟知农业标准化实施的意义和内容以及关键控制点,即真正具有标准化意识的农民。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规模: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新建或改造主要标准化工程规模。如标准化的加工车间、种植面积等。

(2)农业标准化覆盖率

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农户比例(%)=(参与农业标准化的农户数÷示范区内农户总数)×100% 。

某项产业(产品)的标准化实施程度(%)=[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某项产业(产品)的产出量(产值或收入)÷示范区某项产业(产品)的产出量(产值或收入)]×100%。

(3)产品质量合格程度与提高率

产品质量合格程度 (%)=(合格产品量÷产品总量)×100%。

产品质量提高率 (%)=实施标准化后产品质量合格率(%)-实施前合格率(%),或者标准化后产品质量年提高率 (%)=当年产品质量合格率(%)-上年合格率(%)。

(4)农业标准化增加效益

单位规模新增效益:单位规模新增效益=实施农业标准化后单位规模所达到效益-实施标准化前单位规模的效益,或者标准化后当年单位规模新增效益=当年单位规模所达到效益(%)-上年单位规模所达到效益(%)。

新增总效益:新增总效益=实施农业标准化后所产生的总效益-实施农业标准化前的总效益,或者实施标准化后当年新增总效益=当年所产生的总效益-上年的总效益。

(5)产业化增值率

产业化增值率(%)=[实施农业标准化后产业(产品)经营系统的增加值÷实施标准化前产业(产品)经营系统的增加值]×100%。

产品商品化率 (%)=(合格的售出产品量÷对应产品总量)×100%。

(6)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 (%)=(实施标准化后的新增效益÷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总投资)×100%。其中新增效益=实施标准化后所产生的效益-实施标准化前的实际效益。

(7)农民人均增收水平

农民人均增收水平=参与农业标准化的农户人均收入水平-实施标准化前 (或未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农户人均收入水平。

(8)辐射带动效益

指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对(相毗邻的区域)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生的带动和影响。因为这种作用难于准确统计,可以利用这样几项指标衡量:毗邻地区农户参与数量;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产品产出水平和效益;农民人均增收水平。

(9)综合效益计算

综合效益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K为某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完成后的总分值。Wi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即各分项指标对实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目标的影响程度,各分项指标的选取以主要或关键的指标为主,一般用百分数表示。Pi为各分项指标的实际分值,分值在0~100之间评分标准采用记分制,即优秀:90~100 分;良好:76~89 分;合格:60~75 分;不合格:60分以下。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总分的高低,以此来评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活动效果的优劣。可以根据总分来判断示范区的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我们根据茶叶示范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初步选定计算综合效益的13个分项指标。它们的权重(Wi)及其分值(Pi)的确定标准见表 1。

表1 茶叶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分项指标分值确定标准及权重表

1.3.3 通过对以上各分项指标的计算考核,再综合效益计算方法计算出茶叶标准化示范区每年度的综合效益,并撰写《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年度监测报告》对示范区每年度内的综合效益进行详尽的评价。指出示范区在运行一年间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示范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示范区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完善,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在三个示范区的实践效果

以往很多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重表面、重形象,往往以传统的工作总结方式完成对示范区建设情况的评价,很多示范区在验收后也就完成了使命,没有持续地把标准化工作真正运作下去,不能起到真正的示范效果。为了能更大发挥示范区的示范效应,为当地茶叶产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委托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陕西、四川、安徽的三个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进行动态监测。这三个示范区都是供销社系统在2005年开始建设,并于2006年通过了示范区建设的考核验收。根据以上方案,我们在2006~2008年度对陕西、四川、安徽的三个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进行了三年的动态监测。三年的监测实践表明,对示范区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监测方案也是可行的。

2.1 专家现场考察和指导对示范区工作有很大益处

我们每年都组织专家到示范区现场考察和指导工作,给示范区解决了很多难题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安徽和陕西示范区2006年监测中抽样产品的农残超标情况比较严重,示范区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专家到陕西示范区考察后发现茶园附近种植了部分大田作物,指出可能是农田中农药漂移所致,指导示范区进行了有效的隔离措施,在后两年监测中示范区抽样产品农药残留都达到了相关标准的要求。安徽示范区是一个农业合作社形式的组织,专家考察指出可能是少数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违规喷施农药,指导示范区对参与农户进行了严格培训和管理,基本解决了产品农药残留问题。在四川示范区,专家了解到当地是“观音故里”,结合全国市场需求实际情况,建议示范区采用新的加工工艺开发花香型绿茶作为特色产品。示范区在2007年后经过工艺探索和改进,开发出了花香型绿茶作为公司的主打新产品,改变了当地一味追求嫩芽茶的习惯,提高了茶叶产量,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2008年该产品产值已突破千万元[2-4]。

