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业支持与保护之农业科技推广
——以黑龙江省农科院为例谈“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

2010-12-26 03:37王秀艳
行政与法 2010年9期
关键词:科技推广农科院农技

□范 阳,王秀艳

(⒈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⒉吉林省委党校,吉林长春130012)

浅析农业支持与保护之农业科技推广
——以黑龙江省农科院为例谈“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

□范 阳,王秀艳

(⒈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⒉吉林省委党校,吉林长春130012)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实现农业支持与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尽管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黑龙江省农科院开展的“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模式,为科技服务、科技推广、科技帮扶开辟了新思路。

农业支持与保护;农业科技;院县合作共建

一、关于农业支持与保护的概述

农业支持与保护,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措施。确切地说,农业支持与保护是“指政府为使农业有效支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稳定提高,保障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及市场贸易、科技推广等环节实行支持与保护: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而采取的一系列支持与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称。”[1]它主要由两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组成:一是为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的保护性政策和措施;二是为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农业支持与保护的目标是农业支持与保护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农业无论是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整体发展水平都不高。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国外发达农业的冲击和挑战,面临一系列靠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因此,实施农业支持与保护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多年来,我国一直在WTO框架下为实现农业支持与保护的目标而努力,尤其在对农业科技的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科技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经费短缺、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造成应用科技难以普及等问题,对此,我们应予以思考。

二、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能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有关。[2]因此,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是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⒈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推广是围绕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示范等方式,把科学知识、先进理念传播给农民,将先进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有效进行科技推广工作的组织保证,是实现推广任务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在一些地区,地、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存在着“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有些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联系,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出现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⒉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经费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地区除了给职工开支,几乎没有更多的经费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一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需要从事副业或第二职业以补充收入的不足;一些乡镇农技推广站办公条件、推广设施不足,有的地方甚至连最简单的仪器设备都没有,防治重大人畜共患病时还在使用原始的背负式喷雾器消毒;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大大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5%~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而我国则不足O.2%。[3]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重要因素。

⒊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现阶段还在从事农技推广的一线人员,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被招聘进入农技站的,还有一些人员是当时从农民中选拔招聘的,加之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受编制限制或部分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等原因的影响,一些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到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初步估测,中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为15~20年。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已进入高科技时代,遥感技术、生物工程等被广泛利用,而我国大多数农民还在从事传统的艰辛劳作。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只有30%—40%,而英、法、德等国的农技推广率达50%—60%,美国更是高达80%—85%。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40%,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4]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将制约我国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已迫在眉睫。

⒋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业科技难以普及。发达国家的农民基本上都是知识型的劳动者。美国的农场主大多是各州立大学农学院的毕业生,而西欧国家的农民除需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外,还要经过专业培训并考试及格领到“绿色证书”后,才能正式从事农业生产。但我国广大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仍为2.19亿人,占世界8亿文盲和半文盲总数的25%。[5]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地区有文化、有知识的农业劳动者大多转移到了非农产业或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大部分是老、弱、妇女,文化程度较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较差,对实用新技术、优良新品种、高效新农药、肥料的推广应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有水平的专家、教授,面对这样的弱势群体,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也显得力不从心,使得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进程缓慢,农业科技难以普及。因此,技术推广与农民素质提高并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发展趋势。

(二)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

⒈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配套较完整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这条主渠道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不足、素质较低、推广经费匮乏等问题,搭建好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村、农民的桥梁,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的目标。与此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科技服务需要和服务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应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取得实效。鼓励农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组织发挥作用,逐步建立起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体系,加快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⒉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为此,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是要强化国家、各级政府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决定,从2009年后的5年中,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3500万元用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6]这无疑是为农业科技的推广、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要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是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四是在保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更好地完成农业科技推广任务。

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关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即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要有献身农业、奋发进取的精神;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态度;密切联系群众、吃苦耐劳的作风。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不断学习、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是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必然要求。建立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一是要建立经常性的培训制度,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是要求农业高等院校紧密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知识内容,同时制定特殊政策,努力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流向农村,以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是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能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7]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从单纯技术推广向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能力方向发展。一是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把农业科学知识和实用生产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现代农民队伍。二是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适用面积广的农业技术项目,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现科技致富。三是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主动性。要改变以往行政命令式的农技推广模式,通过科技示范、区域推广、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民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议和实施相关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总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业支持与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这一目标的实现,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专家干部与农民相结合、试验示范与科技推广相结合的院县合作共建之路。这一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农业支持与保护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院县合作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徘徊在30%~40%左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8]这与农业科研单位习惯于按照国家指令计划项目从事科研活动而忽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环节有关。因此,加强科技创新,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示范窗口,积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成当务之急,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从2003年8月起,黑龙江省农科院对10个弱县进行科技帮扶,3年的时间使10个弱县普遍取得了农业标准化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收入、农民科技素质“四个提高”的显著成效,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标准化水平达到78%,增产粮食16.7亿公斤。截至目前,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已普及到黑龙江省所有县(市),农科院率先提出的“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工作理念已被写入国家规范性文件。