2.2 动态监测对示范区的良性运行有指导意义

我们每年度要从示范区抽取一批茶样进行全面检测并撰写《示范区产品质量评价报告》,对示范区产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详细分析产品质量中存在问题并给出解决的建议方法,使示范区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并保持较高水平。

我们每年度对示范区标准体系及其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和综合评价,在撰写的《示范区标准体系评价报告》中详细指出示范区标准体系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在示范区制订各种标准时给予积极的帮助,使示范区标准体系能日趋完善和有效运行。三个示范区标准体系评价都由开始的“合格”转变为后来的“优秀”[4]。

2.3 动态监测对提高示范区综合效益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个示范区在三年监测期间综合效益也都有了较大的增长,综合效益评价都由开始的“合格”转变为后来的“优秀”和“良好”。示范区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以安徽示范区三年来的发展为例[4]:

(1)农业标准化实施规模。示范区内三年间分别有660、486、760位农民得到了培训,总共有1906人次。标准化知识培训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三年共新建或改造车间面积1308平方米,加工和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提高。三年共改造茶园550亩,老弱和低产茶园得到了改造,增加了茶叶产量,也使病虫害发生明显降低,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

(2)农业标准化覆盖率。示范区内共有238户农户,全部参与标准化的建设,比例达到100%。三年间公司产品的标准化实施程度均为100%。

(3)产品质量合格程度与提高率。2006年、2007年产品质量合格程度均为0%,2008年产品质量合格程度达90%。2006年、2007年产品质量提高率均为0%,2008年产品质量提高率达90%。

(4)农业标准化增加效益。2006年单位规模新增效益达3700元/亩,2007年单位规模新增效益达6300元/亩,2008年单位规模新增效益达5470元/亩,年均增长80%以上,增幅很明显。2006年新增总效益达480万元,2007年新增总效益达720万元,2008年新增总效益达618.9万元,年均增长80%以上,增长很明显。

(5)产业化增值率。实施标准化后三年产业化增值率很高,达90%以上。三个年度产品商品化率均达到100%。

(6)投资收益率。2006年总投入22万元,新增产值480万元;2007年总投入46万元,新增产值720万元;2008年总投入68万元,新增产值618.9万元。三年总投入136万元,新增总效益1818.9万元,投资收益率很高。

(7)农民人均增收水平。2006年实施标准化农民人均收入达8795元,多4643元,增收110%。2007年实施标准化农民人均收入达11614元,多3984元,增收52%。2008年实施标准化农民人均收入达19017元,多7757元,增收69%。增收明显。

(8)辐射带动效益。2006年毗邻地区农户参与数达2400多户,2007年毗邻地区农户参与数达6200多户,2008年毗邻地区农户参与数达8300多户,辐射效益明显。

(9)综合效益。2006年综合效益一般,K=76.7,评价结果为合格。2007年综合效益一般,K=77.85,评价结果为合格。2008年综合效益很好,K=92.8,评价结果为优秀。监测三年间综合效益逐步提高,且2008年提高幅度很大。示范区经济综合效益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监测期间示范区经济综合效益变化情况[4]

通过对以上的实践效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示范区进行持续动态监测是必要的,持续的监测对示范区的良性运行和综合效益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防止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流于形式和半途而废,使示范区能够真正发挥较强的示范效果,能够更大地促进和带动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

(二)我们在监测中所运用的方法是科学、实用和可行的,该方法能科学地反映和总结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性地帮助解决,该方法对其它示范区的动态监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柯庆明,郑龙,陈伟建等.农业标准化效果的评价内容和方法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5,1:56-58.

[2]郑国建等.关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监测项目2006年度监测结果的报告[R].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07.

[3]郑国建等.关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监测项目2007年度监测结果的报告[R].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08.

[4]郑国建等.关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监测项目综合监测结果的报告[R].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09.

2010-01-06

邹新武,男(1974-),主要从事茶叶感官品质检验、评茶员(师)培训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产品质量示范区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