(一)合作共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科院是农业研发基地,黑龙江省农科院拥有分布在全省不同农业生态区域的29个研究所和2800多名科研人员,建有10个国家级中心(分中心)和1个博士后工作站。仅“八五”以来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11项,占全省农业类重大奖项的85%以上,育成推广大豆、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及经济作物等品种300多个,成果应用面积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引领推动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5—6次,每年为全省农民多创造效益70多亿元,在农民心目中具有较高地位,为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也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院县合作共建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近3年,依托省农科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各市县实际,通过院县共建这个平台,仅在穆棱市就推广农业技术45项,培训农民6万人次;协助穆棱市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肉牛、玉米、大豆基地各1处,创建了全国首个绿色食品肉牛生产基地和黑龙江省首个有机食品乡;穆棱的晒烟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推动农业逐步实现了由单纯的“靠投入、靠政策、靠老天”的粗放型经营向靠科技增收的节约型、效益型经营的转变。为农业增产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二)专家与农民沟通“零距离”,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院县合作使农业科技人员不再高高在上,闭门搞研究,而是实现了专家与农民沟通的“零距离”。如,通过设立专家大院现场回答农民咨询、接待农民查阅图书资料、解答农民咨询电话、发放各种科技资料,给农民真正带来了实惠;通过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与农民进行广泛沟通和交流,根据市场需要和各市县实际确立新技术推广项目,把科技成果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实现了技术成果供需双方直接交流,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实现了专家与农民沟通“零距离”,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特别是省农科院专家在为农民提供科研成果的同时,还按农时季节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解答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2010年3月23日,农科院与齐齐哈尔市农委共同承办了由齐齐哈尔市政府主办的第十五届“农科杯”农民科技节。组织了30多名专家现场解答农民的疑难问题,而且针对当年农业生产特点,向农民发放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知名专家最新成果简介》、《2010年科技备春耕生产建议》、《2010年农业生产气象分析》及《种植业五大作物主推高产攻关技术》等资料。同时还发放了科学种田作物生产技术挂图、农民务工手册和用肥用药知识宣传单等资料,得到了参观农民的广泛称赞。

(三)发挥示范园区的科技推广作用,激发农民的科技意识

科技示范园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既种植业示范田或养殖业示范户。“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就目前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而言,这八个字是很实际的。黑龙江省农科院在全省各县建设了34处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乡村建设了469处科技示范园,把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绿色课堂”办到农民家门口。每年到各科技园区参观的农民达100多万人次,接受当地生产实践和农民的亲自检验,农科院和县里的专家现场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农业新技术,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农业科技园区真正成了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田间课堂。

院县共建有利于农民快速向新型农民的转变,农民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农科院一直坚持对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针对农民所需,开展“点菜式”指导服务。实现了技术专家到村、技术培训到户、技术指导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几年来,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2万多次,培训农民和乡村干部400多万人次。还组织编写了《2009年黑龙江农业科技日历》,免费向农民发放。通过科技示范、培训、让农民看到了农业科技在增产增收上的巨大作用,尝到了甜头,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从“要我用科技”转变到了“我要用科技”。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仅与农科院共建的穆棱绿色食品网的农民点击率就超过2万次,真正实现了“服务三农,促农增收,安全食品,崇尚健康”的办网站宗旨,并被授予“2008年度中国农业网站最具成长单位”和“2009年度中国农业信息化领先地区”的荣誉称号。

总之,院县共建不仅仅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新模式,更是院县双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一种双赢的联合形式。农科院以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为主要工作,其研发工作成果须到下游转化为促进农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而这种研发成果正是农民渴盼的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院县共建搭建起了科研与生产之间的直通车,加速了农业成果的转化速度,促进了科研机构的发展。同时,农科院加盟县级推广队伍,为县乡培训农技人员,提高了推广队伍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激发了农技中心的活力,项目区农户也因为科技的注入实现了增产增收。2008年,时任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实地调研后批示:黑龙江省农科院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转化推广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做法操作性和实效性突出,建议深入研究推广。正如孙政才部长所说,黑龙江省农科院的院县合作共建之路具有推广意义,因为它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模式。为科技服务、科技推广、科技帮扶开辟了新思路、新途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对培养新型农民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徐逢贤等.中国农业扶持与保护——实践·理论·对策[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

[2]殷立平等.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2).

[3][6]杨瑞珍.西部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05).

[4]徐冬青.新的农业科技革命——21世纪中国农业必然选择[J].调研世界:32-33.

[5]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生存与发展[M].科学出版社,1996.18.

[7]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8]宿华堂.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05).

(责任编辑:高静)

A Brief analysis in Supporting and Protecting Popularization of Agro——Technology

Fan Yang,Wang Xiuyan

After China joins the WTO,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achieving the goal to support and protect the agriculture is to establish advanced agriculture extension service system and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training for peasants.Although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ut country comes across some problems while extending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we get beneficial experience from them.The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establishes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corporation between the academy and the local county,an effective model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rough promoting agriculture by apply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opening up a new clue for technology service,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technology uphold.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problem and strategy;corporation between the academy and the county

F306.3

A

1007-8207(2010)09-0038-04

2010-07-06

范阳,女,辽宁朝阳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秀艳(196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副编审。

猜你喜欢
科技推广农科院农技
科技创新结硕果
——云南省农科院发布110个杧果新品种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龙杞3号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建设示范效果显著
安徽农科院研发新型野外阳光型人工气候室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策略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